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最美红领巾 做幸福领路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22:03 2

摘要:每周一清晨,潘集区泥河中心学校里都会响起铿锵的鼓声,这是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姚翔在带领少先队员训练军鼓。针对学校留守儿童多的特点,他创新开展“中国鼓”特色活动,放弃休息时间手把手教学生,将《男儿当自强》编排成气势磅礴的鼓乐表演,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自

育最美红领巾 做幸福领路人

——记潘集区泥河中心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姚翔

每周一清晨,潘集区泥河中心学校里都会响起铿锵的鼓声,这是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姚翔在带领少先队员训练军鼓。针对学校留守儿童多的特点,他创新开展“中国鼓”特色活动,放弃休息时间手把手教学生,将《男儿当自强》编排成气势磅礴的鼓乐表演,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自强。

有一种情怀叫红领巾,有一种光荣叫少先队,有一种风采叫“我是少先队辅导员!”十年来,姚翔坚守“红色铸魂、实践育人”的初心,将乡村孩子成长与少先队建设、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荣获淮南市和潘集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潘集区“教育扶贫包保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学校先后荣获“淮南市少先队工作先进学校”称号、淮南市和潘集区“优秀少先队大队”称号,2次荣获“安徽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姚翔指导的雏鹰中队2023年度被命名为“全国红领巾中队”,2025年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

暖童心,守护留守儿童成长

泥河中心学校留守儿童占比高。姚翔将孩子们的情感需求与自信培养放在首位,针对部分孩子因缺乏陪伴而性格内向孤僻的问题,他创新推出“中国鼓”特色活动课程。在激昂鼓点中,那些曾经不敢抬头的孩子逐渐挺直了腰杆,收获了友谊。一位留守儿童在日记中写道:“姚老师说鼓声能传递力量,现在击鼓时,我总觉得心里有股劲。”

姚翔推动建立“辅导员+心理辅导”双轨制,学习专业心理辅导知识,2023年成功干预20余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他常利用午休与焦虑的孩子谈心,联合班主任为情绪波动大的队员制定个性化方案,用“临时家长”的关爱温暖每颗童心。

育忠魂,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

红色基因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钙片”。姚翔推动红色教育从“说教”向“实践”转变,推动学校与大通“万人坑”教育馆、上窑新四军纪念林建立“常态化研学机制”,每年清明带领队员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为烈士擦拭墓碑,讲述英雄故事,培训“红领巾讲解员”,传递革命精神。

为突破时空限制,姚翔设计“红色任务卡”行动,组织队员参与英烈网“云端祭扫”,累计超1000人次参与;发起“红色家书诵读+亲子共绘”活动,带动30余组家庭形成“家庭红色教育圈”;邀请老党员、退伍战士进校园,讲述红色故事,让孩子们自发绘制“缅怀先烈”手抄报,使红色种子在童心中扎根。

重实践,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少先队工作要贴合乡村实际。姚翔带领雏鹰中队打造“五育融合+志愿服务”体系。在志愿服务上,他指导中队构建“敬老爱老”品牌:推动“三个一”敬老工程,组织队员每周五到敬老院开展“爱心陪伴日”,惠及30余位老人;2023年开设“老年数字课堂”,帮老人掌握视频通话等技能,76岁代爷爷感慨道“多亏这些孩子,我能天天和在外打工的女儿视频”;2024年端午,队员们将亲手包的粽子送到敬老院。

为助力乡村振兴,姚翔推动建立“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带领红领巾志愿者走进社区清理垃圾,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红领巾广播站”,让队员担任主播,宣传文明创建与防溺水知识。此外,姚翔创新“积分制”评价体系,将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等纳入综合素质评定,组建30余人的家长志愿者队伍,联合当地司法所开展“宪法课堂”,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

守初心,辛勤耕耘结硕果。从清晨鼓点到傍晚家访,从研学山路到敬老院窗台,姚翔用十年时光,在乡村教育沃土播下希望。如今,姚翔正在规划建设“少先队实践教育阵地”,开展“乡村小记者”计划,打造“红领巾直播间”,照亮红领巾的成长路。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9月3日)

记者 朱庆磊

编辑 童飞飞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来源:淮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