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庐山的怀抱里,白鹿洞书院的春天,像是被大自然与人文历史共同捧出的珍宝,画者以笔为媒,将其融进《书院春晖》这一幅幅山水画中,铺展开一段关于自然、人文与时光的温柔叙事。
(图片用AI生成)
书院春晖:白鹿洞书院的春日盛景
在庐山的怀抱里,白鹿洞书院的春天,像是被大自然与人文历史共同捧出的珍宝,画者以笔为媒,将其融进《书院春晖》这一幅幅山水画中,铺展开一段关于自然、人文与时光的温柔叙事。
画中远景,山峦如黛,像是天地用淡墨晕染出的轮廓。薄薄的雾气似轻柔的纱幔,慢悠悠地绕在山间,把山的棱角打磨得温润。那青绿色的山体,不是单调的色块,而是深浅交织、层次错落,浅绿是刚冒头的春芽之色,深绿是老树沉淀的厚重,仿佛每一笔都藏着山林在寒冬后复苏的生机,无声诉说着庐山沉稳又灵动的气韵。
山脚下,树木与繁花是春天最热烈的表达。树木像是被施了魔法,各种绿色争先冒头。新抽的枝条是嫩得能掐出水的浅绿,经年的树干托着深绿的叶,还有些树披着黄绿、墨绿,层层叠叠,织成一张生机盎然的网。繁花不甘示弱,白的像雪、粉的像霞,这儿一丛梨树绽着素白,那儿几株桃花吐着粉蕊,热热闹闹铺满枝头,把书院周边变成花团锦簇的天地,连空气里都像飘着清甜的花香。
白鹿洞书院的古建,就安静嵌在这树与花的世界里。黑瓦覆顶,白墙映着树影,飞翘的屋檐像是要跟天空对话,每一道线条都透着古朴。岁月在墙面上留下痕迹,却让这建筑多了份厚重的故事感。书院门口,人来人往,成了画里鲜活的注脚。穿着鲜亮衣裳的游客,眼睛里闪着好奇,这儿瞅瞅古老的门楣,那儿摸摸斑驳的石柱,把历史的神秘一点点掀开;读书人模样的身影,步伐慢悠悠的,衣襟沾着花香,像是在与千年前的学子隔空对话,让书院的文化气息,在春日里愈发浓郁。小路上,大人牵孩子的手、年轻人搀扶老人的臂弯,笑着的脸、轻声的交谈,把春日的暖,揉进了书院的时光里。
天空中,燕子是灵动的音符。它们叽叽喳喳,翅膀剪开薄雾,一会儿掠过繁花,沾了满身香气;一会儿穿进树林,和新叶玩捉迷藏。它们的影子落在地上、墙上,转瞬又消失,却把活泼劲儿留在了每一处角落。地上偶尔驻足的小鹿,更是画中的意外之喜,它们不慌不忙踱步,鹿角映着花影,眼神里透着懵懂与安然,仿佛这书院的春天,本就该有它们的身影,自然又和谐。
白鹿洞书院,本就承载着千年文脉。千年前,朗朗读书声在山林间回荡,文人墨客在此论道讲学,把智慧与理想,融进庐山的山水。到了春天,这文脉便跟着花草树木一同苏醒,故事不再只躺在史书里,而是随着花开、燕舞、人来,变得触手可及。画者捕捉这瞬间,将书院的春景凝在纸上,让没到过此处的人,也能透过画看见:庐山的山有多温柔,书院的屋有多古朴,春日的花有多热闹,往来的人有多鲜活,还有那燕子、小鹿、溪水,共同织就的美好。仿佛能摸到画里春天的温度,听到历史与自然轻轻碰撞的声音 —— 是千年前的智慧,与当下春日的生机,在对话、在交融。
这一幅《书院春晖》,是对白鹿洞书院春日最深情的定格。不管何时翻开,庐山的雾、繁花的香、书院的静、人群的暖,都会一股脑涌出来,让人瞬间跌进这温柔的春日盛景,想起春天里,白鹿洞书院独有的宁静与美好,也记起人文与自然相融时,那份跨越时光的动人力量。
来源:柳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