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6日,上海市消保委公布其蹲点100个直播间的调查结果:100件宣传功效的食品中,有69件涉嫌误导,其宣称的各种功能缺乏科学依据。
“100件直播间产品,69件存在对消费者信息误导的行为。”
“各直播间总体平均得分7.04分(总分10分)。”
3月26日,上海市消保委公布其蹲点100个直播间的调查结果:100件宣传功效的食品中,有69件涉嫌误导,其宣称的各种功能缺乏科学依据。
无独有偶,近年来,普通食品、保健品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甚至吹嘘成“神药”欺诈消费者等问题时有发生,商家和主播为了规避监管,相关套路不断翻新。
互联网时代,直播带货如同一股汹涌的浪潮,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繁荣背后,乱象与陷阱共存,令人防不胜防。
虚假话术如何得逞?
在这场闹剧中,带货主播利用“欧盟认证”“太空育种”“专利”“专家义诊”等伪科学话术,配合滤镜与表演式营销,称降糖类食品吃完可以“从高血糖变为普通人”、跨境婴幼儿食品“孩子落地15天就可以吃”,伪造检测报告、编造疗效故事,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
主播们采用各种话术,不直接介绍产品的实际功效,而是打着“治标不治本”“干净卫生”“懂的都懂”的擦边球,通过虚假宣传,夸大产品效果,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
监管为何追不上套路?
根据我国广告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普通食品不应该宣称保健功能,也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但在具体的直播场景中,一方面,商家和主播通过话术包装,“不说治病说调理,不谈疗效谈感受”,再加上直播及时性强,监管部门的传统抽检模式难以覆盖;另一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对商家和主播们的处罚力度远低于带货收益,违法成本过低,更让部分商家和主播有恃无恐。
直播乱象如何破局?
短期来看,必须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违规商家和主播的惩罚力度,确保现有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从长远出发,更需要相关部门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保护消费者权益,法治的力量不可或缺,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亦是关键。加强对“直播带货骗局”与“直播话术套路”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让消费者练就勘破真相的“火眼金睛”。
健康没有捷径,“保健”绝非万能。破解直播带货的乱象,既需要加强监管与法治保障,更需要每位消费者擦亮眼睛、捂紧钱包。
来源:中国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