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该吃药了!”这声催促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五分钟过去了,药片依然孤零零地躺在桌上,旁边的温水早已失去温度。再次提高音调的提醒,只换来厨房里传来不耐烦的回应:“催什么催!是药三分毒,天天吃这么多,没病都吃出病了!”
“妈,该吃药了!”这声催促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五分钟过去了,药片依然孤零零地躺在桌上,旁边的温水早已失去温度。再次提高音调的提醒,只换来厨房里传来不耐烦的回应:“催什么催!是药三分毒,天天吃这么多,没病都吃出病了!”
冲进厨房,看到原封不动的药片,儿女的火气顿时涌上心头。“医生开的,能害你吗?不吃血压再高了怎么办!”这句话几乎成了很多子女每日必念的紧箍咒。而母亲那句“高了就高了!我都这把年纪了,还怕死吗?不用你管!”更是像一盆冷水,浇得子女心凉。
其实这样的拉锯战每天都在重复上演,这也成为许多拥老家庭的常态。儿女们气得肝疼,父母们满腹委屈,那些小小的药片,不知不觉间竟成了破坏家庭关系的“核武器”。
作为半个养生达人,我曾坚信“按时吃药”是天经地义的事,直到我那位患有高血压的姑妈,因为偷偷减药,半夜头晕摔倒在地,幸好姑父起夜发现才没出大事。
我去医院看她,看着她虚弱的样子又后怕又生气:“姑,你怎么就不听话呢!”
她扭过头,眼圈红了,小声嘟囔:“天天吃,像个药罐子……活着也没啥意思。”
那一刻,我心头一紧。我才意识到,我错得有多离谱。我们以为的“为她好”,在她那里,全是“被否定”和“被控制”的痛苦。
直到我拜访了我的导师,一位专攻老年行为心理的大学教授,他一句话劈醒了我:“老人不肯吃药,本质上不是医疗问题,而是心理权力之争。他们不是在抗拒药效,而是在争夺对自己生活的最终控制权。”
我的心理学家朋友给我讲了一个颠覆三观的案例。一位80岁的李爷爷,他是一名退休老干部,认知清晰,但就是不肯吃降压药。儿子女儿轮番上阵,讲道理、发脾气、甚至哭着求,统统无效。没办法,家人请了我朋友出马。
朋友去了之后,没谈药,就跟老爷子聊光辉岁月。聊了整整一下午,老爷子心情大好。临走时,朋友仿佛不经意地拿起药盒问:“老爷子,您当年管那么多人和项目,最讨厌哪种下属?”
李爷爷立刻说:“最讨厌那种说不清一二三,光会下命令的!”
朋友顺势接话:“那您看,这药也像您的兵,您都不了解它为啥来、要干啥,就让它们进您身体‘打仗’,是不是有点‘糊涂指挥’?”
李爷爷一下子愣住了。朋友接着用战术地图做比喻,把血管比作交通要道,血压高就是堵车,药就是派去的“交警”和“疏通队”。不吃药,就等于拒绝派救援,迟早要“全面瘫痪”。
三天后,儿子打来电话,惊喜地说:“神了!我爸现在每天自己主动问:‘我的疏通队该上岗了吧?’”
对于一辈子当家做主的父母来说,“盲目的服从”是对他们智力和自尊心的一种羞辱。他们抗拒的,是那种“被迫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我姑妈。我学着朋友的方法,坐下来,拿起她的药盒,柔声问:“姑,你是不是觉得这药吃了难受,又不知道它到底好在哪,觉得停了也没啥?”
我姑妈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还是你懂我……一吃就脚肿,浑身没劲。我说了,你们谁听?都说‘正常反应,得坚持’!合着难受的不是你们……”
看,真相大白!所有“固执”的背后,都藏着未被倾听的痛苦,以及因认知模糊而产生的巨大不安全感。我们的唠叨和威胁,只是在不断加剧他们的失控感,从而让他们更用力地攥紧手中那点可怜的权力——至少,“不吃药”这件事,还能我说了算。
看清了问题的本质,解决方案就不再是“监督”,而是“联盟”。我那位朋友给了我一个“小套路”,核心就三步:共情->赋能->游戏化。我在我姑妈身上试了,效果惊人。
第一步:共情锚定,接住情绪(把“你不行”变成“我懂你”)
错误示范:“又没吃!跟你说了多少遍了!”
正确话术:“妈,这药是不是吃了特别不舒服?让你觉得没劲/胃不舒服/嘴里发苦?(先肯定她的感受)我也查了,好多人都说吃这个药有这反应,确实挺烦人的。”
心理学原理:情感验证(Validation)。抢先一步替她说出最难堪的感受,让她觉得你是“自己人”,而不是“监工”。防御机制瞬间解除大半。
第二步:知识赋能,给足“知情权”(把“命令”变成“简报”)
错误示范:“这是降压药,吃了对你好。”
正确话术:“妈,您看,您这个药啊,是个‘智能交通管理员’。您不是有时候觉得头晕吗?就是您血管这条‘路’有点堵,压力太大了。这个药呢,就是去帮您‘拓宽道路,疏通一下’的。吃了它,咱们大脑这条‘主干道’就不容易堵车出事故(脑梗)了。”
心理学原理: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用他们能听懂、能类比的比喻,把抽象的病理和药效转化成具体的“故事”和“画面”。赋予他们“知情权”,就是尊重他们的智力,让他们从被动服从变为“主动指挥官”。
第三步:游戏化设计,降低执行难度(把“任务”变成“闯关”)
错误示范:“一天三次,一次都不能落!”
正确话术:“妈,咱们不来复杂的。我给你买个那种分格的药盒,咱们就叫它‘每日能量补给包’。您每天早上吃完早饭,‘投喂’一下您身体的‘小卫士’就行。咱俩每天晚上视频,您给我展示一下‘空药盒’,我就给您发个小红包/给您记一分,攒够十分,咱就去看场戏/下顿馆子,怎么样?”
心理学原理:行为设计学(Behavioral Design)。通过工具(药盒)、新名词(补给包)、即时反馈(展示空盒)、正向激励(红包/积分) 等一系列设计,把一件痛苦、枯燥的事情,变得有仪式感、有趣味性。本质是降低启动门槛,用“游戏”的轻松感覆盖“吃药”的沉重感。
我用这三步跟我姑妈沟通,她从一开始的抗拒,到疑惑,最后竟然笑了:“就你鬼点子多!行吧,那就试试你这个‘补给包’。”
“小套路”成功启动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它长期运转下去,才是真正的考验。
工具升级,做了再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立刻去买一个超大字体、带闹钟提醒的一周药盒(老年版必备)。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提醒和仪式感的建立。花十几块钱,就能解决每天因为“忘了吃”还是“不想吃”而引发的争吵,性价比极高。管理预期,坦然面对副作用主动和医生沟通:“医生,我母亲/父亲吃这个药,如果出现XX副作用,有没有替代方案?”然后回来告诉父母:“我问过医生了,他说如果觉得难受,咱们下次复诊可以调一调,有很多备选方案。”这句话是定心丸,能极大缓解他们对于“一旦吃上就永无止境”的恐惧。赋予“监督者”角色
让老人从“被监督者”变成“家庭的健康监督者”。比如:“爸,你血糖控制得好,你是咱家的‘抗糖总司令’,你得带头吃好药,顺便监督我妈她那个钙片吃了没。”这种角色转换,能激发出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价值感。
真正的孝,不是让他们变成听话的“病人”,而是帮他们成为自己生命里,那个更有力量的“英雄”。
来源:贝詹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