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一亭之地,亭长和亭侯的待遇怎么相差那么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00:20 1

摘要:战国时期,亭是边境防御设施,可理解为类似现在亭子之类的建筑,在这个设施里把守并管理的人员就是亭长。秦国觉得这个设置不错,于是把亭长应用到政治管理上,每十里设一亭,设亭长一名。

刘邦在没有参加秦末农民起义之前,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官渡之战以后,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

亭侯听起来可比亭长地位高多了,毕竟亭侯是个爵位,那么亭侯和亭长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它们相差大吗?

首先来科普亭长和亭侯的概念。

亭长是从战国到唐朝都有的官职,但每个朝代对亭长的定义和规定又略有不同。

战国时期,亭是边境防御设施,可理解为类似现在亭子之类的建筑,在这个设施里把守并管理的人员就是亭长。秦国觉得这个设置不错,于是把亭长应用到政治管理上,每十里设一亭,设亭长一名。

亭长一般由本地人担任,并且不是官,而是吏。亭长负责一亭之地的治安警卫、外人人口管理及基层民事治理。此时的亭长主要设置在乡村,用于管理乡村。

西汉建立后,大概刘邦是亭长的缘故,西汉也沿用了秦时的制度,除了乡村之外,在城内也设置亭,居民区是街亭,城门上是门亭。

城市的街亭和乡村的亭一样,划定一定范围的区域并设置亭长。门亭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城门,门亭长管一个城门。其实门亭就回归了战国时期防御设施的作用。

东汉建立以后,渐渐废止亭长,其后两晋南北朝也没有设置亭长。到了唐朝时期,亭长这个职位再次出现,但已经与秦汉时期的亭长的概念不同了。

秦汉时期的亭长是基层管理,但到了唐朝,亭长到了中央了。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都设置亭长,执掌门户启闭等杂务,属于看门的职务。虽然官职不大,已经是京官了。

秦朝1里相当于现在的415米,十里就是4150米,也就是4公里左右,这个范围,说是网格长有点小,说是一个社区差不多,亭长就相当于社区主任。

再来说亭侯,侯其实是汉朝时期的爵位名称。并不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侯的爵位,当时的侯一个诸侯国的君主,春秋时期诸侯国最高的爵位是公,其次是侯,西周分封初期公爵和侯爵很少,大多数都是伯爵和子爵。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都称王了,所以西周的爵位制度就不被采用了。秦国为了奖励军功,在商鞅变法的时候,设置了二十等爵。

西汉建立以后,由于刘邦是皇帝,分封了很多王,所以西汉的爵位制度就是王爵+二十等爵。

王爵很好理解,西汉建立初期封的异姓王如韩信、以及刘邦儿子如齐王刘肥等等都是王爵。后来刘邦将异姓王一一翦除,并与大臣定下白马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从此以后,大臣们只能努力争取二十等爵了,为了能够让更多人获得爵位,二十等爵设置得很细致:

一级公士,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十级左庶长,十一级右庶长,十二级左更,十三级中更,十四级右更,十五级少上造,十六级大上造,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八级大庶长,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

后来彻侯由于要避讳汉武帝刘彻,改为了列侯。列侯又分为县侯(最高)、乡侯、亭侯三级。从二十等爵的设置来看,列侯是大臣们能到达的最高的爵位了。

亭侯虽然是列侯中等级最低的,但依然是二十等爵中最高的二十级,可以说政治地位非常高。

亭侯与亭长不同,亭长是管理一亭之地,国家发放俸禄。亭侯是食邑一亭之地,也就说一亭之地的赋税都上交给亭侯,也就是说亭侯没有管辖权,但收入和地位要比亭长高的多。

亭长是国家行政管理制度,而亭侯是爵位制度,两者相辅相成,但具体到亭长和亭侯上,无论是待遇、荣誉、地位,亭长远不能跟亭侯相比。

来源:历史百家争鸣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