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是“笨”,而是大脑的“刹车”和“油门”还在发育:抑制冲动、保持注意、工作记忆这些执行功能,通常要到青春前期才逐步稳定。
文|袁淑秀
很多妈妈在辅导作业时都会冒出同一个念头:“怎么讲了三遍还不会?是不是笨?”先别急着给孩子贴标签。
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是“笨”,而是大脑的“刹车”和“油门”还在发育:抑制冲动、保持注意、工作记忆这些执行功能,通常要到青春前期才逐步稳定。
请先把“笨”轻轻放下,听我告诉你三点——
一、专注不是吼出来的,是被“看见”出来的。
孩子的心像一只风筝,越紧的线越会抖。我们父母先稳住心神,家庭的气场就会不一样。
你会惊讶:当我们把“快点!”换成“你想先写哪两题?我在这儿陪你”,孩子的目光会慢慢聚拢。
专注的开关,往往藏在被尊重的感受里。
二、方法应该像空气,存在感不强却无处不在。
好方法从来不是“祭出十条军规”,而是把学习这件事变轻。
把桌面清到只剩当前要用的书和一支铅笔;把“写作业”改成“先写1题,用5分钟”;把时间从抽象变成可见——一个小计时器,就是孩子与时间的握手礼。
你会听见他小声说:“这回我能行。”
三、先调整关系,再谈成绩。
当孩子害怕出错,他的脑袋像卡住的播放器;当他被允许“慢一点也没关系”,思路才开始慢慢清晰。
我们和孩子共频同振,和孩子站在一起,把问题打败:今天哪一步最难?下一次我们怎么帮自己?
接下来,给你一套“生活即练习”的轻方法:调环境、调任务、调呼吸。
调环境:
一桌一事,学习时收起乐高与遥控器;手机放进“休息篮”,等铃响再取。点亮台灯,像点亮一面小小舞台灯,暗示大脑:戏开始了。
调任务:
一次只给一条指令——“写第1题,5分钟”;写完圈一下,再给下一条。准备一块小白板,列出三件可完成的小事,每做完画一颗星。
调呼吸:
孩子烦躁时,你先慢三秒——吸气时在心里数1、2、3,呼气时数1、2、3。你的呼吸,会变成家的拍子;有了节拍,动作才稳。
如果说这些是地基,那么把“玩”请进来,就是把房子盖得温暖。
这里要给大家介绍一本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工具书——我写的新书《正念教养游戏》。
它把“当下觉察”做成许多正念教养游戏,让孩子在玩里练专注、在笑里学情绪、在成功里长自信,安静地把我们前面的理念落在地上。
你可以这样把书“丝滑”嵌进日常:
清晨,用呼吸点亮一天。
上学前,玩一轮“我的肚子里有个气球”(第四章·正念呼吸)。
小手放在肚皮上,吸气鼓起、呼气放松。孩子学会和身体交朋友,家长也借机把心放下半拍。
若他还困,试试“蝴蝶呼吸法”,双臂轻拍肩膀,像有一只温柔的蝴蝶在安抚。
开学前,给注意力一个“定锚”。
翻到第一章“培养专注力”,摇一摇“正念罐子”:亮片沉底的过程,就是心从散到聚的过程。
接着做“靶心专注训练”,盯住一个小目标30秒,像把镜头对焦。想练身体稳定,就玩“头顶杯子平衡术”,让“静”在笑声里被记住。
学习中,时间要会说话。
时间对孩子很抽象,因此把“等会儿”换成“看钟”。
第一章“时间管理与高效学习”里的“正念钟表”“捕捉当下”“时间魔法师”,能帮他把十分钟“摸得见”:钟表走到哪儿做到哪儿,完成后必有小庆祝——哪怕只是和妈妈击个掌。
孩子从被时间追赶,变成牵着时间走。
遇到拖延和考前焦虑,先安顿心,再提效率。
第二章里有整套“克服拖延冥想练习”“考前能量补给站”“决胜考场”。
我们不用把焦虑赶走,而是给它一把椅子:坐一会儿,看看它在说什么。焦虑被看见,就没那么吵了。
然后孩子会重新拾起笔,像把一根掉在地上的线轻轻捡回去。
自信心,来自被点亮的时刻。
“自信的金色光芒”“小演讲家”“遇见未来最好的自己”把“我能行”的画面种在心里。
自信不是口号,它是一次次可被回放的体感:我刚才真的做到了、我明天也许能更好。
处理情绪时,不压抑、不放纵,学会“拿遥控器”。
第三章教孩子认识情绪——“情绪小伙伴”“情绪晴雨表与情绪日记”,先给情绪起名字;再学调节——“平静之湖”(克服愤怒)、“情绪遥控器”(选择暂停、快进、减音量)。
当孩子发现自己能“调整频道”,他就不会被一股脑的情绪推着走。
生活里处处是练习。
吃饭有“慢慢咀嚼”“我饿了,我饱了”,让注意回到味道与身体;走路时做“正念侦探”,用耳朵收集三种声音;睡前做“身体扫描仪”“漂浮云朵”,把白天的嘈杂放到云里飘远。
如果白天太累,就“放飞烦恼气球”;若需要一点活力,就来一组“站姿陀螺”“小旋腰”,把能量搅热,再慢慢落地。
把这些游戏排成一条温柔的河流:
早上一段呼吸,学习前一段定锚,中途一个时间与恢复游戏,情绪起伏时用遥控器,晚上身体扫描收尾。每段只要1–5分钟,长期累积,会悄悄改变一家人的体感:做事更稳,讲话更轻,心更有余地。
你可能会问:这么丰富的正念训练,我该如何选择呢?
先挑三样与你家最贴近的痛点:比如“易分心”就用“正念罐子+靶心专注+正念钟表”;“易拖延”就用“捕捉当下+克服拖延冥想练习”;“脾气大”就用“情绪小伙伴+平静之湖”。
连续七天,把变化写在一张小表上:今天能坚持几分钟?今天自己暂停了几次?当变化被看见,动力就会自己长出来。
更重要的是,家长也可以从中学习正念。
孩子走神时,请先给自己一轮“蝴蝶呼吸”;想催的时候,先问:“我能把任务再拆小一点吗?”当我们父母把“正念”活成姿态,孩子就会把它学成能力。
你会慢慢发现,曾经最刺耳的两句话——“怎么又走神”“你到底会不会”——不再需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句轻轻的邀请:“我们一起试试这一个正念游戏,好吗?”
写到这里,你已经走上了智慧育儿的道路。
你要做的,只是牵起孩子的手,从一个最容易的正念游戏开始。
袁淑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执业药师,松果儿童正念APP和松果正念主理人。
拥有近二十年心理咨询与家庭教育经验,拥有245项教育类版权。
自2008年起探索儿童正念教养,是国内该领域较早实践者,总结出儿童正念冥想体系,如故事冥想、影像引导、积极正念及古诗课文冥想等独特方法,开发了专注力、情绪管理等正念教养和正念冥想系列课程。
来源:丹丹育儿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