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层矛盾纠纷一头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头系着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万千小家庭的烦心事、揪心事能否及时得到回应和有效解决,牵动着社会大家庭的安定团结与长治久安。
海原城乡新貌。
县级综治中心接待来访群众。
综治、司法联动,调解关庄乡窑儿村土地地界划分矛盾纠纷。
甘城乡综治中心组织武塘村治保员对重点区域和场所开展巡逻。
关桥乡政府化解群众矛盾纠纷。
治安保卫委员会开展“护学岗”工作。
三河镇综治中心联合司法所、兴业社区调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基层矛盾纠纷一头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头系着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万千小家庭的烦心事、揪心事能否及时得到回应和有效解决,牵动着社会大家庭的安定团结与长治久安。
海原县有常住人口33万余人,18个乡镇(街道)159个行政村(社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矛盾纠纷千丝万缕、纷繁复杂,如何实现全域有效治理?
2024年以来,海原县深入推进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突出县级枢纽化解、乡镇(街道)一站式化解、村(社区)排查发现功能,以县、乡、村三级阵地一站式受理、矛盾全链条化解、机制一揽子建设、平台一体化运行为目标,强化“四色”管理机制运用,不断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水平,织密人民群众“幸福网”。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调解矛盾纠纷7022件,调解成功6981件,成功率达99.4%。
建好“中枢大脑” 解决问题“只进一门”
2025年2月13日,海原县海城街道某社区居民小马、小海,在海原县人民法院、信访局和街道综治中心等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名,并于次日履约协议。他们从最初的“针锋相对”到最后的“事心双解”,先后经历了县、乡、村三级多次调解。
海城街道常住人口多,人户分离现象普遍,矛盾纠纷问题多,基层社会治理面临巨大挑战。矛盾纠纷排查难化解难,特别是解决过程中时常需要多个单位联办。“人在社区常住,而户籍不在社区,街道办一家办不了、办不好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磨破嘴、跑断腿,但效果不明显。”海城街道分管综治维稳工作的武装部长田亮说。
单方面源于社区的纠纷还好解决,当涉及其他乡镇的矛盾纠纷从社区向上反映到街道时,街道调动不了其他乡镇或部门,矛盾调处很难实现突破。这样的问题不仅困扰着街道办,同样也困扰着其他乡镇和部门。
得益于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街道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将案件上报。“县综治中心接报后,及时进行分析研判,明确由县综治中心牵头,法院协同街道办开展化解稳控工作。”海原县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就这样,涉法涉诉、跨单位的矛盾纠纷在县综治中心的统筹下,迅速落实到责任单位、责任人,并综合运用释法说理、教育帮扶和疏导稳控等措施,最终实现“案结事了”。这是海原县发挥县级综治中心“枢纽”化解作用,推动实现矛盾纠纷“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分流处理、限期办理”的生动实践。
基层各类矛盾时有发生,群众如果不能就近反映问题和诉求,往往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海原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实践,大力推进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分别建成并运行县级综治中心和18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打造村(社区)前哨阵地159个。充分运用宁夏社会治理基层综合指挥平台,强化落实“发现即录报”工作要求,群众反映诉求、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我们在乡村两级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县级中心全量统筹掌握情况。”海原县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县级综治中心就如同集成式“中枢大脑”,建立了矛盾纠纷大数据,统筹调配各级力量,让群众所诉所求得到迅速响应。
2024年以来,海原县综治中心受理分流群众诉求2304件次,有效预防17件高风险矛盾纠纷“民转刑”“刑转命”或极端事件发生,这是海原县积极推进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矛盾预防化解水平的生动注脚。
直面群众诉求 将职能部门推到“窗口”
社会生活中,邻里纠纷、劳资矛盾、婚恋家庭矛盾等矛盾冲突时有发生。面对这些问题,海原县综治中心整合信访、司法、公安、检察院、法院、仲裁等多部门资源,引进政法、信访、仲裁、海城街道等7个职能部门常驻县综治中心一楼大厅,同时根据群众需要和诉求,邀请住建、工会及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轮驻,把职能部门推到“窗口”、摆上“桌面”,明明白白办事,用心用情调解。
“常驻、轮驻职能部门涵盖了群众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还有社会力量作为补充。群众一次上门就能得到直接、专业的接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能最大限度地回应群众关切。”海原县综治中心负责人说。群众一进门,从法律法规到道德人情,总能找到“说理地”和“可信人”,这样的机制也反向激励着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为有效保障综治中心日常工作运行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海原县围绕矛盾纠纷事项的受理、转办、办理、督办等环节,进一步健全工作流程,确保部门进驻、研判分流、调度应哨、督办问责、办理流程等一体化运行。
按照要求,各渠道掌握的矛盾纠纷统一汇集到宁夏社会治理基层综合指挥平台,形成“登记受理—分流处置—跟踪督办—回访问效”全链条闭环,确保“事事有回应,案案需办结”。
海原县综治中心承担着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能,作为“中枢大脑”,增强主动思考能力是关键。
“县综治中心实行周研判、月会商的工作模式,每周对矛盾纠纷汇总研判,每月对矛盾风险进行分析会商,协调解决重要事项。”海原县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久拖不决、涉及面广的重大复杂矛盾纠纷,中心将启动会商会办机制,充分协调运用各种资源力量,将调解与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事项行政三级办理、诉讼、法律监督有机衔接,推动矛盾纠纷在法治化“路线图”内得到实质化解。
通过规范化建设,海原县级综治中心既织密了一张大数据网,全面掌握基层矛盾纠纷实时动态,又能有效统筹调配力量,抓重点攻难题,有的放矢解决陈案难案,推动社会长治久安。
突出一站式化解 畅通“神经末梢”
“你们给评评理,楼上的噪声太大了,严重影响我的日常生活。”一大早,海原县东城小区居民张先生便怒气冲冲地到社区和物业“告状”。“先喝杯茶消消气,你说说是怎么回事。”社区干部小田端着热茶迎上前。
原来,楼上邻居家里有小孩,喜欢在家里蹦蹦跳跳,大人也没约束孩子,制造的噪声影响了楼下张先生的正常生活。
“你好大姐,你家孩子玩耍的噪声影响了楼下邻居,平时要注意对孩子加以约束,特别是晚上不要在屋里蹦蹦跳跳。”小田到张先生楼上邻居家耐心劝说。
“好的,以后我会提醒孩子不要在屋里蹦蹦跳跳,平时没注意这些细节。”张先生楼上邻居说。不到5分钟,这起纠纷就化解了。
小田是一名社区网格员,在他的网格里,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时有发生。海原县共有1096个网格,每个网格都配有专兼职网格员,每天空闲时间到网格入户、走走看看,与左邻右舍拉家常,对群众反映的小隐患、小纠纷随时化解。“社区里几乎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处理不好,很容易埋下隐患。”小田说,“以前要专门登记到矛盾纠纷排查登记册,不然时间一长就忘了,漏登的情况经常发生。现在我们用上了宁夏社会治理基层综合指挥平台,不仅有电脑版,还有手机版本,随手化解的矛盾纠纷能够当场录报,化解不了的录入后,根据化解情况可以随时上报,不会因为忙发生漏报的情况。”
海原县郑旗乡党委牵头,推动综治中心与派出所、司法所、民政、妇联等有机整合,凝聚各种力量,结合重点工作,延伸调解服务触角,迁移专业调解阵地,实现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等全要素法律服务触角下沉,面对面、“零”距离服务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引导群众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决问题靠法,力争做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2024年以来,郑旗乡排查矛盾纠纷190起,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90起,处理12345信访件107件和信访局转办信访件12件。2025年,排查受理矛盾纠纷51件,调处化解51件。
县级综治中心是“中枢大脑”,乡镇综治中心是“躯干”和“四肢”,村级网格员则是“神经末梢”,是矛盾纠纷防范化解的“前哨”。建强大脑的同时,要活动“躯干”和“四肢”,也要不断增强“神经末梢”的敏感度、敏锐度,才能让矛盾纠纷化于微时,让未能化解的矛盾纠纷分级处置到位。
为此,海原县通过发挥好村(社区)矛盾预防调解“前哨”功能,统筹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下沉“三官一师一员”等力量,及时将80%以上的风险矛盾发现在小、处置在早。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坚持每日调度村(社区),做到辖区矛盾风险防范发现“日清日结”。落实每周基层法治联席会议制度,分析研判辖区治安状况和社会稳定形势,进一步做好派出所、司法所、禁毒办、武装部等资源力量空间整合、工作融合,确保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一揽子调处。
小田说,如果案件超出他的调解能力范围,只需要打开手机,通过平台系统上报,流转至街道综治中心,就能由街道一级来统筹解决,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与此同时,“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解决不了的矛盾纠纷,可以通过平台系统申请县级‘应哨’。我们则协调调度县直相关职能部门直插基层一线,化解矛盾纠纷。”海原县综治中心负责人说。
县级综治中心是“枢纽”调配,乡镇(街道)是一站式化解“集散地”,村(社区)是“前哨”,海原县已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县、乡、村三级双向闭环管理模式。
用活工作机制 提升预防化解能力
海原县综治中心紧盯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建设,发挥资源集成优势,畅通信息收集渠道,将公安接处警信息、司法行政系统、各级综治平台收集信息集中汇总,运用红、黄、蓝、绿“四色”标注风险等级,统筹做好社会治安风险研判预警、社会治安风险防控交办督办、重点群体服务管理协调等工作,精准梳理出辖区社会治安防控的瓶颈短板,及时发出预警提示,制定工作预案,有针对性地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动从被动“堵风险”向主动“查漏洞”转变,不断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今年,海城街道创新“4321”下沉网格工作法,建立主动服务机制,变“被动等待群众上门”为“主动上门服务群众”。组织街道、社区、网格三级干部定期深入基层,主动了解群众需求,收集群众反映问题。对于群众提出的诉求,第一时间进行受理登记,明确责任人和办理时限,确保群众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高崖乡对标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要求,整合乡综治中心、司法所、治安保卫委员会等力量,根据辖区人口密度、各村实际,将基层法治力量划分为4个责任片区,推动一站式化解各类纠纷,有效补强了自下而上发现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全县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