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就在今年7月份,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零售量只剩下26653辆,环比暴跌超过40%。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
现在的奔驰,不光价格卷到谷底,连销量也开始撑不住了。
因为就在今年7月份,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零售量只剩下26653辆,环比暴跌超过40%。
而同样的月份,宝马还能卖到4万多,奥迪也有3.76万辆——
结果奔驰,居然连“2.7万”都没守住,直接创下近几年最冷清的纪录之一。
说了也奇怪了:
因为一线豪华“御三家”里面,奔驰一度都是“最有派头、最有范儿”的存在
——怎么就突然稳不住了呢?
先不说原因,从细分车型的销量来看,这部分下滑真的有点吓人。
因为奔驰目前在售的12款车型里,竟然没有一款月销破万——这是过去从没出现过的局面。
具体来看:
旗舰E级轿车,7月只卖出7700辆;曾经的“爆款担当”GLC,也只剩下7514辆;
而年轻人最常选择的C级轿车,更是从上个月的13375辆,直接跌到6870辆——几乎腰斩,跌幅肉眼可见。
再看入门系列:GLB卖了1150辆,A级跌到817辆,部分车型甚至只剩两三百台,根本扛不起整体盘子。
虽然有分析说,7月本来就不是汽车销售的旺季,环比下滑很正常;
但问题是——奔驰这波跌得太猛了。
拿数据一对比就一目了然:
宝马同期销量仍有4万+,奥迪也有3.76万辆,环比跌幅都控制在17%和26%左右;
反观奔驰,直接暴跌超40%,幅度是同级别对手的两倍都不止。
这就说明,奔驰的问题远不只是“季节性波动”那么简单了。
我查了资料发现,奔驰这波销量下滑,很可能是渠道体系“塌方”埋下的隐患。
从2025年初开始,全国奔驰4S网点就开始大规模撤退——
截至6月底,全国已有超过80家授权门店终止运营,覆盖北京、上海、杭州等23个城市。
不少车主在熟悉的门店收到“终止授权”的通知,心里一紧。
更令人心碎的是——
上海、北京、乌鲁木齐等地爆出多个车主预付保养套餐无法兑现,有的微信群维权人数多达400人,金额累积数百万。
奔驰官方虽在7月初推出了授权互用、拖车补贴等过渡方案,但操作起来仍复杂、补偿低效——
有车主被要求自费转店,有的还得提供门店关闭证明才能拿到拖车服务。
总的来看,不是门店数倒闭这么简单。
它动摇的是消费者对“奔驰值得信赖”的品牌认知。
更致命的是,“卖车的人”少了,新车接触机会就断了;
而豪华品牌最讲究用户体验,一出了问题,品牌忠诚几乎瞬间崩塌。
除了渠道体系出问题,最近奔驰在“质量”这块的问题,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很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
奔驰现在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价格贵、配置低了,而是——质量频频“出幺蛾子”。
比如2025年年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一口气发布了多条召回通告:
其中,北京奔驰因传动系统控制单元软件配置错误,召回了10,795辆E级车型,可能导致仪表盘显示异常、排放超标;
还有17,235辆E级因为传动轴联轴节缺陷被紧急召回,存在动力中断风险;
而到了6月,又有部分奔驰车辆因保险丝盒安装错误,被曝出动力丧失、甚至起火的风险。
更令人惊讶的是,2024年奔驰全年在华累计召回高达137.7万辆,直接排到所有品牌第三。
被点名的问题,涵盖了传感器、电气系统、燃油泵叶轮等多个关键部位。
这种级别的频繁召回,不但拉高了企业的售后成本,更不断消磨用户对“德系品质”的信任感。
更让人心里发毛的,是那些被广泛传播的“安全事件”:
譬如2024年7月1日,一车主花费两百多万元在4S店购买了一辆全新的迈巴赫,提车后仅两天,就发现中控有异响。
下雨时,他还发现副驾驶的A柱在漏水,于是车辆又返厂维修,汽车被拆了又拆,还是没找到故障原因。
韩国也爆出奔驰EQ电车自燃事件,引发多方质疑;
再加上今年夏天社交媒体上曝光的“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他人让路”等负面事件,都使奔驰品牌形象蒙上一层阴影。
说白了,一边是数据失分,一边是舆论发酵——
这两者一叠加,潜在的奔驰用户,自然而然的就变少了。
总的来看就是:
曾经代表“安全”、“精工”、“豪华体验”的奔驰,正被一个个看似“不大”的问题,撕开品牌神话的缝隙——
销量失速、渠道收缩、质量翻车、口碑塌方,每一个都不致命,但一起涌上来,足以让一座“德系丰碑”轰然震荡。
要知道,豪华品牌卖的从来不只是“车”,而是信任感。
一旦信任出了问题,哪怕再低的价格、再强的配置,消费者也只会摇头走开。
这才是奔驰最危险的地方,不是吗?
来源:乌鸦君的急救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