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伟:解锁免疫密码 打造生命绿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8 02:48 1

摘要:不久前,一篇揭示糖脂代谢稳态整合调控新机制的论文荣登《科学》杂志,该论文通讯作者陈政是7年前加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生命科学中心的学术负责人。“寒冷的地方有了适合的小环境,一样能够开出科学的小花朵。希望更多黑土地、黄土地迎来科学的春天。”该中心

◎本报记者 朱 虹 李丽云

不久前,一篇揭示糖脂代谢稳态整合调控新机制的论文荣登《科学》杂志,该论文通讯作者陈政是7年前加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生命科学中心的学术负责人。“寒冷的地方有了适合的小环境,一样能够开出科学的小花朵。希望更多黑土地、黄土地迎来科学的春天。”该中心主任黄志伟教授祝贺道。

10余年前,黄志伟来到哈工大,从零开始建立实验室,探索生命科学前沿奥秘。他带领团队先后探明了诸多细胞免疫分子的运行机制,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技术,也让国内外同行对这片东北大地上的生命科学研究刮目相看。

“科学研究有时如同走进了一个迷宫,怎么选择路线很关键,我的方法就是始终像一个博士生一样亲自参与实验、判断结果、确定方向。”3月26日,正在试验台穿梭的黄志伟带领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了他的结构免疫学世界。

“最大的快乐在于不断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

当谈及人体的免疫系统时,黄志伟的话语中充满了敬畏与热爱:“免疫细胞就像是我们体内的‘警察’,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巡逻,维护着我们的健康与安全。”正是基于这份对免疫系统的深刻认识,他选择了适应性免疫系统以及病毒拮抗的作用机理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2014年是黄志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刚刚来到哈工大不满两年,他便带领四五个人的小团队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相关研究文章也成为哈工大在《自然》发表的首篇文章,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艾滋病病毒一直是医学界难以攻克的难题之一,而Vif作为病毒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其分子机制更是困扰了业界30多年。黄志伟带领团队成功解析了Vif五元复合物结构,为艾滋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发现‘梦寐以求’的病毒结构那一刻,我充满了成就感,一次次实验终于指向了答案。”黄志伟认为,想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敢于挑战那些重要的科学问题。

此后,黄志伟团队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2016年,他们通过结构生物学和生化研究方法率先揭示出Cpf1的工作机理,让人们可以更加高效地对植物、动物、人类等细胞的目的基因进行“关闭”“恢复”和“修饰”等精准“手术”。

3年后,他们首次解析了人体免疫系统的“警察”——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这一发现被誉为细胞免疫领域的里程碑式成果。“人体内的T细胞比银河系中的恒星还要多,每个T细胞都有不一样的受体,这些受体是怎么识别抗原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基于抗原蛋白设计对应的T细胞受体,用于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黄志伟看到广阔的探索空间。

黄志伟关于T细胞受体的研究成果被美国免疫学、细胞生物学教科书收录,他说:“对从事基础科研的人来说,最大的快乐在于不断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增加知识,满足好奇心。”

“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自由探索”

出生在长江边的江苏人,归国时为何选择黑龙江?黄志伟说,年轻人回国未必非要前往一线城市,即使是偏远一些的地方,能够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做出成果,也许对于个人或者社会的意义更大。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样的故事正在黄志伟和他带领的青年们身上精彩演绎。

2017年,黄志伟获批建立了哈工大首批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生命科学中心建立了与国内外一流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一致的科研运行机制和评价体制。

黄志伟认为,科学成果不是计划出来的,要给大家探索的时间。作为哈工大首个“学术特区”,由他主导的生命科学中心已然成为生命科学优秀人才和科研成果的“蓄水池”。一些名不见经传或是曾被“拒之门外”的科研工作者带着有潜力的研究想法同样可以在这里生根发芽。

“好的科学研究成果的产生,不仅需要有潜力的学术负责人,还需要有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自由探索。”黄志伟说。(朱 虹 李丽云)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