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日历一看,今天已经是9月3日,农历也到了七月十二了。眼下正值孟秋之际,天气也开始由盛夏酷暑转向秋高气爽了;同时,大自然中的万物,也开始由繁茂生长,渐渐走向成熟与沉淀了。
时光如流水,总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过,不知不觉间,那张扬热烈的盛夏悄然退场,丰实静美的凉秋正缓步走来。转眼间,我们竟然已经来到了夏末秋初之际了。
翻开日历一看,今天已经是9月3日,农历也到了七月十二了。眼下正值孟秋之际,天气也开始由盛夏酷暑转向秋高气爽了;同时,大自然中的万物,也开始由繁茂生长,渐渐走向成熟与沉淀了。
要说这个时节最动人的景色,还得是在田野上。此时田间的农作物已经来到了成熟后期,那原本一大片青青的禾叶,此时已经渐渐变成了金黄色了,这也就说明马上就要迎来收割了。看着那一大片金黄色,以及嗅着空气中农作物成熟的清香,让人心情愉悦,仿佛丰收景象近在眼前。
“不事农耕不知苦,丰年只道是寻常。”这短短的一句话,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农耕生活的万般不易。
对于粮食,我们只知道是是农民辛苦种植而来的,只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个自然规律;知道要春天播种、夏天除草施肥、秋天收割归仓,但是却并不知道其中的艰辛。简单的以为只要春天把种子撒下去了,到了秋天就会迎来收获。但是却难想农人为了保住一亩地的收成,要顶着烈日、踩着泥水忙活数月。
而且,一旦遇到了天气不好的情况,碰上极端天气,这些辛苦都将白费,一季的收成也可能付诸东流。因此“丰收”从来不是简单“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是“人勤天助”的结果。因此,想要迎来大丰收,“人勤”是一方面,另外“天气好”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眼下,已经来到了处暑节气尾声,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已经来到了灌浆、结籽等成熟后期了,距离收获仅差最后一步了。因此此时的天气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话说“七月十五定旱涝”,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可是同时具备儒、释、道三家的历史渊源,在我国历史悠久,因此民间对这一天也格外重视的。因此古人发现,七月十五这天的天气,能够预测后续的天气情况,好让我们提前做好接下来农活的安排。怎么预测呢?一起来看:
七月十五雨不休,毛毛细雨落一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出现了下雨天气,“雨不休”说明当天下雨比较持久,不是下一会儿就停了;那么也就预示着后续整个秋天,降雨会比较频繁,阴雨天气居多,晴天比较少,整个秋天的气候会比较湿润了。
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注意了,要及时注意田间排水,防止田间积水过多导致农作物伏倒不好收割。同时后续收割晾晒也要选择好时间,否则新收割的粮食容易出现霉变或者发芽,造成浪费了。
大干不过七月半,七月半晴还有八月干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农历七月十五是气候的一个转折点,一般在持续的干旱天气,不会超过七月半,等到了七月半的时候,降水的概率会增加。但是如果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还是大晴天,烈日当空,晴空万里,没有迎来下雨天气,那么也就预示着,这种干旱天气还将继续持续下去,甚至可能会一直持续到农历八月份,仍旧会保持这种晴多雨水的天气。
遇到这种情况,那么就需要进行人工浇灌了,以确保农作物在最后灌浆、结籽的时候有足够的水分。不过这种天气也有好处,十分有利于收割,并且收割完成之后,能及时晾晒入仓,减少收成损耗。
这些农谚都是古人在长期劳作中细心观察得出来的结论。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通过这些农谚,为丰收增添一份助力,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当年农作物产量更高。
来源:心灵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