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下班回家点开外卖软件,翻了半小时才选好餐,等了四十多分钟,拿到手的盒饭却凉得透心,价格还比去年贵了快一半?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下班回家点开外卖软件,翻了半小时才选好餐,等了四十多分钟,拿到手的盒饭却凉得透心,价格还比去年贵了快一半?
以前靠外卖“续命”的上班族,现在打开冰箱的次数越来越多,里面放的不是剩菜,而是加热十分钟就能吃的预制菜。
一边是外卖订单量悄悄下降,一边是超市里的预制菜货架越摆越长,甚至连海底捞、西贝这些餐厅,六成以上的菜都用了预制半成品。
这不禁让人想问:火了十年的外卖,真的要被预制菜取代了吗?
很多人对美团、饿了么的依赖,是从“不用做饭不用出门”开始的。
最火的时候,全国5.5亿人都点过外卖,每两个上网的人里就有一个,外卖市场规模一度冲到1.6万亿,小餐馆靠外卖把生意从一条街做到了一整座城。
可现在,外卖的“老毛病”越来越明显,大家慢慢不想忍了。
先说说卫生问题,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收到的餐饮投诉里,四成多都跟外卖卫生有关。
有平台还被查出137家店没证就开张,后厨油腻腻、食材过期的视频,隔三差五就上热搜。
再看价格,就拿北上广来说,2020年一份盖浇饭18块,到2025年涨到了29块,五年涨了六成多,即使打了折,但单价十几二十块的平平无奇的饭菜,仍然让人觉得难以忍受。
最让人糟心的是配送效率,早高峰的时候,一个骑手身上挂着15单以上,超时是常事,遇上雨天,晚一两个小时都不奇怪,曾经的“省心”,慢慢变成了“闹心”。
更关键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点的“现做外卖”,可能根本不是厨师现炒的。
现在不管是连锁餐厅还是街边小店,不少都用中央厨房送的半成品,加热一下就打包,有的甚至直接用料理包。
而预制菜的出现,正好戳中了这些痛点:价格比外卖便宜一半,自己在家加热就能吃,油盐还能控制,食材来源也看得见。
山东有家火锅店用了预制半成品后,后厨人工从14人减到3人,一个月省7万多,全国50家店的毛血旺,味道能做到一模一样。
就连过年的年夜饭,现在也有三成家庭选预制菜,佛跳墙、东坡肉加热就行,不用再让爸妈忙两天。
预制菜虽然火,但也不是要把外卖赶尽杀绝,现在市场已经开始“分工”了:预制菜抓家庭日常,外卖守即时需求,各做各的生意。
最明显的是“一人食”预制菜的爆发,现在全国独居人口超9200万,这些人吃饭不想做太多,也不想浪费,200-300克的小份预制菜就成了香饽饽,2025年这个市场规模突破1.8万亿。
晚上8点到10点的订单里,七成都是单人即热餐品,比如小份的酸菜鱼、梅菜扣肉,加热十分钟就能吃,还不用洗碗。
针对健身人群的低脂预制菜卖得更火,有的品牌月销能上百万盒,比普通预制菜增速快1.8倍。
外卖也没坐着等死,开始找自己的“活路”,有的平台上线了“预制菜外卖专区”,保证20分钟送到,主打“加热就能吃”的便捷。
还有的平台拉上农场,搞“鲜切食材+调料包”的半预制菜,比如把洗好切好的青菜、肉片和调料包一起送,用户自己炒几分钟就行,主打“新鲜现做”的感觉。
重庆还出了新规,要求无堂食的外卖店实时直播后厨加工过程,消费者点开订单就能看,解决大家对卫生的顾虑。
现在外卖主要守着“即时性”的场景,比如想喝杯现做的奶茶、吃份新鲜水果,还是得靠外卖,这些是预制菜不好替代的。
要知道预制菜的潜力有多大,看看国外就明白。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预制菜市场,规模超800亿美元,占了全球的32%;日本更厉害,七成以上的家庭经常吃预制菜,渗透率特别高。
对比下来,咱们国家的预制菜市场还有很大空间,而且未来的预制菜,不止是“加热就能吃”这么简单。
技术上已经有了新突破,美国有家公司研发的细胞培养猪脂肪,2025年第三季度就要量产。
还有家企业建了全球最大的细胞培养肉工厂,一年能产1.2万吨细胞培养鸡肉,吃起来跟真肉差不多,还能减少90%的碳排放。
国内也在跟进,有的生物科技公司已经做出了细胞培养牛排的样品,预计2026年大批量生产。
包装也在升级,以前的塑料包装不环保,现在可降解的玉米淀粉包装越来越多。
还有能自己加热的包装,不用微波炉,撕开封口就能自动升温,适合出差、露营的时候用。
冷链物流也跟上了,内蒙古的羊排从屠宰到送到上海餐桌,只要48小时,2025年全国冷链市场规模预计达5500亿,能保证预制菜在运输过程中不变质。
再过十年,餐饮市场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预制菜占餐饮市场的35%,外卖主要做即时性的小品类,大家各做各的,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互相补位。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吃饭会更透明、更省心。
以后买预制菜,扫个码就能看到全流程:食材来自哪个农场,有没有农残,加工时的温度是多少,物流车的实时温度曲线,全都是公开的,绿标认证会成为大家选预制菜的“硬标准”。
有的品牌还会用VR技术,让消费者在买之前就能看到食材的营养成分,甚至模拟吃起来的风味,比如想知道这款红烧肉的肥瘦比例、咸淡程度,VR里就能体验。
AI也会帮大家选餐,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健康需求,就能推荐适合的预制菜,比如糖尿病患者能看到低GI的选项,上班族能看到高蛋白的套餐。
对开餐厅的人来说,用预制半成品能省成本、稳口味,高峰时段不用慌,还能保留自己的特色菜现做。
比如一家川菜馆,用预制半成品做麻婆豆腐,自己现做招牌的水煮鱼,既高效又有特色。
对想创业的人来说,预制菜的上游机会很多,比如食材标准化、冷链细分、环保包装,这些都是供应链里的空白,能挖到不少新机会。
其实说到底,“外卖时代终结”是个夸张的说法,不是外卖要消失了,而是大家的吃饭方式在升级。
以前吃饭要么自己做,要么点外卖,现在多了预制菜这个选择,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
想省时间又健康,选预制菜;想喝现做的奶茶,找外卖;想自己做饭,就买新鲜食材。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不用纠结哪种方式更好,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
比如上班族早上没时间做饭,前一晚把预制菜从冷冻层拿到冷藏层,早上蒸十分钟带走当午饭,比外卖省15块,还更健康。
周末想在家请客,提前买几份预制硬菜,加热一下就能上桌,自己再炒两个青菜,又省心又有面子。
餐饮行业的变革,从来都是跟着大家的需求走。以前追求“方便”,外卖火了;现在追求“方便+健康+便宜”,预制菜起来了。
不管是外卖还是预制菜,最终都是为了让大家吃得安心、吃得省心。
下次你打开冰箱,看到里面的预制菜,或许会发现:一个更高效、更健康的吃饭时代,已经悄悄来了。
来源:壹知眠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