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源于美洲却未被印第安人驯服,其成为马背民族竟拜敌人所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12 21:51 1

摘要:可出人意料的是,印第安人所骑的马其实是舶来品,是最早由16世纪探索新大陆的西班牙人带来的西班牙马种,后来经培育产生的新马种并非美洲土著。而反观来看,强壮的战马和先进的火器一样,反而成为印第安人被征服的重要因素。

在美国西部片中,经常能看到印第安人骑着高头大马在辽阔的山川草原间驰骋,尤其是和殖民者对抗时,纵马拉弓射箭的姿态,像极了亚欧大陆上的草原游牧民族。

可出人意料的是,印第安人所骑的马其实是舶来品,是最早由16世纪探索新大陆的西班牙人带来的西班牙马种,后来经培育产生的新马种并非美洲土著。而反观来看,强壮的战马和先进的火器一样,反而成为印第安人被征服的重要因素。

印第安人在美洲生存了数万年之久,在被征服前也曾创造出诸如阿兹特克、玛雅、印加等辉煌的文明,不少科技甚至还领先世界。可是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却为何没能驯化马匹呢?虽然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印第安人很大概率没有见过马。

但实际上,现代马起源最早能追溯到大约5000万年前的北美洲始祖马。始祖马的个头只有狗那么大,经过数百万年进化,到了1200万年前,出现了现代马最直接的祖先恐马,又过了800万年左右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马。

在这长期的演变中,北美洲一直是马和马科动物的演化中心。马从这里起源并向四周扩散,通过冰川时期形成的白令海峡陆桥迁徙到欧亚大陆,并且进入非洲。如今在非洲能见到许多马科动物,仿佛是马科动物的大本营,殊不知,非洲在得到马这件事上其实算是“后辈”了。

欧亚大陆最早驯化马的时间大约在5000年前的东亚哈萨克地区 ,此处位于东欧匈牙利至中国东北部广袤草原的中部偏西 。从4200年前开始,被驯化的马种开始四处传播,身影遍及中东、西欧等地,从此正式开启人和马共存的新纪元。

欧亚大陆的人为什么要驯化野马呢?从需求上看,处于农耕文化的文明,最初驯化野马的倾向不会很高,因为马的草料消耗非常大,同时对土地的要求非常高,产肉量不如猪,耕地能力不如牛,看家能力不如狗,且马不老实,如果跑了还追不上,食用价值极低,完全不适合作为家畜养殖。相反,游牧部落就对马特别青睐,这从最早驯化野马的起源地就可看出端倪。

亚欧大草原虽然不宜耕种,却到处都是丰美的牧草,是马的天然食物,加上马的体型较大,皮毛较厚,和北方凉爽的气候环境相适配,可以适应草原长距离奔跑的需求,而不至于过热。尝试驯化野马的人类很快就发现,马居然比狗还要聪明得多,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言行,而且同样具有忠诚、勇敢的品性,具有很好的驯化潜质。所以之后游牧文明根据自己的需要,将马带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马能力的多样性逐渐展现,也被农耕文化所接受,比如作为劳作辅助、骑乘工具等,后来还套上了车轮,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杀伤性装备——战车,改变了青铜时代战争的形式,迅速成为亚欧大陆最受青睐的动物伙伴。

那么同期美洲的情况如何呢?根据目前考古和基因证据基本可以肯定,北美洲和南美洲是人类最迟宜居的大陆,在距今5万至17000年前才有人类足迹,即从亚欧大陆通过白令海峡陆桥移居美洲的早期印第安人。这个时期距离人类农业革命还有将近1万年的时间。

因此可以确定,最早的印第安人依然还处于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原始生存状态中。当时在美洲生活的印第安人族群发展迅猛,仅在北美洲就有600多种不同氏族社会,12种不同语系,各自发展程度不一,又因为和欧亚大陆脱钩,所以进入农耕时代相对较晚,最早的农业出现时间比欧亚大陆晚了差不多6000年。所以从17000年前到4000年前这段时间,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印第安人是有驯化野马的可能性的。

但吊诡的是,就在17000年前的这个时间,野马却在北美洲彻底灭绝了,印第安人从而失去了驯化野马的可能,南美洲的马甚至灭绝得更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考古发现,其实不止是马,在17000年前的北美洲大平原,其实同期还存在着大量的大象、骆驼、狮子、猎豹等大型哺乳动物,如果穿越回去,场面很像如今的非洲草原,但这些动物在短期内几乎全部灭绝了。

有部分观点认为,和历史上很多次生物灭绝类似,这一次的普遍性灭绝很有可能是第23次冰川期的气候变化导致的 。然而反对的声音也很强烈,即这些动物此前既然平安度过了22次冰川期,第23次冰川期也同样能够度过。

结合当时人类迁徙到美洲的事件,不难发现,这些动物的灭绝应该和人类的到来有很大的关系。人类最直接的做法自然是捕杀大型食肉动物,因为食肉动物威胁到了人的生存,这一点容易被理解。那么印第安人大肆捕杀野马是为了什么呢?

传统观点认为是为了获取可食用的肉,但仔细考虑不难发现疑点。首先,之前提到马的产肉量不如猪、牛等,而且格外警惕灵活。早期的印第安人没有更多科技,只依靠原始的武器和双腿进行狩猎,付出更大的捕猎代价,却获取更少的肉量,显然这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其次,美洲大陆物种繁多,别的不说,光火鸡、野牛的数量就足够印第安人日常所需。美洲野牛在被近现代欧洲殖民者大肆残杀前,数量始终保持在数千万的量级,是印第安人的数十倍,印第安人要吃肉,实在没有必要灭绝野马。那么,美洲的野马究竟为何会突然灭绝呢?

不可否认,这依然和人类的到来有关,但捕杀只占一小部分,真正的原因是人类抢占野马的生存空间,成为压死原本就在生态位上岌岌可危的野马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人类虽然灭绝了很多动物,却也无意间拯救了很多动物,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禽家畜都因为人类而从上万种动物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大赢家。就拿鸡来说,它外无爪牙之力,内无筋骨之强,由于抱上了人类大腿,这种平平无奇的鸟类一下子繁殖到了200多亿只。如果外星人到访地球,他们可能会认为地球是被鸡统治的。如果人类突然消失了,这些家禽家畜或许大多能在几代之内迅速野化,回归自然状态。

只有一种动物很难逃脱,这就是马。马作为最古老的奇蹄目家族动物之一 ,有着辉煌的过去,一度霸占了草原生态系统几千万年,延伸出庞大的家族,却在以牛为代表的能反刍的偶蹄目动物出现之后,迎来了巨大的危机。反刍动物有着更先进的消化系统,食谱更广,生存能力更强,强势崛起,一发不可阻挡。古老的奇蹄目动物面对竞争毫无招架之力,阵地纷纷失守,物种一个接一个地灭绝。而马作为奇蹄目家族的代表性物种,在遇到人类之前,其实就早已经走在灭绝的路上了。

其实,在美洲马灭绝之前,进入欧亚大陆的野马的生活同样艰难,它们要面对比美洲更加凶残的捕食者,还要和野牛、山羊这些反刍动物争夺草场。对于马来说,亚洲的生活只是让它们延缓了灭绝的时间,但灭绝的命运依然不可逆转,这一点从现在野马的处境便可看出。

北美野牛在20世纪初期曾经被猎杀到只剩不到1000头,但随后由于国家保护,短短100年时间又恢复到了10万余头的规模。同样是被保护的濒危物种,虽然野马的保护力度可能更大,但在自然界自由繁衍的野马数量却始终少得可怜,只有被人类发现某种“妙用”的家马数量一直在壮大。

非洲的斑马数量很大,但其实和野马的关系较远,马和驴的关系都比马和斑马的关系更近。如果认为驴不是马的话,那斑马也不能当作严格意义上的马,类似于人和黑猩猩的关系。即便是斑马,在竞争激烈的非洲大草原上生存状况其实也好不到哪去。

只要你爱看纪录片,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广袤无垠的塞伦盖蒂大草原上,庞大角马群中零零星星地点缀着几个斑马的身影。因此,马最早实际上就是一种正在逐步走向灭绝的物种,只是由于和人类产生了交集,才回归大众视野,焕发出新的光彩。

可是最早到达美洲的印第安人并没有比欧亚大陆的人更早发现马的妙用,对于马大多会采取捕杀或者驱逐的手段,这无疑会进一步压缩本就窘迫的野马的生存空间。欧亚大陆的腹地存在许多广袤的沙漠,在沙漠和人类居住地之间存在许多作为缓冲地带的贫瘠草原或者绿洲,这些缓冲地带成为了野马苟延残喘的角落。

相比之下,北美洲内陆纵深较小,极其缺乏类似的缓冲区域,大部分地区都是反刍类动物可以适应的生存环境,野马在竞争下没有容身之地。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野马在南美洲先灭绝,就是因为野马在湿润的中南美洲竞争力更差。同样,目前世界上仅存的野马都只存在于蒙古、中亚的戈壁荒漠,境遇凄惨,还比不上野驴 。

因此不难看出,马在美洲和欧亚的不同境遇,正是一个种族两种发展的真实写照。早期的印第安人因为发展的客观条件,没有驯化马的想法,马未能在人类这里找到庇护所,又因为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无奈走向灭绝,没有给印第安人发掘野马潜力的时间,印第安人因此错失了驯化野马的机会。

16世纪,西班牙人探索新大陆,将欧亚的马带回美洲 ,马这才出口转内销回到了故乡。这一次,从欧洲人那里了解到马好处的印第安人欣然接受马,开始真正接触、饲养和食用马这种动物,随后还培育出了诸如阿帕卢萨马等具有特色的马种。印第安人和马融合的速度非常快,迅速驯服了野马 。

在拥有马匹之前,北美大平原上的印第安部落除渔猎采集之外,也有原始农业和制陶技术,种植玉米、南瓜、豆类等庄稼。可是在获得马匹后,居然马上放弃了原始的种植业和制陶业,转而将捕猎野牛变成几乎唯一的生存方式,甚至形成了新的部落 。

美国历史学家由此描述印第安人一夜之间成为马背上的民族。至今,北美的印第安人仍然保留着他们独特的马文化。很多人心中标准的印第安人形象就是头戴饰物 ,纵马驰骋。或许他们能和马形成如此亲密的关系,也有着弥补先祖缺憾的因素在吧 。

来源:妄言之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