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风云之北宋改革总设计师王安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17 16:05 1

摘要:编者按:王安石在熙宁年间主持变法,对北宋的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且全面的改革。在经济上,推行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旨在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和商业垄断,如青苗法建立了国家农业小额贷款体系,帮助农民解决春荒难题;市易法以政府基金平抑物价

编者按:王安石在熙宁年间主持变法,对北宋的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且全面的改革。在经济上,推行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旨在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和商业垄断,如青苗法建立了国家农业小额贷款体系,帮助农民解决春荒难题;市易法以政府基金平抑物价。在军事上,实行保甲法、将兵法等,保甲法构建基层民兵网络,将兵法则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在教育和科举方面,改革科举制度,注重实用人才的培养,还主持修订《三经新义》,成为宋朝公务员考试教材。

王安石的变法是一场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系统性改革,其改革理念和措施涉及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对北宋乃至后世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生于北宋内忧外患渐显的时期。

当时,宋朝在政治上面临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众多官员尸位素餐,相互推诿责任;军事上,虽军队数量庞大,但兵将分离、指挥不畅,在与辽、西夏的对峙中常处劣势,每年需输送大量岁币以保和平;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严重,豪门大户大量兼并土地,众多农民沦为佃农,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王安石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喜好读书且过目不忘,下笔成章,其文章精妙绝伦,令人叹服。凭借自身才学,他顺利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任签书淮南判官。任职期满,他未循旧例献文求试馆职,而是选择前往鄞县任职。在鄞县,王安石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他兴修水利,使当地水陆交通大为改善;推行借贷政策,将官谷贷给百姓,秋收后百姓偿还时只需略加利息,既解决了百姓的燃眉之急,又使官仓陈谷得以换新,百姓受益良多。

王安石为人淡泊名利,文彦博曾推荐他,朝廷多次召他考试馆阁职务,他均婉拒;欧阳修举荐他为谏官,他也以祖母年高为由推辞。直至被任命为群牧判官,后又任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最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

彼时的北宋,积弊丛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王安石忧心忡忡,他凭借对时政的深刻洞察,上万言书,提出全面改革的主张。他指出,当下国家财力困乏、风俗衰败,根源在于不知法度,未遵循先王之政。他主张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依据天下的人力物力创造财富,以合理的方式管理财政。同时,他尖锐地指出在位人才不足,呼吁选拔贤能之士,以应对国家的种种危机。这封万言书,如石破天惊,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随后,王安石任职直集贤院,面对朝廷多次授予的馆阁职务和优厚官职,他屡屡推辞,令士大夫们对他的淡泊名利深感敬佩,也对他充满好奇。最终,他接受同修起居注的任命,后任知制诰,负责纠察在京刑狱事务,从此全心投入政务。

在任期间,王安石展现出坚持原则的一面。如少年斗鹑杀人案,开封府判处少年死刑,王安石依据法律据理力争,认为少年的行为属于追捕盗贼,不应被处死。尽管最终他的意见未被采纳,但他依然坚持自己无罪,拒不去谢恩,彰显了他不畏权势、坚守法律正义的品质。

王安石性格刚直,敢于直言。当诏令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皇帝诏敕文字时,他坚决反对,认为这将使舍人无法履行职责,是大臣妄图歪曲皇帝旨意、谋取私利的表现,或者是立法的严重失误。他的这些言论,充分展现了他对朝政弊端的敏锐洞察力和勇于抗争的精神,也因此与执政大臣产生了激烈冲突。后来,因母亲去世,王安石离职守孝,在英宗朝一直未被起复。

王安石在朝中起初并不知名,他与韩绛、韩维以及吕公著交往密切,通过他们的称扬,逐渐声名远扬。神宗即位前,韩维常向其提及王安石的见解,使神宗对王安石心生向往。神宗即位后,任命王安石为江宁府知府,不久又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应召入朝。神宗向他询问治国首要之事,他强调“择术为先”,建议神宗效法尧、舜,推行先王之道。他认为尧、舜之道简明扼要,后世学者因无法透彻理解,才觉得高不可及。神宗表示愿与他共同努力,成就大业。在随后的交流中,王安石提出若皇帝能像尧、舜、高宗那样贤明,自然会有贤能之士辅佐。他坚信只要皇帝明辨是非,敢于任用贤才,就能成就一番伟业。

登州妇人砍杀丈夫案中,朝廷大臣大多认为妇人应判死刑,王安石却依据法律,主张判其符合从谋杀伤律,减二等论处。他的观点得到神宗的认同,这一判决还被定为法令,这不仅体现了王安石对法律的精通,也展示了他在法律实践中的创新思维。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正式开启变法历程。他与神宗深入探讨新政,指出经学可用于治理政务世事,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度。为此,朝廷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王安石与陈升之共同掌管,吕惠卿参与其中。此后,一系列新法相继出台,包括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等。这些新法旨在解决北宋面临的诸多问题,如青苗法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贷给百姓,春散秋敛,帮助百姓度过青黄不接的时期;均输法改变发运职责,根据市场价格和物资需求进行调配,节省财政开支;保甲法登记乡村百姓,实行联保,加强地方治安;免役法按家庭财产征收助役钱,使百姓从繁重的劳役中解脱出来;市易法允许百姓赊贷县官财货,促进商业流通;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增强军事力量;方田法重新丈量土地,确定赋税,以保证税收公平。

然而,变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引发了激烈的反对。御史中丞吕诲列举王安石十大过失,韩琦也上疏谏阻,司马光起草的答诏中出现“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对变法提出质疑。王安石据理力争,他认为变法是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那些反对者是因循守旧、不理解变法的意义。在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王安石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辩才,努力捍卫变法成果。他向神宗阐述变法的必要性,强调皇帝与流俗在权力上的较量,鼓励神宗坚定支持变法。

王安石与司马光曾是好友,但因变法理念的分歧,两人渐行渐远。司马光多次写信劝说王安石,王安石却不为所动。神宗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辞谢,王安石出京任职后,这一任命也随之搁置。同时,许多支持变法的官员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或反对变法而相继离开朝廷,如吕公著、刘述、刘琦、钱顗、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范纯仁、李常、孙觉、胡宗愈等。而王安石则大力提拔李定等支持变法的官员,宋敏求、李大临、苏颂因反对任命李定为御史而封还词头,林旦、薛昌朝、范育因议论李定不孝也被罢逐,翰林学士范镇因多次上疏反对青苗法而被削职退休。

熙宁三年十二月,王安石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变法进入关键阶段。然而,变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京东、河北出现烈风异常现象,百姓恐慌,神宗下令省事安静以应天变,王安石却扣下诏书未下达。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甚至出现截断手指、砍断手腕的极端行为,王安石却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不足为惧。东明县百姓拦住宰相马头控诉助役钱,王安石将责任归咎于知县贾蕃,坚称治理百姓不应姑息迁就。这些事件反映出变法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阻力以及王安石的强硬态度。

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对一些反对变法的官员采取了强硬的排斥态度。欧阳修请求退休,王安石认为他依附韩琦,对朝廷有害,同意他的退休请求;富弼抵制青苗法,被解除使相职务,王安石甚至将他比作共工、鲧;文彦博指出市易法与百姓争利,王安石予以驳回,并将他派往魏州任职。这些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变法的推行,但也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

王安石在学术上也有重要贡献,他训释《诗》《书》《周礼》,形成“新义”,并颁布到学官,成为当时学者学习的重要内容。晚年他撰写《字说》,虽多有穿凿附会之处,但也反映了他独特的学术思想。他的学术观点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也因过于强调自己的学说,导致先儒传注被废弃,《春秋》被贬斥,引起了一些学者的不满。

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神宗忧虑万分,有罢除新法之意。王安石却认为水旱灾害乃常事,不必过于担忧,应专注于整顿人事。但此时,反对变法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后宫、两宫太后也加入反对阵营,郑侠上疏指责旱灾由王安石引起,要求罢免他,王安石因此被罢相,任观文殿大学士、江宁府知府,从礼部侍郎超升九级为吏部尚书。

吕惠卿服丧期满后,王安石大力引荐他为参知政事,并召回韩绛代替自己。吕惠卿却心怀野心,想自己掌权,他借郑侠案陷害王安国,又兴起李士宁案排挤王安石。韩绛察觉后,秘密请求神宗召回王安石。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在此期间,王安石与吕惠卿的矛盾逐渐公开化。《三经义》完成后,王安石加官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其子王雱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王雱推辞,吕惠卿趁机劝神宗答应,两人嫌隙愈发明显。后来,吕惠卿被蔡承禧攻击,王雱暗示邓绾弹劾吕惠卿,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吕惠卿控告王安石,揭发其私人信件,王安石谢罪否认,王雱因愤怒怨恨,背上生毒疮而死。王安石揭露邓绾罪过,邓绾和练亨甫获罪被贬。

王安石再次为相后,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儿子王雱的去世更是让他悲痛欲绝,最终极力请求解除宰相职务。他被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后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他多次请求归还将相印绶,元丰二年,又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换任特进,改封荆国公。哲宗即位后,加封为司空。

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傅。绍圣年间,谥号为“文”,配享神宗庙庭;崇宁三年,配享孔子庙,位列颜回、孟子之后,追封为舒王;钦宗时,因杨时进言,停止配享;高宗时,听从赵鼎、吕聪问建议,停止在宗庙配享,削去王爵封号。

王安石之子王雱,字元泽,聪明凶悍,无所顾忌。他年少成名,著书立说,对天下大事有自己的见解。他积极参与王安石的变法活动,认为不诛杀反对变法之人,法令难以施行,其激进的观点对变法产生了一定影响。他曾因与王安石讨论变法事宜,发表过激言论,如主张斩杀韩琦、富弼以推行新法,虽被王安石制止,但也反映出他的强硬态度。王雱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左谏议大夫。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字和甫,同样才华出众,早登科第。他在任职期间,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在河东任职时,他反对征发百姓深入敌境运送军饷,认为这将使百姓陷入绝境,成功劝说吕公弼停止行动,避免了百姓的灾难。他还曾向朝廷推荐王安石,使王安石得到神宗的关注。

苏轼下御史狱时,形势危急,无人敢救。王安礼挺身而出,向神宗进言,认为不应因言语治人罪,以免后世指责陛下不能容纳人才。神宗听从他的建议,苏轼得以从轻发落。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王安礼的正直和勇敢,他敢于为正义发声,不顾个人得失。

王安礼任知制诰时,彗星出现,他上疏直言朝政弊端,指出大臣不公正、谋取私利导致阴阳失调、星象变化,建议神宗考察亲近大臣的行为,杜绝奸邪之路。他的上疏切中时弊,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政治清明的追求。

以翰林学士身份任开封府知府时,王安礼展现出出色的理政能力。他迅速处理积压案件,使三狱院及京城附近十九个县的囚禁罪犯全部清空,判决书张贴在府前,令辽国使者赞叹,也得到神宗的高度赞扬,特地提升他一级官阶。

面对朝廷因迷信风水而计划大规模迁移百姓坟墓的决定,王安礼进谏劝阻。他以文王重视掩埋尸骨为例,指出迁移百姓坟墓以求子嗣吉利的做法不可取,最终使神宗放弃了这一计划,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和对百姓权益的维护。

在处理匿名书告发案件时,王安礼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他通过仔细分析,迅速找出作案者,仅将首犯枭首示众,未牵连其他人,使京城百姓对他的断案能力钦佩不已,称他如神明一般。

在宗室令騑买妾又退妾的纠纷中,王安礼公正处理。他看到妾的脸被烧伤,认为令騑的行为如同炮烙之刑,不应追究妾的钱,反而应加重处罚令騑,得到朝廷认可,体现了他的公正和对弱者的同情。

在后宫油箔损坏赔偿纠纷中,王安礼坚持原则,认为可能是放置不当导致损坏,不应按原约定追究百姓责任,维护了百姓的利益,也因此让宗室和宦官对他敬畏有加。

元丰四年,王安礼任尚书右丞、左丞。在宋军讨伐夏国的决策中,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神宗询问是否再次出征时,他冷静分析,指出李宪才能不及裴度,将领也不如唐朝平定淮蔡时的将领,且准备时间不足,不宜再次出征,成功劝阻神宗。后来,神宗想任命李宪为节度使,他也坚决反对,展现了他对军事和政治形势的准确判断。

王安石的另一个弟弟王安国,字平甫,自幼聪慧,文章天成。他对书无所不通,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熙宁初年,经韩绛推荐,被赐进士及第,任西京国子教授。他曾与神宗答对,对答如流,展现出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汉文帝是三代以后少有的贤君,虽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制度改革,但在稳定局势、推行德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还指出王安石执政时存在知人不明、聚敛太急的问题,体现了他的客观和公正。

王安国多次劝谏王安石变法,反对曾布误导王安石,厌恶吕惠卿的奸诈。他与王安石在学术和政治观点上存在分歧,曾在书信中回应王安石让他远离声色的劝告,希望王安石远离奸佞之人,这一对话反映了兄弟之间在政治立场上的差异。后来,他因吕惠卿的陷害而被剥夺官职,放归乡里,虽然后来恢复官职,但不久便去世,年仅四十七岁。

王安石的女儿嫁给了蔡京的弟弟蔡卞,从这层姻亲关系来讲,蔡京算是王安石的晚辈亲属 。

早期的蔡京,堪称王安石变法的忠实拥趸与有力推行者。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推出青苗法,旨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农民,以助农事并抑制民间高利贷。时任开封府尹的蔡京雷厉风行,在辖区大力推行,使得不少农户从中受益,顺利度过资金难关,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成效显著,也因此赢得了王安石的认可与赏识。这一时期,变法为蔡京提供了政治上升的通道,他借此平步青云,政治生涯与变法紧紧捆绑在一起。

宋神宗去世后,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保守派司马光,变法逐渐被废止,王安石的改革事业陷入停滞。

后来宋哲宗亲政,有意恢复新法,蔡京趁机重新扛起变法大旗。但他并非真心继承王安石变法的理念与精神来推动改革,主要是为了迎合皇帝与揽权。蔡京在任上推行诸如方田均税法等一些与变法相关的举措,执行时却肆意篡改标准,与地方豪强大族相互勾结,谎报田亩数据,致使普通百姓赋税压力剧增,民怨沸腾。他还设立应奉局和造作局,打着变法的幌子搜刮民间奇珍异宝、花石竹木,劳民伤财,只为满足自己和统治阶层的私欲,完全背离了变法的初衷。

王安石一生致力于变法图强,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的变法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虽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等,但也因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加上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最终未能实现其理想的变革。然而,他的改革精神、对国家命运的担当以及在学术上的探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却又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与王安石紧密相连的名胜古迹散落各地,承载着人们对他的缅怀与追思。

在抚州市东乡区上池村,这座始建于北宋的王安石故里,留存着100余栋古代建筑,王氏宗祠、总门里清代建筑群、明珠峰、岭背古驿道等十多处遗迹,默默诉说着往昔岁月。

江西抚州临川青云街道赣东大道1085号的王安石纪念馆,于1986年建成,采用仿宋园林式建筑风格,馆内丰富的文献资料,详尽地展示了王安石波澜壮阔的生平事迹与卓越非凡的成就。

南京市玄武区清溪路附近半山亭处的王安石故居,也就是今南京海军军事学院内的半山园,王安石曾在此居住,后又将住宅改建为半山寺。解放后重建的半山园分为东西两院,灰瓦粉墙,尽显素朴典雅。湖南东安县芦洪市镇东一公里处的九龙岩石刻,留存着北宋至清的各种名人石刻43方,其中宋刻达30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参与者曾布等诸多名人在此题刻留名。

而在安徽天柱山的天柱山石牛古洞,公元1051年,时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夜游至此,留下了六言名篇《题皖山石牛古洞》,为这处胜景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来源:云梦湖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