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158年,军臣单于羽翼渐丰,毅然撕毁与汉朝的和亲协议。他率领六万骑兵分为两路,每路三万,如洪流般席卷而来,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公元前158年,军臣单于羽翼渐丰,毅然撕毁与汉朝的和亲协议。他率领六万骑兵分为两路,每路三万,如洪流般席卷而来,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匈奴骑兵的威力早在汉朝初立时便已显露无遗。汉高祖刘邦,在击败项羽、擒获韩信、诛杀英布之后,本应是当世无敌。
然而,他却遭遇了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被冒顿单于困在白登山。幸亏陈平献计,通过贿赂冒顿单于枕边人,才得以脱险。
从那以后,刘邦深知饱经战火的汉王朝无法与匈奴展开大规模战争,于是“和亲”政策便延续至汉武帝时期。
对于匈奴来说,“和亲”同样是一种战略机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使得他们实力日益增强。当军臣单于认为时机成熟,这场战争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他们铁骑直指汉朝的上郡和云中郡。
这两郡是汉朝北方的重要屏障,一旦失守,都城长安将暴露在匈奴铁骑面前。这片土地自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以来,一直以骁勇善战著称。
如果匈奴占据此地,加上数万精壮人口和其骏马,数十万大军南下,大汉王朝将陷入极度危险。
形势紧迫,但匈奴并非意图长期占领城市,而是掠夺人口和物资。在激烈战斗中,烽火四起,以致都城长安也能见到烟尘滚滚。当时在位的是开创文景之治的明君——汉文帝刘恒,那么他会如何应对呢?
细柳佳话传扬 周亚夫美名远播
面对北方威胁,汉文帝迅速调集守将拱卫京师。其中一位新晋崭露头角的是河内守周亚夫,他驻扎在细柳,与其他两营形成犄角之势。
为了鼓舞士气,汉文帝决定亲临前线慰劳三军将士。他轻车简从,没有提前通知,只带少数随从前往。
其他二营毫无准备,当守营士兵得知皇帝驾到,连忙打开营门迎接。皇帝畅通无阻,两营将军见状慌乱不已。而当皇帝离去时,他们还追着送出营外。
然而,当来到周亚夫驻扎的细柳营时,却吃了闭门羹——尽管守门士兵知道来者是皇帝,但坚决不让进,并且言辞坚定:“军中只听将军号令,不听皇帝诏令。” 汉文帝无奈,只好派人通报周亚夫。
周亚夫闻讯后镇定自若,坚持按规矩办事——禁止车马疾驰入内。他见到文帝,也未脱去戎装,仅仅拱手拜见:“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相见。”
文帝不仅理解,还深受感动,他扶着车向全体将士还礼。这段故事成为流传千古的细柳典故,是君臣关系的一段佳话。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严谨,但也显现出他顽固、不知变通的一面。这种性格虽然让他做事果断,却也为他的未来埋下祸端……
在细柳遭遇闭门羹之后,汉文帝对周亚夫的欣赏愈加浓厚。
他多次在群臣面前称赞周亚夫:“其他将军的营帐简直像儿戏,如果敌人来袭,他们被俘也是意料之中。唯有周亚夫治军严谨,是个真正的将领!”
匈奴退兵后不久,周亚夫被擢升为中尉,掌握京城兵权,负责守卫都城。
平定七王之乱,与梁王结怨
公元前157年,匈奴撤退一年后,汉文帝驾崩,其嫡长子刘启登基,即汉景帝。
临终时,汉文帝对汉景帝嘱托道:“周亚夫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将军,在关键时刻依赖他准没错。”
汉景帝对周亚夫也十分倚重,很快提拔他为车骑将军。
与此同时,朝廷内正在筹划一项重大举措——削藩。
作为汉景帝太子时期的重要谋士,晁错得到了重用,不久便位列三公。
他向汉景帝详细分析了诸侯王对中央政权潜在的威胁,并冒着生命危险上书《削藩策》。不少亲王势力对此怀恨在心。晁错的父亲劝解无效,自知难逃厄运,于是服毒自尽。
此时的汉朝刚刚击退匈奴入侵,国内经济逐步恢复。景帝还将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大大减轻了民间负担,使得国力呈现出上升趋势。
然而,这看似平静繁荣的背后,却暗流涌动。为了笼络更多诸侯共同讨伐项羽,当初刘邦封了许多异姓王。
这些异姓王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小朝廷,与中央形成了对抗之势。一度这些异姓王所占地盘甚至超过中央控制范围。
刘邦深知他们对刘氏江山构成威胁,于是在消灭项羽后,相继剿灭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大异姓王,只留下因势弱而未构成威胁的长沙王吴芮。
但剿灭异姓王之后,为避免秦二世那样短命政权覆辙,刘邦大肆分封同姓诸侯,希望他们能在中央危机时予以援助。然而,这些同姓诸侯却渐渐成为与中央抗衡的新力量……
晁错仔细分析这些同姓诸侯,其中认为吴王刘濞实力最强,需要特别防范。
汉景帝非常认同这一观点,根据情报显示,这几十年来吴王不仅私自经营盐铁,还招兵买马、私铸钱币,有明显叛乱迹象。
于是刘启下达削藩令,从吴国会稽和豫章开始动手。面对朝廷行动,吴王刘濞不甘束手就擒,他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号,对朝廷发起进攻。
听闻叛乱消息后,汉景帝迅速提升周亚夫为太尉,让他统领全国军事力量,对付反叛主力——吴王刘濞。
尚未开战,内部已先生变。朝中大臣窦婴因《削藩策》与晁错积怨颇深,此次更是怀恨在心。在这关键时刻,他向犹豫不决的汉景帝推荐了一位人物——吴相袁盎。
这位袁盎原本是文帝时期老臣,但因犯事被贬至吴地任丞相,其实是监视角色。
袁盎与晁错之间的关系极为恶劣,他故意向汉景帝进言:“吴王这个人我了解,他被晁错逼得走投无路。只要不削减他的封地,他还是会安分守己的。如今七王起兵反叛,目标只是铲除奸臣晁错,并非对抗朝廷。如果陛下处死晁错,七王自然会退兵,何必再派兵征讨呢?”
汉景帝听后,陷入沉思。十几天后,他设下圈套让晁错上朝。当晁错在东市下车时,还穿着朝服,完全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死亡命运。在宣读圣旨之后,晁错被腰斩于闹市。
汉景帝可能忘了,当他还是太子刘启时,不小心打死了刘濞的儿子,这使得刘濞一直怀恨在心。因此,即便杀了晁错,刘濞也不会停止对皇位的觊觎。
尽管汉景帝迅速“牺牲”了自己的大臣,但七王并未因此罢手,相反,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行动起来。
面对持续的叛乱,汉景帝别无选择,只能继续作战。
当时楚军正猛攻梁国,而梁国是他亲弟弟梁王的领地。周亚夫尚未出发,但他冷静分析局势,对汉景帝道:“救援梁王正面交锋胜算不大,不如从侧翼袭击敌军粮道,一旦成功,就能解梁王之围。”
汉景帝认同周亚夫的策略。
周亚夫率军途中,梁国多次遭受叛军猛烈攻击,被迫求援。然而周亚夫坚持按计划行事,无动于衷。
急切之下,梁王请求兄长汉景帝直接命令周亚夫救援。但即便如此,周亚夫依然不改初衷。
那么此时周亚夫在做什么呢?他驻扎昌邑城,不断派兵截断叛军粮道,同时派遣小股部队抢夺敌军粮食。
来源:阿伟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