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炎炎夏日里,云南的村寨里传来阵阵读书声、歌舞声和欢笑声。近日,随着暑期社会实践圆满收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昆明学院)组织的多支“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重点团队从怒江、普洱、红河归来。这个夏天,他们把课堂搬进咖啡基地、大榕树下和哈尼梯田间,让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
云南网讯(记者 高祎祎)炎炎夏日里,云南的村寨里传来阵阵读书声、歌舞声和欢笑声。近日,随着暑期社会实践圆满收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昆明学院)组织的多支“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重点团队从怒江、普洱、红河归来。这个夏天,他们把课堂搬进咖啡基地、大榕树下和哈尼梯田间,让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在实践中深度融合,用青春脚步丈量边疆大地。
在普洱,推普与非遗相遇。昆明学院“云普之声,娜允薪火”服务队走进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探索“推普+文化场景+数字赋能”新模式。娜允镇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傣族古镇,非遗资源丰富却面临“传承断代”的挑战。队员们深入村寨寻访传承人,在大榕树下开设金水漏印体验课堂、马鹿舞展演和故事宣讲赛,让非遗在语言交流中焕发新生。同时,团队还拍摄纪录片并上线短视频账号,让娜允非遗借助数字平台走向全国。
在怒江,推普点亮产业链条。“语你同行,咖尝果香”服务队把实践课堂搬进泸水市的咖啡基地和加工厂。队员们在调研中发现,当地咖啡品质优异,却因知名度不足而“养在深闺”。为此,他们联合企业开展10小时直播,将“怒小咖”推向全国;还为村民带来咖啡知识、线上销售和AI应用培训,推动数字化理念与“一村一品”建设相结合,让语言推广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在红河,推普助力文化交融。“云岭匠‘薪’推普小队”来到元阳县哈尼梯田周边村寨,通过歌舞、互动游戏等沉浸式方式提升村民普通话应用能力;结合时代发展脉络,讲述聂耳精神,让红色文化在村寨生根。队员们还拜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把哈尼族古歌、傣族制陶技艺融入推普课堂,既推广了国家通用语言,又加深了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从普洱娜允的非遗课堂,到怒江峡谷的咖啡直播,再到红河元阳的梯田村寨,昆明学院学子以青春之名,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的多元需求紧密结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昆明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未来昆院学子将继续深耕边疆乡村,用语言架起发展之桥、文化之桥、同心之桥,为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