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浩然,37岁,浙江人,在一家男士理发店工作,已经干了十几年。因为店里生意忙,他常常一整天不停地为客人洗头、理发、刮胡子,手上难免会有小伤口,但他从不太在意消毒,剪刀、剃刀在多名客人之间频繁使用,偶尔只用清水冲一冲。工作结束后,他习惯和同事聚在一起吃夜宵,大排
林浩然,37岁,浙江人,在一家男士理发店工作,已经干了十几年。因为店里生意忙,他常常一整天不停地为客人洗头、理发、刮胡子,手上难免会有小伤口,但他从不太在意消毒,剪刀、剃刀在多名客人之间频繁使用,偶尔只用清水冲一冲。工作结束后,他习惯和同事聚在一起吃夜宵,大排档的烤串和啤酒几乎是每天必备,烈酒更是常常上桌。饮食方面他长期油腻、辛辣,很少吃新鲜蔬果,作息又不规律,常常熬夜。林浩然总说年轻身体经得起折腾,可这些随意的习惯,早已在暗中积累风险。
2021年7月7日,林浩然忙到下午,一连给好几个客人理发、洗头,手上都是湿漉漉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他从店里出来,习惯性走到隔壁大排档点了份炒粉和烤串,刚端上来,却突然觉得一点食欲都没有。原本香气扑鼻的味道在鼻腔里变得油腻刺鼻,胃口像被堵住了一样,连吞口水都觉得勉强。他皱了皱眉,用筷子拨弄两下,还是夹起一口硬塞进嘴里,却发现咀嚼的动作让胃部更沉,像坠着一块石头。
于是他放下筷子,拿起冰啤酒大口灌下去,想借着凉意冲掉那股反胃感。喝完一杯,胃里暂时缓和了一点,他又试着夹点菜,结果刚咽下去,整个人又涌上一阵胀满感,连胸口都发闷。反胃感从胃口扩散到整个上腹,胃里像翻滚着酸水,一阵阵往喉咙顶,嘴里泛起苦涩,连闻到油烟味都直想作呕。他盯着桌面发呆,心里却暗暗安慰自己,大概是中午太忙,累得吃不下饭,没放在心上。
3天后,林浩然正站在理发椅旁,低头替客人修剪发型,灯光下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滴。他抬手擦了擦脸,忽然发现镜子里的自己眼白发黄,脸色也透着一股蜡黄。眼皮变得沉重,整个人像罩着层阴影,视线有些模糊。他心里一惊,赶紧放下剪刀,跑到洗手池边用冷水扑脸,希望能清醒一些。接着对着镜子使劲睁大眼睛,甚至揉了揉眼皮,想把那股黄气抹掉。黄气从眼白一路加深,皮肤颜色逐渐变得蜡黄,连指甲和嘴唇都带着浑浊的土黄色,整个人看上去病态而无力。连同事都看出了不对劲,他却硬扯出笑容,嘴里说只是太累了。
休息了几分钟,他刚端起吹风机为客人做造型,右上腹忽然传来一阵钝痛,像有什么东西死死顶着。疼痛很快加深,每吸一口气都牵扯着肋下,整个人直不起身。他急忙把吹风机放下,用手按着右肋下方,试着慢慢弯腰缓解。疼痛并没有减轻,反而蔓延得更广,整片右上腹都像被火烤般刺痛,连轻轻转身都能引发一阵抽搐。他靠在椅背上闭眼深呼吸,还偷偷揉了几下腹部,想让绷紧的地方松开。汗珠顺着下巴滴落在地板上,整张脸因疼痛而扭曲。
他咬牙继续坚持,想着再挨一会儿就下班,可刚蹲下收拾剪下的头发,疼痛瞬间扩散到下腰部。腰像被硬板压住,连站起的动作都困难,整个人身体发僵,冷汗一股股冒出来。他赶紧扶着理发椅缓一缓,却发现双腿发抖,根本站不稳。他踉跄着想往外走,走到门口时停下,靠在门框上大口喘气,又弯腰拍打腰部,想用力气分散疼痛。可是疼痛越来越剧烈,从右上腹连着腰背像是一整块都被紧紧束住,呼吸也变得急促,眼前一阵发黑。有客人见他脸色不对,连忙冲上前搀扶,还喊来同事,同事立刻掏出手机拨打120。
林浩然因反复黄疸、右上腹不适入院,第一时间进行了血液学检查。肝功能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168U/L(正常值:9–50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142U/L(正常值:15–40U/L),谷氨酰转肽酶(GGT)为256U/L(正常值:10–60U/L),碱性磷酸酶(ALP)为145U/L(正常值:40–110U/L)。血清胆红素总量(TBil)为68μmol/L(正常值:3–20μmol/L),直接胆红素42μmol/L(正常值:0–7μmol/L)。病毒学检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阳性,HCVRNA定量为7.8×10⁶IU/mL。这些指标提示肝细胞损伤明显,胆红素代谢严重异常。
进一步行腹部彩超检查,肝脏回声不均,边缘轻度钝圆,实质内可见散在点状强回声,门静脉内径14mm(正常值:≤13mm),提示有轻度门脉高压。血常规显示血小板计数为96×10⁹/L(正常值:100–300×10⁹/L),轻度下降,白蛋白水平为32g/L(正常值:35–55g/L)。肝纤维化检测结果显示Ⅲ型前胶原升高至192ng/mL(正常值:0–120ng/mL),透明质酸为275ng/mL(正常值:0–200ng/mL),表明肝纤维化过程已启动。结合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活动期,伴早期肝纤维化。
主治医生拿着检查报告走进病房,他告诉林浩然,“你血液中丙肝病毒含量非常高,肝功能多项指标严重异常,胆红素升高导致了皮肤和眼睛发黄。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肝病毒长期侵袭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肝细胞会不断损伤,随着时间推移可能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医生强调,这类疾病往往隐匿进展,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黄疸、乏力时,说明病情已发展到危险阶段。抗病毒治疗是唯一能够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甚至阻止病情进展的方式。听到这些,林浩然一开始难以置信,觉得自己年纪轻轻,不可能和严重肝病挂钩。但在医生耐心解释下,他终于明白拖延下去的风险极高,最后点头表示同意接受治疗。
根据病情,医生立即为林浩然制定了抗病毒治疗方案。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联合方案:索磷布韦配合达卡他韦,这是目前国际上治愈率较高、耐受性较好的标准方案。同时给予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作为保肝药物,帮助修复受损的肝细胞膜结构,促进肝功能恢复;辅以水飞蓟宾胶囊,利用其中黄酮类成分减轻肝脏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从而为抗病毒治疗提供更稳定的内环境。治疗期间每日监测肝功能和病毒载量,密切观察可能的不良反应。
临近出院,医生再次叮嘱林浩然,“回家后必须坚持全疗程的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任何中断都会使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饮食方面以清淡为主,减少油腻和辛辣,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每天七小时以上的睡眠。工作上要调整强度,暂时不要过度劳累或长时间接触油烟和化学品,避免进一步损伤肝脏。建议每日适度散步,帮助改善循环和增强体力。在家庭中应注意个人卫生,不要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物品,以减少传播风险。只有将药物、生活方式和复查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确保病毒彻底清除,肝脏逐步恢复。”
回到家中,林浩然每天定时服用当天的抗病毒药物,并在小本子上记录时间,避免漏服。药品放在阴凉干燥处,远离厨房的油烟和高温,以确保药效稳定。早餐由过去的油条、烧饼换成了燕麦、鸡蛋和蔬菜,午餐和晚餐也以蒸煮食物为主,少油少盐。为了减少肝脏负担,酒精完全从生活中剔除,饮料也被清水和淡茶代替。每天傍晚,他会在小区里散步二十分钟,活动量适中,不至于过度劳累。晚上十点准时关灯休息,不再熬夜修剪顾客头发或参加朋友聚会。
林浩然从邻居口中听说,红枣对丙肝患者好,说能补血养肝、增强体质。他起初半信半疑,但想到自己病情反复,便抱着多吃总没坏处的想法,开始每天把红枣当成保养必备。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抓几颗红枣放进热水里泡,等稍微软一些就一口口咀嚼下去;中午在理发店忙到没空吃饭时,他也会从口袋里掏出几颗红枣充饥;晚上收工回家,妻子熬的粥里也要撒上一些。红枣的甜味让他觉得安心,仿佛每一颗都在给肝脏增加保护。
一个月后,林浩然按时回院复查。血液学检查显示:ALT38U/L(正常值:9–50U/L),AST32U/L(正常值:15–40U/L),GGT65U/L(正常值:10–60U/L),较入院时显著改善。胆红素总量为18μmol/L(正常值:3–20μmol/L),恢复正常范围。白蛋白上升至39g/L(正常值:35–55g/L),提示肝合成功能改善。最关键的是,HCVRNA检测结果为未检出,表明病毒复制已被抑制。腹部彩超显示肝脏回声较前均匀,门静脉内径12mm(正常值:≤13mm),较前减轻。这意味着治疗有效,肝脏正在逐步恢复,短期内不会有严重风险。然而就在这份乐观的结果背后,一场更隐蔽的危机正悄然积聚。
2022年8月15日,林浩然正弯着腰为客人精修鬓角,专心致志地比对着剪刀的角度。刚抬手准备换边,胸口一阵翻涌,喉咙里涌起强烈的酸涩感。没等他反应过来,口中已喷出一口鲜红的血,溅在围布上。呕血的冲击让他全身一抖,胃里接着又涌上来几股,血量比先前更多,夹杂着未消化的食物残渣,颜色鲜红中带着暗红凝块。他慌乱地丢下剪刀,用纸巾捂住嘴,扶着椅背转头大口喘息。接着走到洗手池边,不停漱口,想冲掉口中那股血腥味。可片刻之后,胸腹间的翻涌愈加剧烈,血流已呈喷射状,伴随着大量泡沫,连牙缝里都泛出红色,整个人靠着洗手台摇晃,眼前发黑。
短暂平复后,他强撑着继续为客人做造型,刚拿起吹风机,咽部就传来一股火辣辣的痛感。灼烧感从喉咙口直往下延伸,说话时喉咙发紧,连吞咽唾液都像有刀片划过。客人关切地问了一句,他强挤出笑容,随手拧开一瓶冰水咕噜喝下,希望能缓解灼热。可疼痛感进一步加深,从咽喉扩散到整个颈部,吞咽时连耳朵根都阵阵抽痛,嗓音嘶哑,连深呼吸都带着刺痛。他不得不放下吹风机,手撑在桌边勉强站稳,含了几颗薄荷糖,想借凉意压下痛感,还用力揉着脖子试图放松。
正当他想着再坚持一会儿时,疼痛一下窜到头部,带来一阵剧烈的胀痛,像有重物压在脑袋上。痛的他一弯腰,疼痛便从后枕部直冲到太阳穴,连眼睛都被挤得发胀。疼痛迅速蔓延,额头发热,耳边嗡嗡作响,脚下踉跄差点摔倒。他急忙坐下,双手死死抱着头,不停用力按压太阳穴,却完全无济于事。疼痛逐渐扩散,强烈到让他连抬头都困难,眼前光影扭曲,伴随恶心欲吐,整个人摇晃着失去平衡。学徒见状吓坏了,冲上前一把扶住,却发现林浩然眼神涣散,身体已瘫软下来。有人慌乱中掏出手机拨打120,急促的呼喊声和脚步声交织在理发店里,而他早已昏倒在椅子上,面色惨白。
林浩然入院后立即接受全面检查,肝功能结果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482U/L(正常值:9–50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526U/L(正常值:15–40U/L),谷氨酰转肽酶(GGT)为398U/L(正常值:10–60U/L),碱性磷酸酶(ALP)为265U/L(正常值:40–110U/L)。血清总胆红素(TBil)飙升至298μmol/L(正常值:3–20μmol/L),直接胆红素为185μmol/L(正常值:0–7μmol/L)。白蛋白水平仅为25g/L(正常值:35–55g/L),凝血酶原活动度降至32%(正常值:70–120%)。血氨水平为158μmol/L(正常值:18–72μmol/L),伴随轻度意识障碍。影像学提示肝脏体积缩小,表面不平,明确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所致急性失代偿期肝衰竭,病情危重。
他被推进抢救室时,神志模糊,呼吸急促,血压急速下降,面色呈深黄。医生立即建立多条静脉通路,紧急输注白蛋白和新鲜冰冻血浆,快速补充凝血因子,同时给予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为防止消化道继续出血,使用奥美拉唑抑酸并冰盐水洗胃,配合止血药物氨甲环酸静脉注射。经过半小时的处理,血压逐渐上升至95/60mmHg,心率维持在108次/分,血氧饱和度恢复到92%。林浩然呼吸稍微平稳,血色素较前改善,监护仪的警报声一度安静下来,病情似乎出现好转迹象。医生一边下达继续观察的指令,一边紧盯着监护屏幕,不敢有丝毫放松。
就在大家松口气时,他突然全身抽搐,心率骤降,血氧下降至70%,情况再次急转直下。医生立即给予肾上腺素静脉推注,启动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同时加强胸外按压,抢救团队快速协作。几分钟后,心电图出现波动,血压在药物作用下慢慢回升,血氧也逐渐恢复至90%以上。经过反复抢救,最终病情暂时稳定,但仍然极度危险。医生立即将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继续密切监护肝功能、凝血功能和神经系统情况,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再次恶化。
林浩然妻子匆忙赶到医院,看到医生从抢救室走出,步伐沉重,心中瞬间慌乱。她焦急追问情况,医生告知病人经过抢救暂时稳定,但病情危重,需要进入ICU继续观察。她整个人愣在原地,脸色骤白,双眼睁大,像没听懂一样迟迟没有反应。随即呼吸急促,嘴唇颤抖着想要说些什么,却怎么也开不了口。眼泪突然涌出,沿着脸颊止不住地往下流,她本能地伸手捂住嘴,不让哭声溢出。双腿一软,靠在走廊的墙壁上缓缓滑坐下来,肩膀剧烈颤抖。周围人来来往往,她的目光却死死盯着病房的方向,眼神惊恐又空洞,像抓不到任何希望。
良久,她颤抖着站起,声音哽咽地问:“他明明出院后一直按时吃药,抗病毒的药一粒不落,保肝药也从未停过,每一次服药我都有监督。日常生活也完全改变,不再喝酒,不再熬夜,连工作量都减少了。饮食更是严格控制,每天清淡少油,蔬菜水果、粗粮蛋白样样搭配。复查的结果一次比一次好,医生也说肝功能在恢复,病毒检测转阴,我们都以为情况真的好转。可为什么,在这样小心翼翼的坚持中,还是会突然恶化到要进抢救室?为什么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到头来换来的还是这样的结局?是不是还有什么我们没有看到的地方?是不是再怎么努力,还是注定无法挽回?”
妻子的质问让病房内的气氛骤然凝重,主治医生只能硬着头皮开始逐一排查可能的诱因。他首先调取所有用药记录,从抗病毒药物索磷布韦、达卡他韦,到保肝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宾,剂量与频次都一一核对,没有发现明显的错误或漏服。他再检查药物配伍禁忌,确认没有与影响肝毒性的其他药物合用。接着调阅近三个月的复查指标,病毒RNA未检出,肝功能逐步恢复,白蛋白和凝血功能一度接近正常。这些结果都说明治疗有效,常见的耐药或药效不足并不成立。排查的第一步未能找到合理解释,让他心头更添压力。
不死心的他又重新检查影像学结果,腹部彩超显示肝脏体积虽然较前缩小,但门静脉内径并未出现明显升高,B超并未提示大出血或严重并发症。CT结果也未发现新的肿块或占位,说明不是恶性病变引起的急转直下。他还注意到病人入院前并无感染迹象,血常规中白细胞一度正常,没有提示细菌或病毒叠加感染。进一步排查环境因素,家属也反复强调病人从不再饮酒,也未接触化学毒物。所有可能的解释都被逐一排除,报告上留下的只是一次次“未见异常”的备注。主治医生心里越来越沉重,却依旧没找到能解释病情恶化的突破口。
为了避免遗漏,主治医生把生活习惯再次过了一遍。他耐心询问妻子,确认林浩然三餐规律、饮食清淡,水果蔬菜摄入充足,夜间休息比从前更好,也没有加班熬夜。他每天都记录服药时间,家人还会在一旁监督。连适度的运动也有安排,不再过度劳累。表面上,这已经是教科书般的康复模式。主治医生甚至让护士翻查病房记录,确认每次复查结果确实符合逐步恢复的轨迹。然而现实却是病人突发肝衰竭,和所有的逻辑都背道而驰。他心中愈发不安,似乎有一个细节被反复忽略,但怎么也捕捉不到。
面对困局,主治医生终于承认自己无法独自解释。他在科室会议上简要陈述病例,得到的回应几乎一致——检查结果没有明显漏洞,治疗路径符合规范,生活干预也无可挑剔。会议上讨论了几个小时,始终未能得出明确结论。无奈之下,主治医生深吸一口气,决定联系医院的主任。他将所有病例资料、检查数据和影像打包整理,通过专用系统传送,并拨通电话,详细汇报患者的病程与现状。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后,答应亲自过来分析判断。放下电话的瞬间,主治医生心中一紧,也终于燃起一丝希望。
主任到来后,先让家属坐下,语气沉稳地从最基本的生活细节开始追问。她询问林浩然出院后的饮食安排,妻子逐一回答:“早餐是燕麦、鸡蛋和蔬菜,中午和晚上以清淡的蒸煮食物为主,油腻和辛辣几乎不再沾。饮酒彻底戒掉,饮料也换成了清水和淡茶。”主任点头,又问作息,妻子说每天晚上十点准时休息,早晨七点起床,从未熬夜。所有回答都显得条理清晰,没有丝毫破绽。主任认真做着记录,没有打断她的话,眼神却愈发深邃。
主任进一步询问药物使用情况,妻子强调抗病毒药物一粒不落,保肝药物也严格按时服用。药物摆放在卧室的抽屉里,远离厨房,不存在受潮或高温问题。每次服药时,她都会在旁监督,确保没有遗忘。她追问是否有自行加量或更换过药物,妻子摇头,说所有药都是在正规医院开具,从未擅自更改。主任一边记录,一边仔细对照检查单,确认病毒载量已经转阴,肝功能确实一度恢复。她心里暗暗叹息,这样的依从性在临床上十分罕见,几乎无可挑剔。
她没有停下,又从家庭环境着手,问居住环境是否潮湿,是否有接触化学制剂的可能。妻子解释家里干净整洁,没有油烟和毒物暴露。日常卫生习惯也良好,餐具定期消毒,不共用个人物品。孩子们都健康,没有感染迹象。主任再问近期是否有发热或其他疾病,妻子也否认。就连外出活动,妻子也强调林浩然只是每天傍晚散步,从不做过量运动。所有的细节都指向健康和规范,几乎把所有常见的诱因排除殆尽。主任陷入沉思,眉头紧锁,似乎在寻找一个被忽略的切口。
沉默许久,主任忽然把问题转向了居住细节,她问妻子:“家里平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生活习惯吗?”妻子想了想,说他睡觉前倒是有一个习惯。主任顿时神情肃然,语气缓慢而沉重地说道:“你们已经做到了近乎完美,从规律的作息到清淡的饮食,从按时服药到定期复查,每一步都落实到位,指标一度恢复,连病情都出现了好转的迹象。本以为这样的坚持会让他的身体逐渐走向稳定,却没想到,仅仅因为一个微小的细节,他便被推向了不可逆的结局。往往正是生活中那些看似无关紧要却反复存在的小习惯,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具毁灭性!当所有环节都做到近乎无懈可击时,最怕的就是那一点点被轻视的疏漏,它能让所有努力瞬间崩塌,令人痛彻心扉!”
林浩然的房子面积不大,夏天蚊虫频繁,卧室的通风条件又差,他几乎每晚都习惯点蚊香或使用电蚊香片,认为这样能保证睡眠。实际上,蚊香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烟雾,其中含有一定浓度的多环芳烃和苯类物质,电蚊香片则可能释放拟除虫菊酯类成分。这些物质在空气中弥漫,如果窗户紧闭,浓度会逐渐升高,吸入肺部后需要通过肝脏的代谢系统进行解毒和分解。正常人短期接触尚可耐受,但对于肝功能已受损的丙肝患者来说,解毒酶系统本就处于超负荷状态,再反复承受这样的刺激,就会造成肝细胞损伤的进一步累积。临床研究中也观察到,长期暴露于不良空气环境的慢性肝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转氨酶反复升高,提示肝脏负担持续加重。
除了有害物质对肝脏代谢的直接影响,蚊香燃烧还会产生微小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在呼吸道沉积后进入血液循环,最终也需要肝脏清除。当这些颗粒物附着在肝脏的血窦内皮细胞表面,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使肝脏微循环受阻。对于原本就存在肝纤维化趋势的患者,这种长期低剂量的炎症刺激,会让肝细胞修复速度跟不上损伤速度,逐渐推动肝纤维化进展。临床上,患者即使在病毒复制被抑制的阶段,如果外界仍存在持续性的炎症负担,肝功能仍可能出现恶化。林浩然长期在密闭环境下整夜暴露于蚊香烟雾,正是这一看似微小的习惯,在暗中加快了病情的逆转。
电蚊香片同样存在隐患,其中的拟除虫菊酯成分在加热时释放,若长期吸入,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大部分成分需经肝脏代谢,代谢产物在分解过程中会增加肝脏氧化应激水平。对于健康人,这种压力可以被机体代偿化解;但对于已经接受抗病毒治疗、肝脏代谢功能下降的丙肝患者来说,反复的氧化应激会破坏线粒体功能,使肝细胞活性降低,甚至出现坏死。临床资料表明,长期接触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和肝脏炎症表现,这种情况往往在肝病患者身上被放大,成为压垮代偿能力的隐性因素。林浩然的用药和生活方式都十分规范,但夜复一夜的电蚊香片暴露,逐渐削弱了肝脏的修复能力。
蚊香和电蚊香片的另一个被忽略的风险在于空气流通问题,房间小且通风不足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远高于室外环境。夜间长时间关窗,会让这些化合物和颗粒物持续堆积在空气中,形成隐形的环境暴露源。对于已经存在慢性肝病的林浩然来说,长期缺乏新鲜空气,不仅会造成血氧水平下降,还会让肝脏在低氧环境下工作,加重组织损伤。现代研究发现,低氧状态下的肝细胞更容易发生坏死和凋亡,这与慢性肝炎患者的病情恶化密切相关。林浩然在家中长期使用蚊香的环境,与这些研究结论高度吻合,成为诱发急性肝衰竭的关键拼图。
这起病例带来的警醒在于,慢性肝炎患者的生活环境管理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即使药物治疗规范、饮食健康、作息规律,如果在居住环境中长期存在被忽视的有害暴露,也可能成为压垮肝脏代偿能力的隐患。蚊香和电蚊香片是很多家庭常见的驱蚊方式,但对于肝病患者而言,反复的有害物质暴露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真正的防护不仅是按时服药和控制饮食,还包括创造一个安全、通风、无污染的生活环境。这些细微的习惯,往往比想象中更能左右疾病的走向。忽视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可能换来的就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内容资料来源:
[1]钟希.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及对肝功能与丙肝病毒载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5,18(24):67-70.DOI:10.15887/j.cnki.13-1389/r.2025.24.019.
[2]杜生辉,邱鹏英. 丙肝抗原及抗体联合检测用于丙肝诊断的价值差异化研讨[J].实验室检测,2025,3(14):215-217.
[3]李学伟. 丙肝病毒RNA与丙肝抗体对丙肝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19(15):71-73.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25.15.019.
(《37岁丙肝患者天天吃红枣,1年后住进ICU,医生:犯了3个低级错误》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