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这个官定,是有连续的显性文字史料支撑。比如西汉颁布的《太初历》,二十四节气纳入日历,晓谕全国。
立秋节气起源先秦,而官定于汉朝。
当然这个官定,是有连续的显性文字史料支撑。比如西汉颁布的《太初历》,二十四节气纳入日历,晓谕全国。
但是秦朝没有吗?当然有,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历历记录了二十四个节气,并有详细成熟的解读,作为秦朝的宰相,他的数据从何而来?
秦代周,尤其是吕不韦也接纳了周朝王室的各种人员和遗产,其中就包括了能够支撑天赋皇权的天文历法体系。而这些历法尤其是节气历在周朝近八百年的运行中,深入民心。因为这些节气的存在,与农业息息相关。
周朝贵族自称夏裔,而流传下来的历书《夏小正》,恰恰备述农桑,开篇就是一个节气名,正月启蛰。
所以我说,二十四节气实在是古老,立秋节气,或可往上推千年,直抵四千多年前的尧时代。能够勘定出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时代,予以季节的准确划分,那实在再是顺手不过的事。
只不过,这套节气历是在汉朝确定节气名字并官宣,少有更动,成为至今依然影响力广泛的历法。
立秋,于名字来讲,是一个节气的名字,于时间来讲,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那是一年夏秋季的分界,而支撑这个特殊时间点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周而复始的旋转,太阳的直射光,每年必经在北半球的路径节点,古人以简单求深邃,立表测影,得出的时间点。
而现代的科学,并不否定这些,而是继续探索时空的奥秘,比如今年的立秋,是2025年8月7日13点51分19秒。精确到秒。
这个秒,前一秒在盛夏,后一秒在早秋。许多事情,或可从此不同。
许多事情,或可从此不同。在周朝,立秋是重大的时间点,天子在迎接秋神之后,会激励将帅,所谓沙场秋点兵。立秋之后,农业从管理耕田转向侧重秋成秋收。在城市,要开始准备秋冬的各种生活用品。而在心理上,一年到了秋天,也增加了岁时之感。
哪怕此时只是因为干燥,而飘落了水分不足的叶子,也让人有着一叶落而知秋来的敏感。因为这样的落叶会越来越多。
而我所在的城市,这两天还在夏讯,但是过两天,那高涨的江流,就是秋水了。
这让我想起庄子的《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跨过季节的节点,那郁闷奔腾的夏汛江流,在心理上忽然有了一种绵渺浩瀚的沧桑秋美。
秋,到底来了。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东晋 · 陶潜《酬刘柴桑》
立秋节气时段可称为早秋,但是由于酷暑尤在,如无风雨,体感和盛夏并无不同。
至少三伏天的末伏是在立秋之后的庚日起,延续十天。而南方地区,之后还有秋暑,俗称秋老虎。
细微的变化,在于日渐短,夜渐长,会让昼夜温差逐渐加大。
而空气中水分逐渐减少。
敏感于阳光水分的树木和树叶,尤其是顶梢阔叶,会因为这些变化,而枯黄飘落。这是树木保持自身生机的一种方式。比如喜水的柳树,虽然此时不减其青姿,但是树下会飘落很多树叶。比如中国梧桐,因其叶面阔大,依赖阳光和空气中的水滋润,阳光和水一旦减少,就会急速的凋零。
实际早秋时段,许多树木依然保持着郁郁葱葱的整体状态。如果你生活在城市里,夏秋之间的变化,并不会引起你太多的关注。
但是陶渊明不一样,他是一个放弃了官职回家务农的农民,也是一个敏感的诗人。
农民最关心天气和季节,因为土地上的耕耘辛苦,尽量少出错才能多产出。
至少他在立秋前,就播种了应秋的蔬菜,比如葵,比如他关心自己土地上的稻子,已经在成熟期。只不过劳作起来,挥汗如雨,三五天就过去了。
立秋在城市里,是节气也是节日,这些城市里的人只关注又一个节日到了,吃立秋菜,交朋会友,若是有官职,还有许多形而上的应酬,期秋,等秋,贺秋,闹秋,图的就是乐子。
但是在乡村的陶渊明,显然就没有那么热闹,甚至已经忘记了立秋在哪天。
直到他从田地里回到小院,风起在田野里,是吹动着颗颗稻穗,但推开柴门,他才发现,落叶满地,难道是秋风?掐掐一算,果然是秋风。立秋已经到了呀,或已经早来了。
这个慨然,写得好,有种百感交集又沉落之美。
从经历酷暑的人来讲,立秋是好事,至少天气会逐渐变得凉爽。
从农事上来讲,立秋也是好事,秋来谷物熟,离丰收不远了。
但是对于中年或者老年人来讲,立秋却是映射到心理层面,人生青春不永,在走下坡路。
但是我喜欢陶渊明,是因为他的透彻,透彻之后的积极和乐观。
马上他从叶落秋来的悲伤里提振。
看啊,我种的葵菜清新长在北窗下,看啊,我种的稻子,垂垂在田垄里。
我没有什么不快乐的,如果我现在都不快乐,如果明年自己都没有了呢?人生苦短,犯不着这么悲伤啊。
不是立秋了吗?来,我跟我妻子商量一下,就这几天,带着他们一起放下农事,去登高旅游。
我怀疑陶渊明也是穿越过去的。
可以做官时,说不做就不做。
终老田园的时候,也有悲伤和烦恼,但仿佛总有个远方让他解脱和无惧。
就这么笑着,过着清寒的一生。
“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㬠曝旧芳茵。
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中唐 · 王建《秋日后》
喜欢立秋吗?至少普通人是。
因为炎热带来的体感不适,会渐渐消除。
立秋之后,往往夜晚较盛夏清爽。起码能睡个好觉吧。
我住的地方靠近山,常常会有山雨,且夏天溽热。
忽然间,天开晴了,我拿上翻出了衣裳被子在庭院晾晒。
立秋之后,天气没有那么炎热,渐渐觉得夏天的衣裳都穿着有点冷了哦。
这是立秋之后的好处。
天气开始走向凉爽,雨水多的地方,暑热消散得快,秋意渐浓。
“今岁立秋早,便觉驱探汤。
虽有正午热,已觉中夜凉。
麻豆率房角,早禾亦上场。
吾心喜可知,纪实藏诗章。”宋 · 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 其二十 》
这首诗喜欢,是因为纪实。当诗在唐宋成为一种文学体裁,人才辈出,争奇斗句,要的就是炫,其中写实的部分,渐渐虚化。看多了,也就觉得没有意思。
所以我格外喜欢一些纪实即事的诗。
关于秋,文人笔下多联想多夸张,有那么悲凉么?至少早秋万木鼎盛,又渐有凉风,舒爽之美,不亚春天。狂风落叶在我们这里,也只有仲冬才看到。先秦宋玉,欧阳秋声,都是夸大了的他们个人的心境悲凉,但仿者无数,成为嗜癖。
今年立秋早,终于觉得驱除了热汤沸水一样的夏之磨难。
虽然正午还是很热,但是到了半夜,已经觉得了不同夏天的凉爽。
秋天的麻和豆类,攀上了房檐,而早收的稻谷已经堆在了晒场。
我的心当然是快乐的,我写下实在的景色和心情,藏在小小的诗章里,愿有人同赏。
很高兴,我愿意为他点赞。
这是山乡的立秋,白天还是热,太阳明晃晃的,但是正好用来打谷晒粮。
晚上凉快,可以睡个好觉,而且秋来的植物蓁蓁在房屋边角,生生不息,有麻有豆。
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这饱满的山乡生活,草木有灵,丰收连绵,让人不悲,反而有实在的欢喜。
不用藏了,这就是质朴的生活啊。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南宋 · 范成大《立秋二绝 其一》
喜欢这首诗,接地气。
我看见许多写立秋的诗,不是凄凉,就是伤感,但是历史资料表明,周朝,唐朝比现在还热,我不相信这么多诗人都是汗水夹着泪水流,且只写泪水,不写汗水。
秋字难道是空调,看一眼,就凉到骨子了吗?
立秋还在三伏里呢。
三伏天气如同熏蒸,让人觉得四大不空,都是烦躁。
在暑热中过活,那才是觉得度日如年,热到生命危促,热到随时气短,仿佛要断气一样。
我已经人生过了一半,没有什么可以自恋和惆怅的。犯不着悲秋。
立秋来了,我恭喜,我欢迎,立秋来得好,在要命还是要诗之间,我选择要命。
你们去悲吧,带着汗水和暑热去断肠写悲凉,我爱秋来!
解气,解恨。
秋天从来就不是秋风落叶的寒凉。早秋的清美,仲秋的凉爽,晚秋的红叶青山,都是秋最常态的美好。秋是凉风来,秋是万物成,秋是慢慢品味的美酒,一杯比一杯深醇。
从立秋开始,慢慢品尝。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