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守着荒山愁生计,现在在家门口种桃采茶,一年能挣好几万,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近日,在淋山河镇五云山村的黄桃种植基地里,村民李大姐一边忙着摘果,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从昔日土地闲置、产业“空心”的后进村,到如今黄桃满枝、茶园飘香的“富民村”,五云山村以“党建引
“以前守着荒山愁生计,现在在家门口种桃采茶,一年能挣好几万,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近日,在淋山河镇五云山村的黄桃种植基地里,村民李大姐一边忙着摘果,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从昔日土地闲置、产业“空心”的后进村,到如今黄桃满枝、茶园飘香的“富民村”,五云山村以“党建引领、产业带动、共享共富”为抓手,创新打造“一桃两茶”特色产业模式,用一条紧密的联农带农链,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美起来,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共富乐章”。
共商共议:
把产业“蓝图”画到群众心坎上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可种什么、怎么种,得听老百姓的意见!”五云山村党支部书记的话,道出了产业起步的核心思路。为找准适合本村的发展路子,村里打破“干部说了算”的传统模式,建起“村党支部-塆组党小组-党员中心联户-群众”的四级联动架构,一场场“党旗下的塆组恳谈会”在田间地头、村民院落开起来。
“咱这山地适合种果树,黄桃耐储存、市场行情好!”“老茶场底子在,扩大规模种绿茶、油茶,稳当!”党员、村民、乡土能人围坐一堂,你一言我一语,从气候条件聊到市场需求,从种植技术谈到收益分配,最终敲定“以黄桃为主、绿茶油茶齐发展”的“一桃两茶”产业方向,赢得全村80%以上村民的支持。
顺着这个思路,五云山村紧扣镇里“南茶北果中休闲”的定位,绘出清晰的产业蓝图:以麻猫山为核心,打造300亩黄桃基地,引进“锦绣”等优质品种;盘活原王家道茶场,扩种600亩绿茶、白茶和油茶。为让蓝图落地,村里还通过招商引资,引来团茗茶叶、麻猫山鑫农源黄桃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流转闲置山地1000亩,每年为村民带来10万元土地租金——曾经的“荒山”,就这样变成了村民增收的“第一桶金”来源。
党群共闯:
让“土特产”变身“富民宝”
“光有种的还不够,得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产业发展起来后,五云山村把“提品质、创品牌、拓销路”作为联农带农的关键抓手,党员干部带头闯、群众跟着干,让“五云山特产”走出了大山。
为打响品牌,村里在镇党委指导下,注册“花果五云山”“麻猫山黄桃”商标,设计专属LOGO和定制包装,原本“土气”的农产品一下子有了“身份证”。党员们还自学短视频拍摄、直播技巧,组建新媒体宣传团队,在抖音、视频号上晒黄桃采摘、茶园风光,去年一场“黄桃开园直播”就卖出2000多斤,单价比普通黄桃高出3成。
基础设施跟不上,产业发展难长久。村里以茶产业为突破口,向上争取乡村振兴资金600余万元,修了800米采摘步道、1.5公里产业硬化路,建了2000米围栏和一体化灌溉设施。“以前采茶叶要扛着竹篓走泥巴路,现在车子能直接开到茶园边,浇水按个开关就行,省事多了!”村民王大哥说,基础设施升级后,不仅务工效率提高了,还吸引了周边村的农户来打工,大家一起挣“产业钱”。
为解决“卖难”问题,村里还探索“农村电商+地标优品”模式:村支书带头当“主播”,每月开展助农直播;与县融媒体中心合作,把黄桃、茶叶纳入“地标优品”目录,打通京东、拼多多等线上渠道,2024年线上销售额占比超40%。“现在不管是线上下单,还是线下采摘,咱们的产品都不愁卖!”负责电商运营的党员小周自豪地说。
共享共赢:
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户
“钱袋子鼓了,大家更关心集体资金用得合不合理。”为打消村民顾虑,村里设立集体经济专项资金账户,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管,重大事项严格按“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执行,每一笔支出、每一笔分红都要公示3天以上,无异议后才生效。“村里的钱怎么花,我们都能看到、能监督,心里踏实!”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张大爷说。
更让村民开心的是,集体收益还反哺到了民生实事上:近3年,村里硬化道路3.6公里、黑化道路2.4公里,村民出门再也不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整治6口山塘,解决了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问题;开展5次老弱病残慰问活动,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不仅能挣钱,村里环境也好了,日子过得比城里还舒心!”说起现在的生活,村民们脸上满是笑容。
如今的五云山村,漫山的黄桃树枝繁叶茂,连片的茶园绿意盎然,村民的笑容越来越甜。这个曾经的后进村,用“一桃两茶”的产业实践,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联农带农新路,为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的“五云山答卷”。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