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微光力量 | 西青区入围2024年度天津市志愿服务“六个一批”先进典型事迹展播(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08:35 1

摘要:一直以来,西青区坚持抓组织强队伍、抓品牌强服务、抓党建强引领,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创新打造“四百四微”志愿服务品牌,持续深化常态化、便利化、精准化志愿服务,以高质量志愿服务赋能基层“微”治理。在2024年天津市志愿服务“六个一批”评选中,我区涌现

一直以来,西青区坚持抓组织强队伍、抓品牌强服务、抓党建强引领,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创新打造“四百四微”志愿服务品牌,持续深化常态化、便利化、精准化志愿服务,以高质量志愿服务赋能基层“微”治理。在2024年天津市志愿服务“六个一批”评选中,我区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2周年之际,西青区推出“微光力量|西青区入围“六个一批”先进典型事迹展播”宣传专栏,将志愿服务的崇高精神融入暖心故事,点燃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雷锋故事,让志愿之光在西青大地熠熠生辉。

点滴善举汇聚人间温情,处处细微绽放志愿图腾。一个个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群众欢迎的项目,让爱心之火,燎原四方,温暖不断延续长;让邻里相亲,守望相助,共筑美好时光。

“材智学堂”为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乡镇中小学校结对共建的“云学堂”,充分发挥理工学科优势,依托学堂在校内开展科普活动的同时,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至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学校,目前已连续开展5年。项目通过开展趣味实验、科普宣讲、科学家故事、科技作品展等内容,用于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达到扶智、扶志的目标。项目形式涉及“科普+实践”“科普+表演”“科普+融媒”“科普+宣讲”“云课堂”“天理一日”等,积极引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服务支教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将支教小范围的“输血”拓展为调动高校资源的广泛“造血”。该项目被中国教育报、天津教育报等诸多媒体报道。

项目开展5年来,先后与5个社区、6所中小学结对共建11所“材智学堂”,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参与志愿者达1000余人次,直接受众5000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6500余小时。形成电子教案3册、材料科普微视频8个、党史情景剧(科学家故事)7个,活动纪录视频影像20余个。项目团队事迹被《天津支部生活》刊发报道,两支宣讲队入选共青团中央“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队和“少年保护计划”管道安全志愿宣讲团队。团队成员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等相关奖项20余人次。

民盛里社区的小绿洲置换公社志愿服务项目,是社区与公益组织携手的基层治理创新典范。以公益反哺为契机,聚焦居民需求,整合资源,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肌理,精准圆梦居民微心愿,筑牢民生兜底服务根基,开辟社区发展新路径。项目构建了“全民置换—积攒积分—基金储蓄—精准帮扶”的创新模式。社区搭建资源置换平台,居民将闲置物品带到现场兑换成所需的生活用品。回收的旧物由公益组织对接专业回收公司,同时社会组织设立公益基金计划,所得公益资金用于反哺社区特殊居民,为他们提供家政服务及米面粮油等物资慰问。2024年,累计置换旧物2000余公斤,居民兑换生活用品价值达5100元。包联了31户困难家庭微心愿,实现了社区和资源精准对接,社区和居民双向奔赴的幸福愿景。同时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完善了社区自治体系,推动基层治理迈向新高度。

一是建立了一支热心的志愿者队伍。在小绿洲置换公社的搭建过程中,志愿者们里里外外地帮着忙活。从宣传、登记、搬运、称重,到帮助居民选择物兑换品,真正践行了文明有礼的新风尚、引领了公益环保的新理念。

二是搭建一个良好的公益互助平台。置换活动根据旧物称重结果兑换不同的物品,除日用品外还有来自绿色农业培养基地的富硒鸡蛋、有机蔬菜等,居民们通过送物、换物的过程,结交了很多的新朋友,提升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感。

三是开展关爱特困的关心慰问活动。旧衣置换公益活动成果在重阳节、春节等节日时回馈给社区的特殊困难家庭。不仅带去了公益所得的米面粮油,还提供保洁服务,并和他们谈心聊天,帮助他们点亮心愿、完成心愿,鼓励他们积极克服困难、勇敢面对生活。

电靓美丽乡村志愿服务项目以“三单制”模式搭建服务村镇的连心桥。通过调研群众需求,创新性提出“用户点单、村镇与服务队联动下单、服务经理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针对农作物春耕春种、生产和仓储及孤寡老人“点对点”服务等,当有用户点单后,由各村镇汇总工单信息,志愿服务队统筹规划,形成网格式计划派工,紧急、危急的工单立即解决,一般的工单集中派工,发挥联动优势,以更小成本、更高效率搭建起服务群众的桥梁。服务范围涵盖100多个村庄、近6万户居民。近年来,志愿服务队共深入乡村近200余次,累计“接单”453次,帮助农户排除用电安全隐患、解决用电难题468件。相关事迹在新华网、央广网、国家电网报等权威媒体报道。以“三单制”为原型创作的作品获全国品牌故事大赛演讲类一等奖、征文类潜力级,项目负责人罗朝辉获2024年第一季度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以文明实践活动提升居民幸福感。创建“红色营业厅”并获评西青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面向群众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和“双碳”政策宣讲、杨柳青年画文化讲解等活动,联合区检察院、公安局等开展反诈反窃宣传,提升居民安全意识。并开辟便民服务点,为快递员、外卖员等社会工作者提供便利。与辛口镇达成“村网共建”,创建第六埠村为示范点,紧跟农村发展用电需求,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助力乡村振兴。获得区政府和服务社区、村委会的一致好评。以贴心延伸电力服务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聚焦西青区丰富的文旅资源,在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庆日,为杨柳青古镇等景点提供用电设施检查、向商铺宣传安全用电知识等延伸服务,为文旅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为杨柳青国潮灯展的17万平方米、200余组彩灯保驾护航,在重要活动期间,保障石家大院、杨柳青古镇等重要场所可靠供电,为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电力支撑。

该项目按照“1+3+10”建设思路,形成1条互动体验主路线,建成“文明实践沉浸式体验区”“抗洪精神宣传教育基地”“文明六埠志愿服务基地”三大服务版块,打造“埠上十美”特色亮点打卡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天津考察首站,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通过丰富景区红色教育功能,融合“红+绿”产业结构,吸引各地游客,带动乡村文旅、研学及周边第三产业发展。阵地联动,绘好文明实践“路线图”。以村文明实践站为中心,串联起乡村振兴馆、创富工坊、百姓广场、德善巷等10余个文明实践延伸点。打造文明共建商家阵地联盟,村民们参与志愿服务得积分,商家提供激励兑换献爱心。品牌引领,激发文明实践“新流量”。组建“辛六埠·新出发”志愿宣讲团,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000余场次,受益人群达8万余人次。民生为本,打造文明实践“幸福圈”。依托传统节日开展移风易俗系列活动,策划文化惠民、科普惠农等文明实践活动50余场。依托“德善巷(亭)”做好美丽庭院、最美家庭、好儿女、好婆媳、好少年等“最美六埠人”品牌选树活动。

来源:西青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