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回报”的数字人民币推广?一场借央行信用背书的骗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8:55 1

摘要:近期,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发布风险提示,指出有不法分子冒用其名义,以“有偿推广”“高额回报”“分享商家利润”等诱人话术,假借推广数字人民币开展虚假宣传,欺骗公众。这并非孤例,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推进,类似骗局在全国多地时有发生。作为金融研究员,笔者认为有必要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发布风险提示,指出有不法分子冒用其名义,以“有偿推广”“高额回报”“分享商家利润”等诱人话术,假借推广数字人民币开展虚假宣传,欺骗公众。这并非孤例,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推进,类似骗局在全国多地时有发生。作为金融研究员,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金融逻辑与风险本质。

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其定位是现金类支付凭证(M0),与实物人民币一样,不存在任何投资增值功能。正是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数字人民币“不具有炒作空间”,也不可能存在“推广返利”的合法基础。

然而,骗子们却利用公众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与对官方机构的信任,设计了一套精巧的骗局。他们冒充央行分支机构,伪造官方公告,声称招募“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广员”,承诺“高额回报”和“分享商家利润”。这类骗局融合了传销拉人头与庞氏骗局的特征,用后来者的资金支付前者的收益,一旦资金链断裂,参与者将血本无归。

从金融传播学角度看,此类骗局巧妙地利用了三种心理机制:一是利用央行信用背书降低人们的风险警觉;二是利用“数字”“区块链”等科技热词制造认知迷雾;三是利用“早期参与”“限量招募”等营销话术制造稀缺错觉。这三种机制叠加,使得即使相对谨慎的投资者也可能落入陷阱。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当前社会对数字货币的认知存在明显断层。一方面,区块链技术与加密货币的市场炒作让部分人产生了“所有数字货币都能赚钱”的错误印象;另一方面,普通民众难以区分央行数字货币与私人加密货币的本质差异。骗子正是利用这种认知鸿沟,将国家信用与技术创新混为一谈,进行欺诈活动。

防范此类骗局需要多方协同努力。监管部门应当加强预警监测,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冒用央行名义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媒体和金融机构需要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帮助公众理解数字人民币的基本特性——它是支付工具而非投资产品。最重要的是,公众自身应保持警惕,牢记 “三不原则”:不相信 “高收益” 承诺,不下载非官方渠道 APP,不向陌生账户转账。对任何承诺“高额回报”的数字货币推广活动保持怀疑。

数字人民币作为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推广过程本应是一个有序、稳健的金融创新实践。而不法分子的欺诈行为不仅损害了公众利益,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对数字人民币的接受度。因此,打击此类骗局不仅关乎消费者保护,也关乎国家金融战略的顺利实施。

在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时代,提高金融素养、增强风险意识已成为每个公民的必修课。面对任何看似诱人的金融机会,我们都应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如此高的回报会轻易获得?为什么官方会通过私人渠道招募推广人员?多想一层,多查证一次,或许就能避免一场财务灾难。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而信用的基础是真实。当有人试图滥用国家信用为自己牟利时,我们唯一正确的回应就是:警惕、查证、拒绝、举报。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也为建设诚信金融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董希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