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题记:山东梆子是山东省三大地方剧种之一,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鲁西南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
让我们用乡音来诠释对郓城故土的情怀和王老虎剧团的怀念。
题记:山东梆子是山东省三大地方剧种之一,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鲁西南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临沂、聊城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
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山东梆子(高调), 高调与豫东调相近,旦大小嗓混合使用,生多用二本嗓,也有二本嗓本嗓交替使用,流行于菏泽、濮阳、聊城等地。代表人物有刘桂荣等。2008年6月7日,山东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梆子演员带妆
正文:
在齐鲁大地悠扬的戏曲梆子声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始终引人注目:但凡山东梆子剧团,必有郓城人的身影。这句"无郓不成梆"的梨园谚语,绝非简单的籍贯标签,而是揭示了一段戏曲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会发现这座鲁西南小城与山东梆子的渊源,恰似黄河故道里深埋的陶片,每一片都镌刻着文化传承的印记。
我们首先看下山东境内曾经流行过的戏曲剧种,相关研究机构统计有40余种之多。其中,山东梆子是由西秦腔(甘肃调、陇西梆子、桄桄子)、秦腔(同州梆子、醴泉、渭南、周至诸腔)与山西的梆子腔,即今蒲州梆子(南路梆子、蒲剧)、晋剧(中路梆子)、上党梆子(东路梆子)及北路梆子(上路调)结合而成为“山陕梆子”后,“越太行而入山东”,流行至山东菏泽而成曹州梆子,继而东行而成汶上梆子(即下路调),完成了“高调梆子”的流布历程。再而北、东流向,形成章丘梆子(即山东的东路梆子)、青州梆子(即潍县梆子)。组成了基本框架意义上的山东境内的梆子腔系统。总体来讲目前,由于优胜劣汰等多方面的原因,山东境内的地方戏曲剧种仅存12种,不包括京剧、豫剧、河北梆子、评剧等外省客腔。
让我们一探究竟,为什么说无郓不成梆:
首先是水浒文化好汉气概和郓城方言文化基因是孕育山东梆子的土壤。
郓城,大家都不陌生,由于一部水浒传,天下知郓城,郓城位于古济水与黄河交汇处,这片冲积平原在清代形成了独特的"水旱码头"经济形态。商船沿运河将晋陕梆子带入,与当地弦索声腔产生奇妙碰撞。县志记载,乾隆年间从城南五龙集(王老虎村原名)到郓北宋金河两岸,"运河商埠,日夜弦歌",码头上卸货的脚夫哼着秦腔调子,茶馆里说书人敲着枣木梆板,加上山东人的豪爽,这种多元文化交融为山东梆子的诞生提供了天然温床。
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独特的声腔体系。黄河泛滥带来的频繁迁徙,使郓城方言兼具中原官话的铿锵与胶辽官话的婉转。语言学家研究发现,山东梆子慢板的拖腔音调与郓城方言的声调曲线高度吻合,这种"土生土长"的音乐语言,让梆子戏在这里找到了最契合的表达方式。
文化积淀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正月社火、庙会酬神、红白喜事,梆子戏都是不可或缺的仪式载体。现存于郓城戏曲博物馆的清代戏单显示,道光年间当地每年各类演出达200余场,这种全民性的戏曲生态,使梆子艺术深深融入地域文化基因。
其次就是郓城各个村都有自己的戏班特别是王老虎村戏班尤为出名,造成了人才辈出的传承密码
郓城的戏曲教育自成体系。基本上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戏班,除了在本村节庆之时演出外,都会走街串巷的演出,在郓南王老虎村比较富裕,一直都组建了自己的戏班,比较有名的戏角不下于20人,后续也成了郓城梆子剧团的主要班底。
另外在郓城的旧时"窝班"(科班)采取"以戏代功"的独特教学法,学徒从跑龙套开始,逐步接触行当。据戏曲届老人所言:"师傅教戏不说戏,敲着梆子让你跟,错了就是一烟袋锅。"这种严苛训练造就了演员极强的即兴应变能力。
名角谱系构成一部活的梆子史。"红脸王"窦朝荣首创"炸嗓"唱法,声震屋瓦的演唱风格成为山东梆子标志性特色;任心才创造的"任派"小生唱腔,将方言俚语提炼为艺术语言。这些艺术流派的形成,实质是郓城文化审美在戏曲领域的投射。
艺术基因在代际传递中不断进化。当代名家祝凤臣在继承传统"大本嗓"基础上,融入科学发声方法,使唱腔既保持高亢激越,又增添圆润之美。这种守正创新的传承模式,让古老艺术始终保有生命力。
最后,郓城戏班的流动迁徙让戏院郓城伶人十占其七,成了一部独特的传播基因
清末民初的"戏班迁徙"构成独特的文化传播图景。郓城永盛班沿运河北上,在临清建立分社;双盛班顺黄河东进,扎根济南新市场。这些流动戏班如同文化种子,在各地生根发芽。1928年《大公报》记载:"济南戏园,郓城伶人十占其七"。
艺术交流呈现双向滋养特征。郓城艺人到开封学豫剧"祥符调",反哺山东梆子形成"豫味"唱腔;在徐州吸收柳琴戏的柔美,发展出"南梆子"流派。这种开放姿态,使山东梆子始终保持艺术活力。
如今的郓城县文化主管部门,更关注现代传播渠道和方式赋予传统艺术新形态。例如郓城梆子剧团首创"戏曲+直播"模式,抖音账号粉丝超百万;与高校合作开发VR戏曲体验项目,让年轻观众通过科技手段感受传统魅力。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文化基因在数字时代的自然延展。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无郓不成梆"早已超越地域概念,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典型样本。从运河商埠的梆子初响,到如今数字时代的跨界融合,郓城与山东梆子的故事印证着: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固守形式的完整,而在于保持基因的活性。这种活性,既体现在对艺术本质的坚守,更彰显于与时俱进的创新勇气。当郓城艺人在直播间敲响手中梆子的那一刻,古老的戏曲基因正在完成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和郓城创新的文化再次绽放新春。
来源:铭拓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