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到重大纪念日,尤其是跟抗日战争胜利相关的日子,北京天安门广场总会搞阅兵仪式,现场气氛特别庄重。2015年9月3日那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就在暖场环节安排了千人联合军乐团演奏四首老歌,合唱团也跟着唱。这四首是《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
每到重大纪念日,尤其是跟抗日战争胜利相关的日子,北京天安门广场总会搞阅兵仪式,现场气氛特别庄重。2015年9月3日那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就在暖场环节安排了千人联合军乐团演奏四首老歌,合唱团也跟着唱。这四首是《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为什么偏偏选这几首呢?其实不是随便挑的,它们按时间顺序串起来,正好对应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的整个过程。每首都带着那个年代的印记,提醒大家民族从挨打到翻身的来龙去脉。到了2025年9月3日,纪念80周年的活动也提到了类似安排,现场奏唱这些歌,目的还是为了烘托氛围,让人回想那段历史。
先说说这些歌的来头,得从创作者入手。张寒晖是《松花江上》的作者,他1902年5月出生在河北省定州市一个书香门第,本名叫张兰璞。早年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念书,1929年毕业后干过中学老师,还搞戏剧活动。他特别注重民间音乐,创作时总爱带点现实味儿。1936年,他写了这首歌,当时九一八事变过去五年,东北三省全丢了,大批老百姓流亡关内。
张寒晖在西安西北民众歌咏会干活儿,亲眼看到那些东北人涌进来,激发了他写歌的想法。歌曲用河北定州民间曲调,旋律低沉,唱出故土被占的痛。刚出来就在西安学校和街头传开,西安事变前后,全城都在唱,士兵们听了也受触动,推动了抗日情绪。这首歌的作用大着呢,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民族初期的灾难,唤醒很多人投身救国。历史意义上,它成了抗战初期救亡歌曲的代表,激励民众别再忍气吞声。
接下来是《在太行山上》,这首是1938年写的,词作者桂涛声,曲作者冼星海。桂涛声1906年4月生在云南曲靖一个回族农民家,原名桂独生,高小毕业后自学成才,1930年代加入文艺团体,当编辑,用涛声笔名写东西,关注革命主题。冼星海1905年6月出生在澳门一个穷船工家,童年去新加坡,后来回国上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5年去法国巴黎音乐学院进修,师从大作曲家。
回国后,他搞民族音乐,强调音乐要为抗争服务。1938年,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建根据地,桂涛声随部队转战山西陵川,写下歌词,描述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场面。6月,他回武汉把词交给冼星海,后者很快谱曲,节奏明快,突出山高林密、兵强马壮的豪迈。7月在武汉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首唱,迅速传到敌后根据地。这首歌在抗战中当了“战歌”,让老百姓看到敌后力量,凝聚军民信心。历史上,它代表了游击战争阶段,展现八路军和太行民众的斗志。
再看《保卫黄河》,这是1939年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里的核心部分,词是光未然写的。光未然本名张光年,1913年生在湖北宜昌一个知识分子家,早年搞文学,1930年代在上海干进步文艺,写诗和剧本,反映时代变化。1939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黄河流域是主战场。光未然骑马过黄河,观察河水奔腾,记录自然景象,受伤后去延安治疗,跟冼星海合作。
冼星海带病写曲,用铜管模拟黄河咆哮,气势磅礴,喊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口号。4月在延安首演,观众反响热烈,传遍前线。这首歌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壮歌”,把黄河当民族象征,融合各地抗争,打破党派界限,号召大家团结御敌。在历史上,它标志相持阶段的精神旗帜,鼓舞中国人不屈斗争。
最后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43年曹火星写的。他本名曹峙,1924年10月生在河北省平山县一个普通农户家,1938年参加革命,在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干活,上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学音乐,当基层工作者。那年抗日武装已成中坚,曹火星在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驻扎,听农民讲共产党组织游击队的事,用当地民调“霸王鞭”基础,写词谱曲,简单直白,朗朗上口。
12月在冬训班教唱,登在《群众歌声》杂志,很快全国传开。这首歌表达了对共产党领导抗战的认可,成了民众心声。在抗战中,它像“赞歌”,肯定共产党是胜利核心力量,预示战后方向。历史上,它从民间小调变全国传唱,埋下思想种子。
为什么阅兵开头就用这四首呢?因为它们不是孤立的,每首都对应抗战一个阶段。《松花江上》对应初期沦陷的苦难,1931年九一八后东北丢了,民众流亡,歌里满是乡愁和痛楚,提醒大家别忘国耻。《在太行山上》对应1937年全面抗战后敌后根据地的抵抗,八路军深入太行,搞游击,歌里是母亲送儿、妻子送郎的家国情,突出军民团结。《保卫黄河》对应1938年后相持阶段,全民族抗战,黄河流域战场激烈,歌里黄河咆哮象征民族觉醒,号召保卫华北全中国,强调无党派界限。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对应1943年后胜利在望,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成砥柱,歌里直白唱出共产党救中国,认可其核心作用。这四首按时间排,从哀歌到战歌、壮歌再到赞歌,浓缩了抗战精神史。阅兵暖场用它们,就是为了在仪式前通过音乐回顾历史,唤起民族记忆,烘托庄严氛围。2015年那场阅兵,暖场环节持续8分钟左右,军乐团和合唱团现场奏唱,铜管小提琴交织,声音洪亮,让人一听就想起那段烽火岁月。2025年80周年活动也类似,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提到融入这些曲目,目的还是传承抗战精神。
这些歌在抗战中发挥了大作用。抗战歌曲总体上凝聚民心、鼓舞斗志,像《义勇军进行曲》那样成国歌的就不说了,这四首各有侧重。《松花江上》在初期激发觉醒,一首歌抵得上两个师兵力,从西安唱响,推动东北军官兵抗日。《在太行山上》在敌后根据地传唱,激励游击队和民众,成了革命防线的一部分。
《保卫黄河》打破地域党派,传到大后方和前线,成了全民族团结的号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边区迅速流行,国民党怕了,还改词成“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来对抗,但老百姓不买账,原版还是唱开了。整体上,这些歌是抗战文艺的一部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它们是最流行的,影响几代人。
战后,这些歌没消停,继续影响教育和文化。《松花江上》进学校和演出,提醒勿忘国耻。《在太行山上》融进军旅,激励国防。《保卫黄河》作为大型合唱,在国际舞台表演,传播中国抗战故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进教科书,伴随几代人成长,在重大庆典奏响。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这些歌都上榜,像《黄河大合唱》排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排第二。它们不光是音乐,还成了民族精神的载体,至今在纪念活动里回荡。
阅兵开头用这四首歌,不是为好听,而是有深意。它们串起抗战全过程,从苦难觉醒到浴血抗争,再到胜利曙光,体现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听这些歌,你会觉得历史没那么远,就在耳边。现实中,抗战精神还得传承下去,别让年轻一代忘了那段血泪。这些老歌现在听起来,还是那么有力量,你要是感兴趣,不妨找来听听,看看哪首最打动你。
来源:混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