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香港|听听总监怎么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01:03 2

摘要:今年超过半数参展艺廊来自亚太地区,走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三楼聚焦亚洲地区艺术的“亚洲视野”(Insights)、大型装置单元“艺聚空间”(Encounters)等板块首先等待着参观者。

Preface

每年3月,对从其他地方到此的旅行者而言,入关大厅、交通枢纽、街道等处处都在提示着你,香港全城都正浸泡在热烈的艺术氛围中。

随着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240间艺廊重聚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以及遍布全城的众多艺术展览,来自亚太地区的艺术力量正在再次凸显。

今年超过半数参展艺廊来自亚太地区,走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三楼聚焦亚洲地区艺术的“亚洲视野”(Insights)、大型装置单元“艺聚空间”(Encounters)等板块首先等待着参观者。

1974年出生于梅尔维尔岛的艺术家Pedro Wonaeamirri认为“艺术承载记忆,确认身份,在世代传承中变化,又能保留其本质”,他用以当地泥土颜料绘画的铁木雕刻试图让古老生活文化中的部分超越仪式,延伸到更广泛的艺术和概念领域,强调传统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不断演变。与之相较陆扬的《独生独死 - 创造者》(DOKU the Creator)以极具风格的“店面”模糊了艺术、零售和数字奇观之间的界限,也巧妙地呼应了展会的商业框架,而其核心也包含一些生命的轮回感:

当艺术家成为虚拟化身,当商业成为游戏,当技术不仅塑造艺术的管道,也塑造其本质时,会发生什么?

*

上至下:

图一:《义肢记忆》作品现场,艾莉森.阮(Alison Nguyen)

图二:《kurrujupuni, arrikininga, yarringa, tunuwuni kapi katukuni》(铁木上的白、黄、红、黑)作品现场,Pedro Wonaeamirri

图三:《独生独死 - 创造者》作品现场,陆扬

在一楼的“艺术探新”(Discoveries)板块,纽约画廊YveYANG带来王也的丝绸刺绣作品《双子》等,旨在向与其合作的湘绣女工致敬。经由对材料、工艺和历史的探索,王也不仅揭示了绣娘们的双重身份,同时也映射了自身。

通过刺绣与雕塑的并置,艺术家以批判性视角审视性别、劳动与美的交织,在当代语境下对社会规训与个体身份提出了微妙而深刻的质询。Balice Hertling画廊所带的志韦的个人项目“上手”,灵感源自莱德·伟特(Rider-Waite)塔罗牌的意象,以及捷克动画大师伊日·特尔恩卡(Jiří Trnka)的木偶剧定格动画电影《手》(The Hand)。围绕身体、触感与身份流动,志韦以织物与雕塑介入塔罗与木偶剧的隐喻空间,探索人与物、主与客的边界。

*

上图:YveYANG(纽约)画廊呈现的王也作品《双生》(Twins)

下图:Balice Hertling画廊呈现志韦的作品

而今年,展会还首次与香港独立艺术机构Para Site艺术空间合作,主导公共项目“光映现场”(Film)的策展方向,亚洲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 M+则展出由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创作的全新M+幕墙委约作品《戏夜寻谜》(2025),以人工智能生成动画向香港电影黄金时代致敬,以充满未来感和剧场效果的方式呈现一幕幕经典场景。

*

何子彦作品《戏夜寻谜》,由M+及巴塞尔艺术展共同委约创作。

“是时候用自己的角度去诠释我们自己的亚洲当代艺术史”,正如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总监乐思洋所说,近两年,

巴塞尔艺术展与本地艺术界的持续合作更为紧密了,而与大湾区的连接也呈现出更加不一样的亚洲视野。2025年是乐思洋在此工作的第13年。这个出生于中国内地,成长于中英两地,拥有佳士得美术学院现当代艺术硕士学位和伦敦大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学士学位的女性工作者,深耕于两岸三地艺术界多年。2022年11月,她获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总监任命,为艺术行业认识构筑着交流的平台。

*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总监乐思洋

Wallpaper*中文版:从2012年加入巴塞尔艺术展到2022年11月获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总监任命,你的工作有哪些重要的变化?

乐思洋:从工作角度,当然是出差更多了,任务更重了。但我个人没有感受到特别大的区别,因为服务的对象还是艺术群体,尤其是亚洲的艺术群体。从画廊部的主管到大中华地区的总监,我面对的仍是以240多家画廊为基础,每年大概有10到20%调整的服务对象。而现在除了大中华地区的业务,更扩展到整个亚洲,会做更多支持巴塞尔旗下其他展会的工作,遍及瑞士、巴黎、迈阿密等处。我所相处的大部分团队也还是一样的,每天上班就感觉像去聚会。

*

2025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

Wallpaper*中文版: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进入第二个十年,见证了亚洲艺术市场的迅速壮大,也不断面对着新的挑战,比如Frieze艺术博览会在首尔的布局、ART SG新加坡艺博会、京都新增的Art Collaboration Kyoto(ACK)艺博会等。当然,大家的体量和面向各有不同,面对这些变化,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如何保持自身的优势?

乐思洋我觉得全球艺术的环境,在这几年间基本上都有翻天覆地的改变。虽然最大的艺术市场还是在美国,第二、第三位一直都是大中华地区与英国在竞争,而后就是亚洲。我们从2013年至2023年这十年的工作过程中可以看到,亚洲一直以来都是发展得最快的一个板块,所以在这边有更多博览会也是自然而然的。此外,还有艺术周这样的活动,我们也一直在支持。

很多人可能没有留意到,在我们的调研中,仅以韩国为例,大大小小的艺博会一直以来都有上百个。如果我们以一个全球的、国际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情,美洲、欧洲、亚洲陆续都有了更多艺博会,而知名的艺博会之间除了竞争以外,对整个市场而言也是一件好事。首先就是亚洲以外的人对东方、对亚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家首先有了对香港、日本等地的本土化的选择,画廊到各地去参加展会,专攻的也是那个地区的藏家。

香港的优势就在于它向来都是一个国际性比较强的城市,一些西方画廊的创始人来到中国香港,落足一段时间后,也会把自己定义成为本地人。你会看到很多艺术工作者常驻在香港,他们真的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觉得对这个城市所做的艺术领域的贡献,就是在为自己的城市做贡献。所以这种多元化的国际性由来已久,巴塞尔艺术展最初来到香港也是看中了这个特质。

Wallpaper*中文版:你任命这几年期间,所观察到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有了哪些变化?

乐思洋:2023展会重启时只有177家画廊参展。从那年以后离我们距离比较远的一些城市的画廊,例如来自纽约的画廊,他们重新回到展会感受到很多变化——对接人变了、藏家变了等。重启时因为缺乏物质性的链接,曾流失很多的流量,而这些流量还没有来得及重新去建设。

回看2013年到2019年,市场发展是非常快的。之后大家重新建立自己的流量和连接需要做更多的功课。特别是亚洲市场有很多新兴的藏家和艺术家,他们都很有想法,并不会盲目地去追求当代艺术,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对于如何去收藏,如何去与画廊合作、与机构合作,他们的选择性比以前多了,他们自身的选择性也更加强了,所以现在的环境中对当代艺术的要求比以前更加高。我觉得这也是一件好事,

因为亚洲就是应该有自己的声音去诠释当代艺术的历史,我们应该也有自己的条件去实现自己的一个要求。

Wallpaper*中文版:我们所理解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一直是专注于当代艺术,近几年似乎也开始呈现了一些现代主义的作品,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吗?

乐思洋:巴塞尔所有的展览从有史以来都规定只展出1900年以后的作品,在过去的这几年确实稍微有些例外。比如过去几年我们与典亚艺博(Fine Art Asia)合作,是因为发现有很多收藏古董的藏家,他们的下一代收藏当代艺术作品。

在这些共识之下,我们觉得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交叉收藏的人群,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相互鼓励。当我们重新又回到了240多家画廊参展时,必是受场地所限,与典亚艺博的合作转向了其他形式,比如邀请珠宝设计师James de Givenchy来香港做沙龙谈话,与一些跨界藏家的午餐会等展会之外的互动,接下来可能还会做一些把跨界收藏群体带到一起的互动,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以前香港的展览上近现代的作品比较少,迈阿密的Modern Art Section就比较大,其中有一些画廊也来参加香港的展会,比如Mazzoleni,Acquavella Galleries,Tornabuoni Art,Cardi Gallery等,这些都是长期在我们的展场上有展出的。在“亚洲视野”展区,越来越多的画廊带来了战后的近代艺术家的作品,而这个展区重新把这个群体的艺术家又招回来了。就像前边我所讲到的,亚洲是时候用自己的角度去诠释我们的亚洲当代艺术大师了。

因为有很多艺术工作者,包括我自己所接受的艺术教育以及对亚洲当代艺术史的认识都是西方经典教育体系下的,而当今却有很多的画廊和艺术家开始希望用自己的声音去诠释中国和亚洲自己的艺术史。

Wallpaper*中文版:是否因此2025年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格外突出本土和亚太气息?比如超过半数参展艺廊来自亚太地区,首次与香港独立艺术机构 Para Site 艺术空间合作,主导公共项目“光映现场”(Film)的策展方向,M+幕墙(M+ facade)展出何子彦的作品《戏夜寻秘》,通过动画重新演绎香港电影的经典场景,还与澳门合作新设立了“美高梅艺术探新奖”,支持新兴艺术家并培育新秀人才。

乐思洋:对,过去两年我们就在讨论如何让年轻一代亮相。比如“光映现场”在香港深耕多年,一直都有进步,也在不断扩张。而这个展览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去给亚洲艺术家找更多的平台、更多的亮点,从本土开始Para Site是一个机构,比较关注和培养年轻的策展人。然后我们也希望通过他们的帮助可以找到更多香港的制片人、影像艺术家。所以今年我们选择了与机构合作,帮助巴塞尔去拓宽更多的可能性,今后也将把“光映现场”和香港的影像艺术家带出展会。艺聚空间(Encounter)也是通过策展人把这个艺术作品带出展会,带到城市当中。因为影像作品本身就是流动性很高的一种媒介,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Para Site让“光映现场”被展会期间以外的更多的观众看到。

“美高梅艺术探

新奖”展现了另一种连接,其实近年来,我们试图连接的不仅是港澳,更是大湾区。

早在2020年之前我们就开始与深圳、广州有很多联系,比如在展会期间的周末,我们会带来港看展的一些 VIP 去当时的“珠三角”——今天的大湾区,去更了解香港的邻居。香港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也在于它是坐落在大湾区,我们希望让特别是亚洲以外的人知道香港其实是被中国各省市城镇所环绕着,有很多不同的资源。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在艺术、文化方面与香港也并不冲突,而是相互可以弥补的。

特别是空间,香港最缺乏的就是空间,而大湾区其他大型的城市是可以给予我们空间上更多的可能性,自2023年后,我们从一个带大家参观的角色,转换到想把大湾区的机构、品牌带到香港的展会,澳门作为香港的近邻,与MGM合作的这一奖项成为了第一步。

*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

Wallpaper*中文版:当艺术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人群相较以往也会变得分散,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如何应对呢?

乐思洋:我们当然会考虑这样的可能性,为了保护观众群,首先要保护的就是展览的质量。无论市场怎样,巴塞尔每一个展区的评审标准都保留得特别高,评审团来决定参展名单,主办方没有任何投票权力,就是为了保证质量。以外,我们也会每一年带来不同的大型的艺术项目,比如与M+、大馆的合作,把不同的机构带到展场上面,从内容方面每一年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冲击力。我们发现Frieze艺术博览会入驻到韩国后,来自韩国的VIP到香港的也开始增多,我们也会支持东京艺术周,在这过程中,我们发掘了更多可参展的东京本土的画廊,也带来了新的参观群体,所以只要我们的质量保持在高的层面上,那些对艺术

有热情的人们最终还是会来到我们的展会上来。现在整体的体量其实已经接近饱和,接下来考虑的是如何把一些公众项目带到城市中去,让内容更加丰富。

撰文:孟宪晖

摄影:贾睿

统筹/制片:甜甜

编辑:杨叶、Ziyu

设计:胡诺佳

图片由艺术家与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提供。

来源:卷宗Wallpap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