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考文献:1. 《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年第43卷第9期, 页码1456-14622. 《艾滋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3. 《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研究》,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4
参考文献:
1. 《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年第43卷第9期, 页码1456-1462
2. 《艾滋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3. 《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研究》,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 页码78-85
4. 《青年群体艾滋病感染风险因素分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3年第27卷第3期, 页码312-318
5. 《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控与健康管理》,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4年第1期, 页码45-51
当一场无声的"红色浪潮"在人群中悄然蔓延,它不分年龄、不论性别,只在不经意间留下痕迹。
艾滋病,这个看似遥远的名词,正以惊人的速度向我们逼近。当你熟视无睹时,它已潜伏在某些人体内......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艾滋病感染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两个特殊群体——年轻人和老年人,正逐渐成为艾滋病的高发人群。
这一现象不仅令医疗工作者震惊,更值得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据中国疾控中心HIV/AIDS防治中心统计,近五年来,我国15-24岁青年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率年均增长约12.8%,远高于其他年龄段。而另一方面,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新发感染比例从十年前的不足8%上升到现在的近18%。
这一"哑铃型"的流行趋势,令专家们深感忧虑。
为什么青年人成为高发群体?关键在于性知识缺乏、安全意识薄弱及高风险行为增加。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教授指出:"现在的年轻人性观念开放,但安全防护知识却跟不上,再加上网络交友平台的普及,导致无保护性行为增多。"
曾经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接诊过一位23岁的大学生小王。这位表面光鲜的年轻人,因为频繁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前来就诊。
经过详细检查,确诊为艾滋病。追踪病史发现,小王通过社交软件结识多位伙伴,发生了多次无保护性行为。
"当检查结果告诉他是HIV阳性时,这个年轻人几乎崩溃了。他说自己只是想交朋友,从未想过会染上艾滋病。"医生回忆道。
而老年人群感染率上升的原因则更为复杂。
一方面是传统观念束缚,使得这一群体缺乏艾滋病防护意识;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技术进步,老年人性需求得到重视,但相关的健康教育却严重不足。
李奶奶今年67岁,丈夫去世后,通过老年群体活动认识了几位异性朋友。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医生意外发现她感染了HIV。
"我哪想到这把年纪了还会得这病?我们那个年代,从来不谈这些事情,也不知道要防护。"李奶奶抹着眼泪说道。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艾滋病就像那暗箭,在人们忽视时悄然而至。
艾滋病初期症状常被忽视或误认为普通疾病,但及早发现意味着更好的预后。以下六个信号,需要特别警惕:
1. 持续莫名发热
艾滋病感染早期,约60%的患者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但发热时间往往超过2周,且体温多在38℃左右,服用常规退烧药效果不佳。
2. 淋巴结肿大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且持续时间较长,是HIV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的表现。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科张教授强调:"单纯的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艾滋病,但如果伴随其他症状且有高危行为史,就需要警惕了。"
3. 不明原因皮疹
约70%的HIV感染者会在感染后2-4周出现皮疹,多为红色或粉红色斑丘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面部,不痒或轻微发痒,通常持续1-2周。
4. 反复口腔溃疡
HIV感染后,口腔内可出现顽固性溃疡、白色斑块,这往往是免疫功能下降的表现。
5. 明显消瘦
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尤其是在短期内下降超过10%,需要高度警惕。
这与病毒导致的代谢紊乱有关。
6. 反复感染
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后,机体抵抗力明显减弱,容易反复患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疾病,且病程延长,治疗效果差。
正如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受苦",这些看似微小的信号,可能预示着严重的健康问题。
发现类似症状且有高危行为史者,应尽快就医检查。
艾滋病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防。结合中国国情,以下防控措施尤为重要:
1. 科学普及性健康知识
针对青少年群体,学校和家庭应承担起性健康教育的责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教授建议:"性教育应当与年龄相适应,循序渐进,既不回避,也不过度。
"同时,破除老年人群中的禁忌观念,通过社区活动、老年大学等渠道,普及艾滋病防控知识。
2. 践行安全性行为
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性传播艾滋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中国疾控中心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安全套使用率仅为3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
3. 定期检测筛查
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HIV检测。
目前,我国已在各级医疗机构和CDC建立了完善的检测网络,还有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CT)提供免费匿名检测服务。
4. 注意血液安全
避免共用注射器、针头等锐器,理发、美容等过程中要确保器具消毒。
5. 早诊早治
一旦确诊,应及时接受规范治疗。
我国已实现艾滋病抗病毒药物全覆盖,患者可在定点医院获得免费治疗。
艾滋病虽然目前尚无法彻底治愈,但已成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这如同古语所说:"不是无药可医,而是未得良方",现代医学虽未能完全攻克艾滋病,但已经让其不再是不治之症。
同时,我们也应该倡导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理解、包容的环境,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记住:艾滋病可防可控,但歧视才是最大的"病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健康科普李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