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夏之夜,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浙BA”)宁波赛区的决赛现场人声鼎沸。代表余姚市出战的一支草根球队,一举夺得冠军,引发全场欢呼。这个属于百姓的运动盛事,与余姚撤县设市40周年交相辉映:一座不张扬的城市,在时光的沉淀中逐渐显现出独特的城市品牌。
盛夏之夜,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浙BA”)宁波赛区的决赛现场人声鼎沸。代表余姚市出战的一支草根球队,一举夺得冠军,引发全场欢呼。这个属于百姓的运动盛事,与余姚撤县设市40周年交相辉映:一座不张扬的城市,在时光的沉淀中逐渐显现出独特的城市品牌。
余姚,这座有着8000年文明积淀的历史名城,因河姆渡文化而闻名,也因明代大儒王阳明而著名。1985年撤县设市以来,余姚稳步发展,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版图中写下了不俗的成绩。
鲜为人知的是,在全国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排行城市榜单中,宁波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列第三。而在宁波的专精特新企业排行中,余姚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74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持续位居宁波第一。
近年来,不少地区经济增速放缓,长三角诸多制造业强市遭遇“倒春寒”。然而,余姚依然保持韧性和活力。2025年上半年,余姚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08.2亿元,同比增长5.0%;完成制造业投资73.7亿元,增长18.3%,均居宁波各县(市、区)第一。
更令人瞩目的是,余姚连续两年荣获浙江省制造业最高荣誉“天工鼎”,在2025年还作为全省工业大县的典型案例受到表彰。这一串串亮眼的数据和荣誉,印证了余姚工业经济高质量崛起的强健筋骨。
究竟是什么铸就了余姚40年经久不衰的繁荣?答案藏在城市文化、企业家精神和社会治理理念中。
余姚市域图。(余姚市委宣传部/图)
阳明心学:城市精神的底色
余姚有一条江穿过城市,名叫姚江,王阳明故居就坐落在姚江之畔龙泉山的北面。如今,姚江两岸高楼林立,已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阳明心学在现代社会经济形态中得到新的诠释。
2025年8月16日,在王阳明故居景区附近的阳明书坊,店主李福彬又迎来了上海的一个企业家研学班。“到王阳明故居的研学团队几乎每周都有,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李福彬说,因为这样的缘由,他在近10年间接触了阳明心学研究学会等十几个这类组织,参与了余姚举办的世界阳明心学大会、中天阁论道、阳明中秋诗会、阳明学与企业家精神研讨会等数十场阳明学传承活动。
李福彬介绍,目前商业界学习阳明心学思想的企业家特别多。资料记载,2001年,《稻盛哲学与阳明心学》作者曹岫云首次向稻盛和夫提及“致良知”时,这位70岁的企业家突然起身鞠躬:“原来我的经营哲学,早就被中国的圣人说透了。”曹岫云称,王阳明强调“去除私欲遮蔽,恢复心之本体”,稻盛和夫则主张“以纯粹之心判断事物”,两者都指向对人性本善的信任。
李福彬认为,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学思想,不仅存在于书中,更通过代际影响着余姚人的处世之道和经商理念。40年风云变幻,余姚人民凭借文化之魂和实干之本,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低调务实,不事张扬,在关键处厚积薄发、蓄势惊人——正所谓“不喧哗,自有声”。
“阳明心学已成为余姚城市精神的底色。”余姚市副市长潘健红介绍道,“阳明故里,智汇余姚”不仅是一句城市宣传语,更是余姚发展的真实写照。智慧,不仅指科技创新之智,更包含为政、经商的哲理。“事上磨炼”启发企业家在事事物物上贯彻自己的良知,构建核心竞争力;“知行合一”要求把正确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恪守诚信;“致良知”强调从内心深处立德修身。这些理念为余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治理和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指引。
在中美贸易战和受疫情冲击最严峻的时刻,余姚市相关部门频频走访企业,担心企业大规模裁员。有企业家回应:“只要我还能维持,就不裁员。只要我自己还有饭吃,就不能让他们没饭吃!”一句朴实的话,体现了“知行合一”在经商中的原则:说到做到,信守承诺。
阳明心学不仅影响企业领袖,对普通员工乃至基层群众亦有潜移默化之效。在余姚,有的企业将阳明哲学融入日常管理,有的企业每天组织员工学习阳明心学,每周分享心得,多年不间断。
走进余姚市区,随处可见以“阳明”命名的街道、书院和景观。作为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故乡,阳明心学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为制造业隐形冠军城市营造了文化基因。
格物致知:匠心制造育出“专精特新”
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创业热潮涌动全国。余姚撤县设市的政策东风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办厂热”在这里蔚然成风。
1984年10月,余姚人王文鉴带着8名高中毕业生,在城北胶木厂腾出的4间旧厂房中创办了余姚第二光学仪器厂,这便是浙江舜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舜宇”)的前身。
与王文鉴几乎同时起步的,是一大批模具作坊主。当时余姚 “中国模具之乡” 的称号尚未叫响,但低塘街道、朗霞街道的田间地头,已出现数十家家庭作坊。“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生存状态,正是同期创业者的缩影。
1985 年余姚撤县设市前后,塑料原料贸易悄然萌芽。坐落于余姚老火车站旁的塑料原料“一条街”,1994年建成并被命名为“中国塑料城”。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塑料城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塑料原料专业市场之一,现有入驻企业3200余家,交易的塑料品种牌号达两万余种。
到了1990年代,余姚就以制造业和商贸闻名,以塑料、模具、小家电等产业为基础,形成了扎实的工业底盘。彼时,余姚的创业者因为多数为技术工人起家,自小受到“格物致知”理念的熏陶,钻研技术成为他们的共同爱好。
从模具工人起家的吕光聪便自认为创业之路受到阳明心学的熏陶感染,他表示:“格物致知,常人理解就是专注于事物本源,深入钻研弄懂弄透。王阳明理解的格物致知,‘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让我明白搞技术要守得住寂寞,长年累月坚持下去,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
吕光聪创业十多年后,干脆给新公司起名阳明,注册成立了浙江阳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这不光是对王阳明先贤的纪念,更是企业价值观的一种倡导。”
对钻研技术同样情有独钟的还有黄和钦,他是余姚“星期天工程师”政策的受益者,曾聘请过上海轻工研究所专家。黄和钦回忆:“1986年舜宇的光学工程师帮我们改进模具,我们的铝锅平整度做到了0.1毫米,在广交会上一炮打响。”到1993年,黄和钦引进不锈钢生产线,60%的产品出口,成为余姚首批创汇大户,数年之后出口额便破千万美元。
余姚市副市长潘健红认为,余姚许多企业的发展轨迹正是对“格物致知,久久为功”的生动诠释。创业者几十年如一日深耕主业、苦练内功,凭借工匠精神在各自领域独树一帜。“格物致知”的求真态度成为催生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土壤。
余姚的工匠企业大多有着“长期主义”的坚持。他们信奉“十年磨一剑”,不追逐短期利益,不盲目扩张,而是坚守细分领域深耕。这与王阳明提倡的“主一无适”理念不谋而合: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自有水到渠成之时。正因如此,当外界环境剧变时,这些企业反而因为技术壁垒高、产品独特而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余姚连续实施制造业企业“350梯度培育计划”,分类建立“龙头企业—单项冠军—高成长专精特新企业”三类梯度培育库,每年动态遴选潜力巨大的企业入库重点扶持。2024年,余姚新选出77家“专精特新”种子企业重点培育。这些“小种子”很可能就是未来的参天大树。
余姚制造业的结构因此变得更加优化。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新产品的产值率达40.7%,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0.2%。这组数据意味着,余姚工业的含金量和含新量在不断提升,传统产业正蝶变为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
招引深耕:半导体产业深藏“隐形冠军”
如果说本土企业的匠心坚守为余姚奠定了稳固的根基,那么开放的战略眼光则为这座城市注入了腾飞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余姚市善于抓住每一次招商引资的机会,通过“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催生一个产业”的连锁效应,培育出若干引领产业链的龙头企业。
余姚有不少投资兴业的第一“典范”,如全省第一家中日合资企业、全省最大的台商投资园区、全省首个人才创业园、全省唯一的国际合作生态园等都在余姚诞生。余姚引进的项目规模未必最大,但落地率高。多位受访的企业负责人提到:他们之所以留下,不是因为短期优惠,而是因为长期稳定。这正是余姚“实而稳”的体现。
江丰电子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家创立于2005年的企业,由余姚籍海归博士姚力军创办,专注于半导体制造用溅射靶材的研发和生产。最初,超高纯金属靶材市场长期被美日巨头垄断,国内技术一片空白。江丰电子扎根余姚十余年,凭借锲而不舍的自主创新,终于成功研制出99.9999% 超高纯度金属靶材,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如今,江丰电子已成为全球极少数能够量产全品类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的厂商,晶圆制造用靶材市占率位居世界第二。2017年该企业登陆深交所创业板,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6.05亿元,同比增长38.57%。
余姚高技术产业代表性企业——江丰电子。(余姚市委宣传部/图)
壮大的江丰电子牵头成立了宁波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探索“强链主+孵化器”模式,联合政府、高校、金融等力量共同培育产业生态。阳明工研院自2022年年初运营至今,短短两年多已投资孵化了18个半导体领域创业项目,如创润新材料、润平电子等,孕育出涵盖材料、设备、零部件等环节的一批新锐企业。阳明工研院执行院长崔鋆透露,研究院各企业总产值有望突破35亿元,未来还将有5家企业寻求上市。
截至2024年上半年,阳明工研院已有17家孵化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6家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小伙伴”在链主江丰电子的引领和招引下密集“入链”余姚,形成了延链、补链、强链的集聚效应。
目前,余姚市半导体相关规上企业已达91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4家、超1亿元的企业31家,建成了国内唯一、全球前三的超高纯钛金属产业基地,初步形成涵盖设计、材料、器件、装备、封测各环节的完整产业体系,近三年产值年均增速高达18.9%。
无独有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余姚同样演绎了一出“有凤来仪”的佳话。2013年,曾任ABB公司全球首席科学家的甘中学博士怀抱“科技报国”的理想回国创业。在浙江省和宁波市的引才计划推动下,甘中学选择将企业落户余姚,创办了智昌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智昌科技落地后,很快成为推动余姚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先行者”。2016年前后,在智昌的示范带动下,余姚涌现出“机器换人”“智能工厂”热潮,一批本地企业的生产线实现了从人工密集到机器人密布的跨越。
像江丰、智昌这样的“凤凰”来余姚安巢筑窝、反哺一方的故事不胜枚举。一个人才带一个项目的模式,加快了余姚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余姚的产业发展呈现出“链式突围”的鲜明特征,以链主企业为核心,通过招商引资引链、以商引商延链,带动上下游协同进驻,实现“串珠成链,聚链成群”。
通过“外引内育”双管齐下,余姚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丰富的现代产业体系。“三大千亿产业集群”新兴蓬勃,“五大百亿产业集群”各具特色,既有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家电等优势行业持续做大做强,也有泛半导体、机器人及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
知行合一:“有为政府”敢为
许多城市的营商环境建设还停留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减少企业“跑腿”次数的层面,罕有地方政府将营商环境的颗粒度细到中介服务质量方面。
2024年年初,余姚市营商环境建设办公室成立,第一项重大任务便是制定《余姚市深化中介服务集成改革“十破十提”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改革范围从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向“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行政权力行使中介服务”领域拓展。因中介规范治理集成改革方面“全省率先”,余姚市相关做法入选当年营商环境最佳实践。
202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对浙江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工作作出重要决策部署。余姚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省委号召,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专班推进。
余姚市常务副市长吕乐表示,阳明心学作为余姚的宝贵文化财富,在地方政府治理中一以贯之,其最核心的理念便是“知行合一”,具体表现简单讲就是遵守契约精神。说了要优化营商环境,就扎扎实实出台举措、一抓到底,决不让改革停留在文件上。
余姚对标企业和市场需求,形成了营商环境建设的“十张名片”,其中包括:中介服务规范治理集成改革、智慧税务服务、“助企上市”余姚模式、知识产权全链条改革、“姚安宝”智慧监管、“活冻结”柔性执法、一站式涉外法律服务、“包容审慎监管”三张清单、“空壳公司”融合监管、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等。
2025年1月,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中小城市发展委员会主办的2025城市创新发展与国际合作大会上,余姚获评“2024营商环境十佳县(市)”称号,得分排名位列前三。
在坊间流传着一种判断城市营商环境的标准:看有多少20年以上的企业。余姚在这项数据上是高分。据统计,余姚拥有30年以上的企业数量达1582家,其中企业820家,个体工商户762家。40年来,余姚工业企业的数量由1985年的993家增长至两万余家,现有境内外上市企业21家、规上工业企业1826家。
企业能存续20年以上,通常意味着它经历了市场考验,具备了较强的韧性。对于余姚这样的县级市来说,大量长期经营企业的存在,反映了其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深厚的产业基础。
在这里,“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并非一对矛盾,而是统一体。余姚坚持“企业唱主角”,政府甘当“幕后英雄”,通过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和法治保障,让企业在市场上自由成长。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张亚军
责编 钱昊平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