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咱国家,农民一直都是土地的坚守者,种地对他们来说,曾经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信仰。可现在,这信仰却像是被什么狠狠撞击了,出现了崩塌的迹象,与此同时,国家发放的补贴,在一些地方也好像掉进了黑洞,农民们眼巴巴盼着,却很难真正拿到手。这到底是咋回事呢?今天咱就来唠唠。
在咱国家,农民一直都是土地的坚守者,种地对他们来说,曾经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信仰。可现在,这信仰却像是被什么狠狠撞击了,出现了崩塌的迹象,与此同时,国家发放的补贴,在一些地方也好像掉进了黑洞,农民们眼巴巴盼着,却很难真正拿到手。这到底是咋回事呢?今天咱就来唠唠。
先来说说农民种地信仰崩塌这件事。以前,农民们守着土地,虽然辛苦,但心里踏实,总觉得土地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生活的保障,也承载着对未来的希望。可如今,情况大不一样了。就拿种地的收入来说,真的是越来越少。种子、化肥、农药,哪样价格都在涨,可粮食的收购价却一直上不去。就比如河南的老张,他家种了10亩小麦,种子、化肥、农药这些成本算下来就有7000块,忙活了大半年,收成也就1万来斤,按照每斤1.2元的收购价,收入也就1.2万元,除去成本,满打满算也就赚5000块钱。可他儿子在城里送外卖,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赚七八千,两个月赚的钱比老张种地一年赚得还多。这样一对比,谁还愿意守着土地干呢?这就好比是天平的两端,一边是微薄的种地收入,一边是相对丰厚的打工收入,天平自然就倾斜了。
而且现在农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都跑去城里打工了。为啥呢?因为种地不仅收入低,还特别辛苦,又没什么发展前景。就说隔壁村的小李,大学毕业后,家里人都希望他回家种地,可他去地里干了几天就受不了了,又脏又累不说,收入还少得可怜。最后还是选择去城里找了份工作,现在每个月收入不错,还能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像小李这样的年轻人在农村可不少,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年轻人不愿意种地,土地没人种就荒了,而土地一荒,种地的氛围和传统就更难传承下去,农民对种地的信仰也就慢慢崩塌了。
农民种地信仰崩塌,带来的危害可不小。从粮食安全角度看,农民积极性降低,土地撂荒增多,粮食产量必然受影响。咱们国家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庞大,要是粮食产量跟不上,饭碗就端不稳,吃饭都成问题。就拿东北地区来说,部分农村土地撂荒严重,以往的大粮仓产量下滑,这给全国粮食供应敲响了警钟。
从农村发展角度讲,种地的人少了,农村经济活力下降。原本热闹的村庄变得冷冷清清,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链也发展不起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更是难上加难。像一些偏远山村,因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学校关闭、商店停业,农村逐渐走向衰败。
其实,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地,出台了不少补贴政策。2025年稳定实施的中央财政到人到户农业补贴政策就有9项 。
先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补贴对象一般是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补贴依据由省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等方式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不过,已经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的耕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不能再补贴,抛荒一年以上的,次年也没补贴资格。比如大余县2025年补贴标准为每亩112元 ,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 (社保卡)兑付给补贴对象。
还有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补贴对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施方式是“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户)”。重点支持高性能播种机、智能高速插秧机、大型智能高端联合收获机械等,这些农机对提升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满足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急需、补齐农机装备短板、推动农业其他领域发展很有帮助。
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补助对象是承担实施小麦“一喷三防”任务的主体,鼓励各地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作用。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在小麦生产中后期混合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保大穗、增粒重、提单产。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助,补助对象是承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的种植主体,鼓励引导规模种植户承担相关任务,促进加快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本土化、熟化进程,补助资金主要用于适当弥补承担示范任务的农民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的播种、施肥、打药、收获等环节成本。
在东北地区,国家继续实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主产省实施稻谷补贴,以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外,承担耕地轮作休耕任务的种植主体能拿到耕地轮作休耕补助。重点支持在东北地区实施玉米大豆轮作,在黄淮海地区实施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花生)年际轮作,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和新疆次宜棉区推广棉花、玉米等与花生、大豆轮作或间套作,扩大大豆和油料面积。继续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区、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等地实施休耕试点。
农业社会化服务补助,补助对象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服务公司、服务专业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等主体。支持各类服务主体提供专业化、便利化服务,将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等先进适用技术作为重点内容,推广应用集成配套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促进高产高质、节本减损;关键环节、单环节服务补助重点聚焦粮食精量播种等急需破解的短板制约环节。
在13个牧区省份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实施草原禁牧补助与草畜平衡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实施草原禁牧、推动草畜平衡,河北、陕西等5省和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还可用于推动生产转型,提高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对农牧民的补助奖励资金,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等方式发放给农牧民。
中央财政还继续为种植、养殖、森林三大类16个大宗农产品提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包括稻谷、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天然橡胶、三大粮食作物制种、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公益林和商品林、青稞、牦牛、藏系羊。补贴比例上,中央财政在省级财政补贴不低于25%的基础上,区分东部地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种植业保险分别提供35%、45%的补贴,对养殖业保险分别提供40%、50%的补贴。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在全国全面实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此外,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资金,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通过以奖代补政策给予支持。
可这么多好政策,这些钱到了农民手里的却没多少,那都去哪儿了呢?这里面问题可多了。
首先就是流程腐败。从村委会到乡镇,补贴发放的层层审核,竟然成了一些人“雁过拔毛”的机会。就拿陕西某村来说,申报了100亩耕地的补贴,结果实际到农民手里的只有30亩的补贴,剩下那70亩的补贴去哪儿了?被村干部私吞了。这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把本应属于农民的补贴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太让人气愤了。还有权力寻租的情况,河南有个农民申请农机补贴,竟然得先缴纳“手续费”,一台原本能补贴5万元的收割机,交完手续费后,到手就只剩下3.2万元了。这不是明摆着欺负农民吗?
除了腐败,还有中间商在作祟。农资经销商和基层官员勾结,玩起了“暴利游戏”。他们把化肥、种子的价格抬高,国家给农民的补贴,就这么被他们通过虚抬物价的方式转化成了“灰色利润”。山东某县的农民就反映,补贴还没到账呢,尿素每袋就涨了80元,等补贴一发下来,钱就被这涨价给“吃”没了,农民根本没得到实惠。另外,在土地流转的时候也有陷阱。承包大户虚报面积套取补贴,真正在地里干活的农民却分文未得。江苏有个农场主,承包了500亩地,每年靠着虚报面积套取补贴超过20万元,而那些实际种地的农民,一天才挣80元。这差距也太大了吧!
还有政策宣传不到位的问题。超过60%的农民根本不清楚有哪些补贴项目,也不知道该怎么申领。部分村干部还刻意隐瞒政策,把补贴名额都给了自己的关系户。再加上现在很多补贴申请都得通过线上系统,对于那些年纪大、不会操作App的老年农民来说,这简直就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湖北的李大爷就因为不会操作App,连续3年都错失了耕地保护补贴。
农民种地信仰的崩塌和补贴“黑洞”的出现,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得下猛药。对于补贴发放,要借鉴养老金“社保卡直发”的模式,绕过中间环节,直接把补贴打到农民账户里;利用区块链溯源系统,让补贴流向公开透明;建立举报平台,发动农民一起监督,对那些克扣补贴的人,要依法严惩。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重新找回对种地的信心,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毕竟农业可是咱国家的根基啊,根基稳了,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
来源:乡下乡里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