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眉山21万壮士赴国难 全民筑就后方长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9:15 1

摘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历经14年奋战,赢得了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地处四川腹地的眉山,虽未直接遭受日军践踏,却以大后方的坚守与奉献,在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1万眉山儿女奔赴前线,无数民

眉山21万壮士赴国难

全民筑就后方长城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历经14年奋战,赢得了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地处四川腹地的眉山,虽未直接遭受日军践踏,却以大后方的坚守与奉献,在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1万眉山儿女奔赴前线,无数民众以宣传动员、物资支援、基建攻坚等方式投身抗日洪流,用热血与担当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

众志成城,让抗日宣传深入人心

抗战时期的眉山,抗日宣传如星火燎原,播散在眉山大地。

著名艺术家陈戈在苏码头开展抗日宣传演出

仁寿成立抗日宣传组,依据《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培训各区乡救亡宣讲员。机关社团、学校人员组成“晨呼队”,每日清晨听宣讲后上街呼喊“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等振奋人心的口号,散发《国民抗敌公约》。同时,以学校为主组建宣传队和剧团,借演戏、集会、上课、赶场等时机,宣传抗日救国。《中华民族的子孙》《祖国》《打鬼子》等抗日活报剧在城乡反复上演,《打回老家去》《太行山上》等救亡歌曲在中小学生中广泛传唱,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

丹棱结合扫盲运动积极推行“小先生”活动,将抗日思想融入文化启蒙。逢场天在街头开展救亡讲演,通过话剧演出传递爱国情怀。民间筹资创办的首份石印小报——《民众周报》更是成为重要阵地,既登载抗战政策,又设“抗日专题”揭露日寇暴行,社会各界踊跃撰稿,开明绅士慷慨捐助,让抗日声音传遍丹棱大地。

洪雅的宣传工作由中共地下党组织主导,以学校为阵地,重点面向学生、商人及农民开展动员,成功将抗日救亡的火种播撒到洪雅的各个角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抗日力量。青神、彭山等地以街头演讲、张贴标语等形式广泛传播抗日主张,借助民间集会、文艺表演等载体凝聚抗敌共识。

参军报国:21万眉山壮士血洒疆场

“川军在,国不亡,无川不成军......”的壮歌中,眉山儿女写下了悲壮的篇章。

350万出川抗战的巴蜀儿女里,有21万来自眉山。仅仁寿就有近7万将士奔赴前线,1937年9月至1938年6月,前线30万川军中,22、23集团军的6.5万人里就有2.6万仁寿籍士兵,跟随潘文华等仁寿籍将领浴血奋战。在川军6个集团军中,5名仁寿人因战功升任高级将领,伍世英等烈士更是用鲜血诠释了民族气节。人口不足10万的丹棱,5000余名青年挺身而出,洪雅、彭山等地的子弟也纷纷请缨。这些眉山壮士转战晋东南、鲁南、江浙、湘鄂赣等战场,从淞沪会战到滇缅反攻,处处留下了他们的战斗身影。

如今,眉山本土健在的抗战将士仅8人,最年长的103岁,最小的也已近百岁,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

肩挑背扛:用血肉之躯筑牢后方基地

为保障抗战运输与军事部署,眉山民众克服千难万险,参与到战略工程建设中。

川康公路南龙段施工中,丹棱每年征调450名民工,历时3年啃下艰险路段,49人因劳累、冻饿永远倒在了工地上。1940年10月,乐西公路(四川内陆贯通滇缅的战略要道)施工中,仁寿2000名民工自带工具奔赴工地,在大雪封山、草棚栖身的恶劣条件下,提前完成任务,为滇缅战场物资运输打通了关键节点。

丹棱民工修筑川康公路南龙段

1944年,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成都平原紧急修建彭山、邛崃等4个轰炸机机场。仁寿3天内征调3.9万民工赶赴彭山,县政府另筹津贴1500万元、活动资金2000万元保障施工。丹棱派出5000名民工参与邛崃机场建设,募集60万法币与2.3万石粮食,民工们在荆棘荒坡上凭人力完成数十万方土石工程,付出了50人死亡、300余人伤残的代价。洪雅9330名民工修建完成邛崃机场滑道与停机坪,185人受伤、75人牺牲......这些眉山人民肩挑背扛,用血肉之躯筑成的机场,成为抗战战略反攻的重要基地。

节衣缩食:全力汇聚抗战物资

随着东南富庶各省相继沦陷,四川成为抗战物资供应的重要基地,眉山人民节衣缩食,竭尽全力,支援抗战。

民众踊跃捐献抗战物资

眉山各界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节省每一个铜板支援前方抗战的将士们。1939年,中共眉山县委号召“抗敌”“铁血”两个剧团,派出宣传队募捐,将募集的现金和衣物转寄前方。彭山“抗敌剧社”在宣传演出时,动员观众购票、名流捐款,将全部钱物连同慰问信寄给宋庆龄领导的全国慰劳总会。仁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全民动员,至1940年累计募集寒衣13473件,价值近7万元;1937-1941年捐献田赋附加费522.8万元;1941-1945年供应稻谷155.7万石,以实际行动践行“抗战到底”。从寒衣到粮食,从现金到物资,眉山人民节衣缩食,为前线将士筑起了坚实的后勤保障线。

80年岁月流转,眉山大地上的抗战印记从未褪色。从街头宣传到前线抗日,从公路机场到粮食物资,眉山人民以全方位的奉献,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起了民族的脊梁。这段历史不仅是民族的记忆,更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眉山发展之路上永葆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铭记过去,方能开创未来。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