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7日,记者从银川市委社会工作部获悉,该部近日发布《银川市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导则(试行)》,聚焦新就业群体工作与生活的高频诉求,着力打造“友好城市”,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向“治理力量”转变,提升其幸福感、融入感与归属感。
3月27日,记者从银川市委社会工作部获悉,该部近日发布《银川市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导则(试行)》,聚焦新就业群体工作与生活的高频诉求,着力打造“友好城市”,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向“治理力量”转变,提升其幸福感、融入感与归属感。
据了解,工作导则从场景建设、关爱服务、融入治理和责任落实四方面,系统构建了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体系。其中,在场景建设上,银川市将编制新就业群体友好小区、楼宇、医院等场景的参考范本,打造一批新就业群体塞上红色驿站,编制友好地图,签订友好公约,并设立权益保障和教育培训中心,着力破解“进门难”问题推动新就业群体服务从“零散式”向“集约式”转变;在做实关爱服务保障方面,银川将实施困难职工帮扶、子女助学等关爱政策,分领域建立诉求意见直报点,构建“两新”工委、行业党委、职能部门和县区园区四方联动的诉求办理机制,解决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在融入治理方面,银川市将建立街道社区协商机制,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和党员纳入属地党建联席会议,组织其参与协商议事和建言献策。银川市还将通过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活动,推荐优秀代表参与“两代表一委员”评选。同时,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兼职网格员和志愿服务体系,开展“随手拍”“随手报”“随手帮”活动,实现服务与治理的双向良性循环。
为确保工作落实,银川将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纳入党委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和年度效能目标管理考核,落实“管行业管党建,管领域管人群”的要求。通过优化“社区+新业态”模式,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压实行业部门和街道社区的责任,构建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宁夏日报记者 刘惠媛)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