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14日,美国在华盛顿搞了场“陆军建军250周年”阅兵,刚好撞上特朗普79岁生日,不少媒体都说是给他的“生日礼物”。账面上看不算寒酸:花了大概4500万美元,动员了六七千名军人,一百多辆军车、几十架直升机撑场面。结果传到社交媒体上,最火的不是军威,反而是队列
6月14日,美国在华盛顿搞了场“陆军建军250周年”阅兵,刚好撞上特朗普79岁生日,不少媒体都说是给他的“生日礼物”。账面上看不算寒酸:花了大概4500万美元,动员了六七千名军人,一百多辆军车、几十架直升机撑场面。结果传到社交媒体上,最火的不是军威,反而是队列松散、插广告、观众稀稀拉拉,还有特朗普在主席台上“闭目养神”的镜头。更扎眼的是场外——全美国五十个州都爆发了“不要国王”的游行,安全部门加了倍戒备,特朗普隔着比人还高的防弹玻璃跟士兵打招呼,那一刻,仪式的庄重感全被现实戳破了。
现在风向又变了。据多家媒体说,特朗普盯上了海军,想在今年秋天再搞一场“更宏大”的阅兵,名义说得好听:庆祝海军建军250周年。按原先的计划,美国海军更可能在2026年配合建国250周年一起庆祝,现在提前了,理由很简单——6月那场没达到心理预期,这次想扳回一局。也有人说他这股劲头是2017年看了巴黎阅兵被“震撼”出来的,从那之后就迷上了“仪式感”,2018年还想下行政命令搞阅兵,最后被国会拦了下来。等他重返白宫,这根弦又绷紧了。
看看为啥偏偏卡在中国9·3阅兵前夕。北京阅兵的预演片段已经刷遍了各个平台:步幅一致、眼神专注,队形横看是一条线、竖看还是一条线。这种稳定又能复制的仪式表现,背后是长期的标准化训练、分秒不差的口令配合,甚至还有身体动作的精细校准。很多人觉得这就是“走得齐”的事,其实更多体现的是组织能力——队列是任何一支现代军队最基础的内务和控场能力的外在表现。所以当特朗普想用“更大场面”挽回面子时,他要面对的不是摄影机摆在哪,而是编组、口令、步频、节奏、排面这套工业化流程到底成熟不成熟。如果编组质量上不去,失败只会更明显。
美国真的“不会办阅兵”吗?不能这么绝对,美国当然能办,但很少办。冷战之后,美国把展示军事实力的重点放在了装备动态展示、海空力量部署、全球任务执行上,而不是大规模的地面队列典礼。隔行如隔山,平时不训练整建制的正步、方阵转向,临时抱佛脚只能靠花车和飞行表演来凑数。既然平时侧重技战术和远程后勤,队列表演这门“手艺”自然就断了层。这不是褒贬,是侧重点不同。但问题在于,明明专业方向不一样,偏要硬抄另一种风格,注定会不好看。
把6月那场阅兵拆开来分析:最让人不舒服的不是队列松散,那只是表面现象。真正扎心的是象征意义上的错位——军礼需要凝聚氛围,街上却全是商业广告;仪式需要统一节奏,观众席却冷冷清清;领导人本该镇住全场,镜头里却显得疲惫。再加上全国范围的反对游行,一种撕裂感直接摆在台面上。当社会对仪式没有共识,场面搞得越大,反效果就越强。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预算,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土壤里,呈现出的“威仪效果”会天差地别。
有人把中美阅兵放在一起比“力度”,这种比较并不完全对等。中国的9·3阅兵有两层逻辑:一是纪念抗战胜利、缅怀先烈,向国内外传递关于历史与和平的明确信号;二是以现代化建军成就为基础,展示训练水平和组织能力。两者结合,观众的期待和军队的表现能对上,逻辑就闭环了。而美国这两个月密集筹备阅兵,更多是个人偏好和政治传播需求凑在一起,追求的是镜头里的“大场面”。当需求只落在“场面”而不是“意义”上,当社会对“该不该办”“钱该怎么花”没有达成共识,台上台下自然无法同频。
这时有人说:既然陆军搞砸了,那就让海军来。看似是换了拨人上阵,实际是换了赛道。海军阅兵要好看,通常有三种做法:一是舰队列队航行,靠阵型和舷号的整齐感撑场面;二是空中梯队飞越,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三是穿插海上演训,展示协同能力。美国擅长第二种,也有第三种的绝对实力,但问题在于第一种的“队形美学”——在远海编队常态化之外,有没有按仪式标准对齐的训练基础,目前没有相关信息。从公开报道看,这场海军活动还在讨论推进中,形式没定,具体规模和参与装备也得等官方确认。如果走舰队巡游的路线,确实能避开步行方阵的短板,视觉效果也更稳妥,但这又回到了根本问题:海上仪式的压迫感,来自舰艇数量、吨位级别、受阅秩序和通信口令的清晰度,不只是在舰首插几面旗子就行。不打磨细节,照样会露怯。
中方今年向美国飞虎队后裔发出邀请,让他们参加9·3纪念活动。这不止是礼节,更是把历史合作的“锚点”拉回公众视野。当把抗战记忆的共鸣做扎实,军礼的庄重感就有了根基。相比之下,美国国内出现的“淡化二战历史、为日本军国主义某些说法洗白”的争议,已经引发了舆论热议。公开报道还提到,美国防长在硫磺岛的言论遭到批评,这类风波会直接影响阅兵叙事的合法性——很难一边模糊历史是非,一边又要求公众为一场花费巨大的军礼热情买单。
阅兵到底检验什么?对军队而言,检验的是三样东西:纪律、组织和情绪控制。纪律体现在步频、转向、持枪角度的误差控制上;组织体现在编组、口令、场地与拍摄节奏的无缝配合上;情绪控制体现在长时间暴露下的稳定发挥上。不训练,靠临场鼓士气代替不了流程;不把训练落实到基层,靠临时集中拉练代替不了肌肉记忆。这种能力和战斗力不是毫无关联的——很多人要么说“队列好看就是战力强”,要么说“队列好看只是花架子”,这两种极端判断都跑偏了。队列体现的是一支军队把复杂动作标准化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联合作战、跨领域协同中,是基础逻辑。
回头看特朗普的算盘:想用一场海军阅兵把6月那次的舆论风向扭过来,不是没可能,但难度很大。要想止损,至少得做到三点:第一,别再把活动搞成个人秀,减少个人色彩,降低外界对动机的质疑;第二,减少可吐槽的点,控制广告植入、优化观众组织、统一镜头语言,让仪式感闭环;第三,选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比如空中梯队和海上演训的协同,别硬碰步行方阵的短板。做不到这三点,场面越大,舆论反噬可能越厉害。
有人把这看成中美军力的“表演赛”,看似热闹,实则容易跑偏。中国的9·3阅兵有它的时间坐标和历史纵深,这种纵深决定了仪式的正当性和社会动员力。美国如果把“再搞一场”当成对标,结果往往是把复杂的历史纪念变成镜头争夺战,这在传播上本就处于下风。更要命的是,当社会对“钱怎么花”“军队该是什么角色”“历史该怎么说”这三件事没有基本共识,仪式就会被各种琐碎细节拖后腿。
也许有人会问:那干脆不办了?答案没这么简单。仪式不是必需品,但在某些节点,它是对内凝聚共识、对外沟通的有效工具。关键在于,你是用它来凝聚共识,还是用它来对冲别人带来的心理落差。出发点变了,呈现出的“味道”也会不一样。6月那场的尴尬,就是“味道不对”的典型例子。
如果美国海军真在秋季搞仪式,有两种路径能降低风险。一种是把“阅兵”改成“纪念活动”,以港口开放日、舰艇参观、飞行表演为主,不纠结于队形和正步,这样既能展示装备,又能营造亲民的传播效果;另一种是把“表演”改成“演训展示”,重点放在信息化指挥、海空协同科目上,用专业度盖过噱头。两条路都能避开陆军方阵的坑,但无论怎么设计,都得对外说清楚三点:经费使用透明、活动目的正当、历史态度明确。否则,舆论的“刀子”肯定还会飞回来。
阅兵是表面,能力是里子,叙事是骨架。里子不硬、骨架不直,表面再光鲜也显得虚。中国这次9·3阅兵的看点,除了训练有素的队列、节奏,更在于把历史与现实清晰地对接起来——纪念不是为了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让后人知道路该怎么走稳。美国如果非要比“更大”,与其跟别人拼“排面”,不如回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把海空力量的协同、后勤投送、信息化保障做成一场专业展示,让观众看到实力,而不是尴尬。
来源:岑永康S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