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清明“诗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8 09:49 2

摘要:清明是对祖先的祭奠和怀念。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这样描写:“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清明时节的墓地上,乌鸦和喜鹊叫声不断,尽显寒食的凄凉。抬眼望

梨花风起正清明,杏花微雨盎然春。清明时节,春意阑珊。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咏诗无数,只为清明的那一场遇见。

清明是对祖先的祭奠和怀念。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这样描写:“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清明时节的墓地上,乌鸦和喜鹊叫声不断,尽显寒食的凄凉。抬眼望,坟冢连成一片,在碧草间若隐若现。孤寂的古墓前,祭祀的亲人泪千行,只能将纸灰当钱来传递情感,溢满心间的唯有蚀骨的思念。诗人巧用鲜明的意象“棠梨花”和“白杨树”,表达出生死离别的凄凉和无奈;最后则以重泉和暮雨为背景,渲染出清明扫墓的悲伤气氛,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清明是一场深深的忧思和伤感。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就写出了羁旅之人在清明归途中失魂落魄的伤感之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清冷的春雨中,在悲凉的氛围中,走在乡间小路上,到处是行色匆匆的祭祀人,人人脸上都是沧桑和悲凉。此情此景勾起人们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和对生死的深度思考,真的是思亲忆亲清明时,泪雨纷飞欲断魂。还好,失魂落魄之人总能在杏花村找到酒家,一醉方休,来慰藉愁苦悲戚的自己。

清明是一缕穿越千年的乡愁。宋代苏轼的《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则写清明时节,不能回归故里的哀怨。“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的暮春,苏轼在镇江办理公事,已经半年没有回家。此时恰逢清明节,他特别思念故乡和家人。看到春天百花盛开,处处风光无限,他却提不起兴致。想到清明节,身处异乡的自己无法为先祖扫墓,只能在黄昏的小院里思念着亲人。虽与亲人咫尺江山,但自己却望穿秋水,音信全无。愁肠百结之时,想到梦里去寻,梦里与亲人相会时,却又被角声惊醒,梦中相聚也成了奢望,一颗游子的心顷刻破碎。此诗虚实结合,把诗人悲伤幽怨而又无可奈何的淡淡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深受触动。

清明是一场春天的优雅谢幕。四月天虽美,但不得不承认,清明过后,春天已近尾声。暮春时节,有人掀起的不是祭祖思亲之情,而是伤春感怀之意。宋代马子严的《阮郎归·西湖春暮》就是一首感伤之作。“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春近尾声,落红片片,为了留住春天,人们纷纷找出漂亮衣服,来到苏堤,尽情游玩。可是,春天却并不懂其中深意。诗人感触颇深,遂发出“留春春怎知”的感慨。“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雨洗花朵褪鲜色,柳絮落成泥,赏花之人却看得寸步不移。当游人尽兴而归,春天便也归去。此诗虽有伤感之情,但更能体现春天在清明里优雅落幕。

来源:掌上曲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