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17日,科普中国发布了一篇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静撰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樊春雷审核的文章,迅速在社交平台掀起热议。文章直指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困境——自我攻击,并明确指出三种常见的自我伤害行为,引发大量读者共鸣,许多人留言表示“仿佛在
2025年8月17日,科普中国发布了一篇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静撰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樊春雷审核的文章,迅速在社交平台掀起热议。文章直指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困境——自我攻击,并明确指出三种常见的自我伤害行为,引发大量读者共鸣,许多人留言表示“仿佛在照镜子”。
第一种行为是过度自我批评。很多人对自己要求极为严苛,一旦出现小失误,便立刻陷入自责,甚至将他人的一句无心之言反复咀嚼,当作否定自己的证据。这种思维模式长期持续,会不断削弱自信心,让人在无形中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苏静指出,这种内在的“审判者”声音若不加干预,极易演变为慢性心理压力。
第二种表现是忽视自身需求。许多人在生活中习惯性地优先满足他人,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总怕让别人失望,宁愿委屈自己也要维持表面和谐。这种“讨好型人格”背后,往往藏着童年时期形成的条件反射——只有表现得好,才值得被爱。樊春雷提醒,长期忽视自我需求,不仅会让人感到空虚疲惫,还可能诱发焦虑与抑郁。
第三种则是反复陷入负面循环。有些人总是不由自主地回想过去的失败、遗憾或痛苦经历,一遍遍在脑海中重播,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这种思维惯性如同漩涡,使人难以向前迈进。
面对这些隐形的心理消耗,专家建议首先建立觉察力。当负面念头浮现时,尝试用事实代替评判,比如把“我什么都做不好”换成“这次结果不理想,但我已经尽力了,下次可以调整方法”。其次,要学会设定心理边界,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合理地对超出承受范围的请求说“不”。写情绪日记、与信任的朋友倾诉,都是梳理内心的有效方式。对于较深的认知模式问题,专业心理咨询能提供系统支持。北京一家心理诊所的数据显示,经过八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大多数来访者自我批评的频率明显下降。
真正的成长,不是追求完美无缺,而是学会在跌倒后温柔地扶起自己。当我们开始以善意对待自己,内心的力量才会真正苏醒。
来源:小乔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