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实说,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有点不适。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它太直接、太冷静,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一刀刀剖开了我心里对“群众”的美好想象。
老实说,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有点不适。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它太直接、太冷静,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一刀刀剖开了我心里对“群众”的美好想象。
我曾经是个挺相信人群力量的人。小时候读《三民主义》,觉得人民是伟大的;大学里上社会学课程,也常听老师讲“公众理性”、“舆论场”、“民主意识”之类的词。可勒庞偏偏不走寻常路,他说:“一群人聚在一起,不是更聪明了,而是更愚蠢、更盲目、更容易被操控。”
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难道说,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民意”其实只是个被放大了的幻觉?
那种感觉就像,有人在你耳边轻轻说:“你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你只是被情绪推着走。”
群体的理性,是个伪命题
书里讲了个很典型的例子: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的市民因为被煽动,一夜之间可以推翻一个政权,第二天又能欢呼着迎接另一个。他们口口声声要“自由、平等、博爱”,但只要领头人换了个说法,他们立马换队站,不带犹豫的。
勒庞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的情绪化本质”。
这让我想到好多现实情境,尤其是社交媒体上——一个人说某个明星“塌房”了,不用几个小时,评论区就铺天盖地地骂他;平台甚至还会贴心地推荐你“相关讨论”,煽风点火。你明明不认识这个人、不了解事件经过,甚至懒得点进去看,但还是忍不住点了个“赞”或“转发”。
当你卷入那种氛围中时,你真的会以为“全世界都在这么想”,于是你也不假思索地跟着骂、跟着笑。后来你才知道,所谓的“真相”并没有定论,而你自己,不过是被裹挟的乌合之众之一。
教育与智力,并不能防止群体愚蠢
书中另一个令我惊讶的观点是:一个人单独存在时可能是理性的,但一旦进入群体,他就可能变得比他平时还要蠢。
这是我曾经非常不能接受的——因为我一直以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免疫的”。可事实是,就算是博士、专家、社会精英,一旦卷入群体情绪,他们一样会变得疯狂。
勒庞说:“人进入群体后,会失去个体的判断力,变成服从暗示和感染的工具。”这话让我想到前几年某些金融骗局,参与者里不乏教授、工程师,但还是一窝蜂地投进去,最终被割韭菜;再比如疫情初期,一传谣言出来,转发的很多都是朋友圈里的“高知分子”。
为什么?因为那一刻,他们不是“个人”,而是“群体的一份子”。
群体需要神话,而不是真理
我读到一个特别震撼的句子,勒庞说:“群众不相信事实,他们相信故事。”
我后来反复体会这句话。我们总说要讲“数据”、“逻辑”、“科学”,但勒庞冷冷告诉你:那只是对个人有用。对于群体,要的从来不是事实,而是可以信、能感动、够煽情的“神话”。
你以为一条消息传播得广,是因为它有理有据?不,是因为它好哭、好气、好骂。越简单、越情绪化的信息,在群体里传播得越快。
想想看,每次网络狂潮背后,是不是都有一个特别“好转述”的版本:一句标语、一个热搜标题、一个剪辑得刚刚好的短视频。那已经不是真相了,而是一个让人群自动站队的“诱饵”。
这也让我开始意识到,媒体和算法如何制造“集体幻觉”。当我们身边都是一模一样的声音时,我们就真的以为那是“社会的共识”。但实际上,那只是一次又一次群体心理规律的再上演。
那我该怎么办?退群?闭嘴?装聋作哑?
说实话,这本书读完会让人有点无力。你会开始怀疑很多你参与过的热情——你是不是也曾跟着网暴?是不是也曾在“道德”的名义下做过自己都说不清楚的事?是不是曾在某些场合盲目附和,只是因为你害怕被排除?
我没有完美答案,但我记得书里有一句话点醒了我:“个体的理性,必须在群体情绪之外建立。”
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你必须有意识地“抽身”。
不参与每一次舆论漩涡,不轻易下判断,不为了合群而牺牲判断力。你可以理解人群,但不必变成它的一部分。
不是让你当冷血动物,而是让你在信息世界里保有清醒。
为什么这本百年前的书,还在今天被频繁引用?
我后来才知道,这本书被很多领导者、企业家、政治家、媒体人奉为“权力工具书”。这听起来挺让人心寒的,但也恰恰说明了,它揭示的规律太真实了。
理解群众,并不等于操纵群众。就像看透人性,并不等于放弃希望。
我也开始反思,什么是健康的公众空间?怎样的讨论可以避免变成“围猎”?我们是否还有可能建设起“理性对话”的空间?在这个人人都是“发布者”的时代,我们如何避免滑向群体极化?
我没法一下子回答完这些问题,但《乌合之众》帮我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它让我警觉,也让我开始思考。
如果你也曾被群体裹挟,也曾在热潮里怀疑自己,那这本书值得你读。
不是为了“防别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判断力,保护那个还会静下来问一句“这是真的吗?”的自己。
有些书读完就忘了,有些书,会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
《乌合之众》对我来说,是后者。
来源:骆驼品质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