1936年英国绝密文件记载,王位由伊丽莎二世的堂弟继承,而非女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3:00 2

摘要:你说,人这辈子,到底得有多大的魄力,才敢为了爱把王位拱手让人?又要多沉得住气,才扛得住整个国家的压力,一步一步走到巅峰?英国王室那一摊子事,说起来像肥皂剧,其实里面的苦涩,旁人难懂。伊丽莎白女王在巴尔莫勒尔堡去世的时候,很多人感叹“现代英国的基石”倒了——可谁

伊丽莎白女王:权杖背后的孤独和选择

你说,人这辈子,到底得有多大的魄力,才敢为了爱把王位拱手让人?又要多沉得住气,才扛得住整个国家的压力,一步一步走到巅峰?英国王室那一摊子事,说起来像肥皂剧,其实里面的苦涩,旁人难懂。伊丽莎白女王在巴尔莫勒尔堡去世的时候,很多人感叹“现代英国的基石”倒了——可谁还记得,那个王位本来不姓王尔德?它曾经差点属于她的堂弟,肯特公爵。

这故事要倒回去看。1936年,有一份老得快掉牙的绝密档案,说原本王冠该传到肯特公爵头上。英国那会儿天翻地覆,爱德华八世,就是那个为了美人啥都敢扔的狠人,硬是把江山让了出去。说到爱德华八世,姑且不照本宣科,简直是一出轰轰烈烈的爱情大片。他还是威尔士亲王时,遇见了沃利斯·辛普森,那个让他迷了心窍的美国女人。倒不是说爱情有什么错,只不过辛普森夫人名声在外,离过两次婚,还是纳粹的铁粉头子,英国王室一听说爱德华八世要娶她,一个个像炸了锅。

英国是个讲规矩的地方,甚至国王娶亲,也得合乎传统。辛普森这个人,不光背景敏感,政见也让人打鼓,欧洲正闹得乌烟瘴气,谁都怕英国一不留神压错了注,把江山玩丢了。那时候,王室高层跟首相鲍德温简直像家长会劝早恋的父母,盯着爱德华八世不让步。国王一个劲地说“我非她不娶”,首相却怕他被情人牵着鼻子,转头去给纳粹递话。

两个人就这么僵持着。爱德华八世以为自己退一步,不让辛普森当王后、孩子不继承王位,就算妥协了。但鲍德温一口咬定——英国要的是规矩,不是情深。不欢而散以后,到了12月,爱德华八世干脆放弃王冠,退位收场。那天,他在15份文件上签了名字,他的弟弟们作见证,像是在给家族历史打烊。次日,退位法案生效,广播一响,消息像暴风雨一样席卷了全英国。

没人预料,国王会为一段俗世爱情,把祖宗传下的权杖放下。1937年,爱德华终于和辛普森在法国结了婚,也算两心相悦。但这桩婚姻,没有童话里的王子公主,有的只是流言、指责,还有舆论之箭。

国王退位,王室一下又陷进泥潭里。欧洲快烧起来了,纳粹德国虎视眈眈,伦敦都快被盯上。王冠无人继承,英国人开始打小算盘,究竟该让谁挡在风口浪尖前?依现行规定,是爱德华八世的亲弟弟、约克公爵艾尔伯特王子。但这人有点难——他口吃。别以为这只是小毛病,在战争和危机面前,英国需要一个能“定海神针”的声音。国王得能鼓舞人心,不能连话都说不利索。

更麻烦的是,约克公爵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英国王室又瞄上了另一支血脉——乔治王子,比起哥哥,能言善道,还有接班的儿子,就是堂弟肯特公爵。看起来规矩都对,乔治王子顺理成章成了最佳人选。还有段小插曲,玛丽王太后一开始并不希望哥哥约克公爵当国王,她怕战争时期经不起折腾。倒像极了家里老太太,琢磨着谁稳当,谁能扛事。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位太后第一个提出反对。她不愿意再看到一个年轻的“稚嫩小子”被丢到纳粹的枪口前。最终,各方商量出一套特殊方案——如果约克公爵能在公众面前流利地讲一次话,就让他继位。那场挑战,后来还被拍成了电影《国王的演讲》。

咱们中国人都说“天将降大任”,可这大任偏偏压在了最胆小的人的肩头。约克公爵为自己的口吃苦恼了十多年,越自卑越着急,民主国家又没啥隐私精神,连准备工作都在媒体眼皮子底下晾着。就在这时,他找到了来自澳大利亚的辩论家莱昂纳尔·罗格。俩人像师徒一样,在加冕礼前反复练习誓词,一遍又一遍,拼命啃最难说的那些句子。你要是去看老照片,那时候约克公爵脸上写满了紧张,眼神里满是“别让我丢人”。

终于到了加冕礼那天,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人山人海,广播线连到全国各地。约克公爵站在麦克风前,呼吸还带着颤音。好歹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毕业演讲”。虽然偶尔还是卡壳,但总算没出大岔子。英王乔治六世就这样,带着不完美的仪态,走进了历史。

他的长女,就是后来的伊丽莎白二世。那会儿她不过十岁,站在父亲身旁,目光带着稚气。战争开始了,1939年9月,英国对纳粹宣战。乔治六世没带家人逃离伦敦,每天白天还坚持回白金汉宫坐阵。宫殿九次被轰炸,炸弹甚至掉到了院子里。有次,国王一家差点全都玩完,命悬一线。有人说,这是英国王室“最硬核”的时刻,扛下了信任危机,也把家国安危放在了笑容背后。

等到战争结束,乔治六世压力没减反增。抽烟上瘾,生了肺癌。1952年,他在桑德林汉姆庄园去世。伊丽莎白彼时正在非洲,25岁的她还在象牙海岸访问,接到消息后匆匆赶回。不到一年,她在伦敦加冕,历史给了她“伊丽莎白二世”这个名字。从都铎到现代,王冠在女人头上,意味就不太一样了——坚韧、笃定,还有点不动声色的孤独。

女王在位时,世界像陀螺一样转。冷战的铁幕,苏联的灰烬,美国和欧洲的你来我往,政局变得跟潮流一样,一季一换。伊丽莎白女王始终是英国的“活招牌”,出访300多次,走遍了一百多个国家。有人说她是“出差最多的人”,也有人说她是最懂人的女王,因为她懂得,在表面微笑背后,要扛着那个有点旧、有点温度的王室。

时间慢慢流过去,女王有时也愿意让王室变得“更接地气”。1962年,白金汉宫第一次向普通人开放。伦敦办奥运时,她年纪一大把还和邦德跳伞,说到底,有点像老爷子和小辈闹着玩的亲情戏。遇到危机时,1997年戴安娜王妃去世,全国哀悼,女王顶着压力降半旗,走到民众前面说话。这份担当,让人觉得王冠并不是冰冷的金属。

2015年,伊丽莎白把维多利亚女王的在位纪录踩在脚下。人们都说她是英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女王,可她这一生,过得并不容易。2022年她去世,查尔斯王子终于等来了当天,带着“超长待机”的王冠坐上了位。可查尔斯刚登基没两年,王室八卦满天飞,各种丑闻像下雨一样砸来,让英国小报有了新栏目。

有时候我会想,伊丽莎白如果在天之灵,看到如今的王室会怎么想,会不会跟我们一样感叹:权杖背后的路,没人知道多难走。你呢?面对这段错综复杂、情感冲冲的王室史,会不会也觉得:人心,比宫殿还复杂。

来源:夜色里倾听风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