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归队》播出后,大家都在夸胡军的硬汉、李乃文的狠劲、蒋欣的风情,但有一个“唱着二人转、扎着麻花辫”的女孩,却悄悄在观众心里扎了根。
《归队》播出后,大家都在夸胡军的硬汉、李乃文的狠劲、蒋欣的风情,但有一个“唱着二人转、扎着麻花辫”的女孩,却悄悄在观众心里扎了根。
她就是小红枣,由高飞饰演,一个爱唱戏、活泼跳脱、眼神干净的姑娘。
小红糟的第一场戏刚一亮嗓,弹幕就炸了:
“谁啊,声音这么透亮!”
“这姑娘哪找的?太有感觉了!”
“蒋欣得让一让,这东北味儿她更地道!”
谁能想到,这个原本只是“点缀气氛”的角色,竟成了全剧“最灵”的那一抹红。
-01-
《归队》是一部典型的“男人戏”+“群像戏”,讲的是一支东北抗联小队,在乱世中浴血归队的故事。
大部分角色都是军人、特工、地下工作者,剧情硬核、节奏紧凑。
而小红枣的出现,就像一缕“烟火气”。
她穿着粗布棉袄,扎着两条麻花辫;
她一出场就唱起《锁麟囊》,声音亮、腔调正;
她嘴上笑嘻嘻,眼睛却很“毒”,一眼识破高云虎不简单。
她和大阔枝姐妹情深,打趣、斗嘴、掏心掏肺。
她的戏份不多,只出现在松林镇几集里,但每一次出场都让人印象深刻。
有网友表示:“她一开口,全剧的东北味儿都稳了。”“这才是正宗的‘二人转’味儿,导演找对人了。”“蒋欣演得再好,也不如高飞一张嘴就让人信服。”
其实,高飞并不是来“抢戏”的,她是用角色“立住了”。
小红枣这个角色本就不大,但高飞演得活、唱得真、眼神里有故事,观众自然记得住。
-02-
高飞,出生于1990年2月,是黑龙江哈尔滨人。
她从小就是个爱唱爱跳的姑娘,13岁时就进入龙江剧团学艺,会扇子功、手绢功,舞台经验极其丰富。
她说:“我小时候最爱的是唱,觉得一唱戏就不怕人了。”
后来,她考入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表演系,毕业后进入哈尔滨话剧院,成了一名话剧演员。
她演过《秋天的二人转》里的小丫,也演过《兵团岁月》里的高晓芬,但一直都是“话剧圈里的小透明”。
直到这一次《归队》,她才真正走到大众视野。
她不是科班中的“顶流”,但她有“舞台底子”;她没进多少热搜,但她一开嗓就能抓住人心。
她说:“我知道我不红,但我演戏,是认真的。”
-03-
高飞在《归队》出圈之前,其实已经参演过好几部影视剧了,而且还被称为古装剧中的“甜妹专业户”。
在《君九龄》中,她饰演方锦绣,温柔、单纯;
在胡一天和张婧仪领衔主演的古装爱情剧《惜花芷》中,高飞饰的演红泪,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小婢女;
在许凯、虞书欣领衔主演的古装爱情仙侠剧《祈今朝》中,高飞饰演的汐螺,是一个嘴甜心善的仙门小师妹。
这类角色有一个共同点:“甜”“乖”“可爱”,但很容易被忽略。
她演得不差,却总被淹没在主角光环下。
她自己也说:“我不是那种一眼就让人记住的长相,但我希望角色是有记忆点的。”
在《归队》中,高飞是第一次“真实东北女人”身份出演的。她饰演的小红枣,是二人转艺人,性格泼辣,眼神灵动,活得通透。
角色设定带着“反差”:
白天唱戏卖艺,晚上吃“肉饼子”;
表面“可可爱爱”,实则“藏刀于笑”;
看似是个跑龙套的艺人,实际却在暗中观察、机智应对。
她的“东北味”不是装的,而是骨子里的。
剧组特意让她用方言、唱二人转,就是想钉死这份地域真实感,省得观众挑刺。
她和蒋欣的几场对手戏,毫不输阵。
尤其是她一边唱戏一边“探人底”的桥段,被观众称为:
“反诈最强艺人”
“剧中最机灵的女人”
“东北锦鲤体质代表”
-04-
高飞一直很低调。
她没有公开过感情生活,也没上过什么综艺或者访谈。
在哈尔滨话剧院,她是“踏实演员”;
在剧组,她是“拼命三郎”。
她说自己拍《归队》的时候,冬天冷得直掉泪,但她坚持不用替身,唱段也是真唱。
有同组演员说:“她每天拍完戏,还在排练二人转唱段,嗓子哑了也不休息。”
这种“剧场人”的执着,藏在她每一次张口唱戏、抬眼看人之间。
她说:“我没想红,我就想让观众记住这个人,哪怕只有三分钟。”
她不是天赋型演员,但她是“努力型选手”。
-05-
35岁,对很多还未成功出圈的女演员来说,是一道“隐形门槛”。
甜妹演不了,妈妈还不到,主角轮不上,配角又不出彩。
可高飞偏偏在这个年纪,等来了“小红枣”。
这个角色不是“光鲜”的,但它有层次、够真实、能发光。
她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舞台底子、东北语言体系,把这个人物演活了。
从眼神、腔调,到举止、走位,全是“戏”。
她说:“这就是我最熟的女人,是我小时候邻居、亲戚,是我自己。”
观众纷纷留言评价说:“她不是演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导演也说:“她身上有东北特有的劲儿,那是真东西。”
写在最后
高飞不是当红花旦,也不是剧抬人的流量女星但她是那个“观众最想多看一眼”的演员
但她是那个:
她不靠滤镜、不靠背景,靠的就是“我演的是真的”。
来源:小华视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