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岙本作“嶴”,该字为形声字,从山,奥声。嶴与奥为古今字关系,是由“奥”字加旁分化而来的字。而现通行的“岙”原是“嶴”的形声异体字,从山,夭声。后中国的汉字规范整理中,将“岙”定为正体字,而“嶴”为异体字,要注意的是而并非简繁体字关系。
一、“岙”的正确的读音
“岙”:【ào】,与“奥”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滴。
二、“岙”字的意思
岙本作“嶴”,该字为形声字,从山,奥声。嶴与奥为古今字关系,是由“奥”字加旁分化而来的字。而现通行的“岙”原是“嶴”的形声异体字,从山,夭声。后中国的汉字规范整理中,将“岙”定为正体字,而“嶴”为异体字,要注意的是而并非简繁体字关系。
“岙”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山间平地也。从山,敖声。”
在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岙”字就像个地名小明星,专用来称呼山间平地。像“山岙”,一听就知道是山间那块小平地。“大风岙”“七里岙”等地名,也妥妥带着这股子意思。
“岙”还指山中曲折隐秘处。
除了指山间平地等外,"岙"字还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河湾可以泊船的地方。一条蜿蜒的河流,在某处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港湾,船只可以在这里停靠,躲避风浪,这样的河湾,也可以用"岙"来称呼。
三、在古文献中的引用
徐霞客的山岙留宿:明代大旅行家沈括去雁荡山游玩时,跟发朋友圈似的,在《游雁荡山日记》里记了这么一笔:“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大意是说:我初九离开天台山,初十就抵达了黄岩。太阳已偏西,从南门走出三十里,歇宿于八岙的旅舍。
这里的“岙”字,就是指山里那些隐蔽的小平地,徐霞客当晚就在那儿歇脚了。嘿,古人出游,找个山岙住下,那画面,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氛围感直接拉满!
陈藻诗里的“岙”哲理:宋代诗人陈藻在《赠陈伯融夫妇》里写道:“话自文章出,岙从勤俭修。”这诗没直接说“岙”是啥地形,却像打哑谜一样,用比喻告诉我们,“岙”就像勤俭这种美德,得慢慢修炼才能得到。好家伙,一个“岙”字,在这儿都上升到哲理高度了!
汤显祖诗里的海港岙: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宿浴日亭因出小浪望海》里也提到了“岙”:“岙舶自吞吐,楼橹(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建于地面或车、船之上。)成烟墟。”这里的“岙”指的是海边港湾,船只在港湾里进进出出,热闹非凡。想象一下,古代海港船只如织,船上用以瞭望的高台好似烟雾缭绕,场面壮观得让人忍不住点赞!
高启诗里的避世山岙:明代诗人高启在《剡原九曲(九首)》里写:“俗驾不可到,有地岙中小。”意思是说,世俗之人的车驾到不了(这里),有这么一个地方,在山间的平地里,(它)小巧、幽静,远离尘世的喧嚣 。这时候,“岙”字摇身一变,成了避世桃源的代名词,妥妥的人间仙境!
来源:南佩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