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准格尔旗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民营经济始终勇立潮头,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准格尔旗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继出台,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使其成为全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柱。准格尔旗发布特开设《民营经济乘
在准格尔旗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民营经济始终勇立潮头,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准格尔旗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继出台,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使其成为全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柱。准格尔旗发布特开设《民营经济乘风起》栏目,全方位展示准格尔旗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讲述民营企业家的奋斗历程,助力民营经济不断突破,向着更广阔的未来稳步迈进。今天推出《准格尔旗一颗山杏的“蝶变”之路》。
在准格尔旗,逢年过节、大小宴会,家家户户常备饮品少不了杏仁露……
清晨,内蒙古高原的第一缕阳光刚爬上沙梁,准格尔旗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已经飘出杏仁的醇香。67岁的刘战先看着瓶装饮料在自动化设备中流转,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欣慰。这位退休后二次创业的老人不会想到,二十年前接手的那家濒临倒闭的手工作坊,如今已成为年产值数亿元的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准格尔旗地貌以丘陵沟壑为主,有“七山二沙一分田”之称。曾几何时,山杏便在这些山梁上野蛮生长,每至杏子成熟,黄澄澄的果实滚落一地,却无人捡拾,只能在岁月里自生自灭,化作泥土的养分。在当地人眼中,这些山杏不过是山间无用的点缀,既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未曾得到过多关注。
2003年,发展林果特色产业的国营果品厂——准旗天源果品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在破产边缘摇摇欲坠,厂房蒙尘,职工四散。扶贫办退休干部刘战先本是学农出身,曾在80年代参与准格尔旗国营果品加工厂的筹建,也曾为了打开市场,背上果脯产品到北京地推,并成功打开了北京市场,他对于林果产业有着很深的感情。缘于此,他毅然抵押房产,带领23名下岗工人重启生产线。修缮厂房、购买原料,大伙拧成一股绳,在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催生出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的第一条生产线。
2003年元旦,刘占先站在漏风的厂房里,这个总资产刚过百万的初创企业,正面临着创业史上的生死劫。设备是二手的,产品线单一,只能生产基础款杏仁露,而60万元的资金缺口随时宣告着创业失败。创业维艰,难在五重困境,资金链断裂、技术薄弱、人才梯队空白、市场认知度为零、管理体系缺失。刘占先在寒风中四处奔走,拆借亲友、说服供应商延期付款,拼尽人品和人脉拼凑出续命资金。当春节期间,5万箱杏仁露在当地铺货卖空时,这位创业者蹲在仓库角落,看着回款单上的数字,眼眶终于湿润。
创业初期的三年,刘占先以厂房为家,与生产线共眠。他常对团队说:“要做好产品,做放心的产品。”三年间,他亲自把关每道生产工序,建立起覆盖原料筛选、工艺优化、质量检测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当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合格的质检报告时,这位硬汉在心里默默写下:“我们卖的不是饮料,是良心。”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刘占先深知,要想打破发展的桎梏,还得向科技要答案。2006年,在和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合作的基础上,又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开启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不断破解杏仁露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如温控鲜榨防蛋白聚合等关键技术,在保留杏仁原汁原味口感和营养品质的同时,解决了产品稳定性和保质期的问题,同时也研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新技术和新工艺,不仅让公司产品的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口感更加醇厚丝滑,也更好地保留了营养成分。产品多元化的发展,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短短几年时间里,公司的产品从单一的普通杏仁露,扩展到木糖醇杏仁露、有机杏仁露、酸杏汤、冰糖海红、杏仁牛奶等20余款产品,涵盖了植物蛋白饮料、果汁饮料、烘炒类产品及果脯类蜜饯产品等。公司研发的“利用干果萃取工艺制备果汁”专利,让每颗杏的果肉、果核、果皮都得到高效利用,形成循环产业链。
公司要发展,原料是基础,经过深入调研,刘占先决定利用准格尔旗得天独厚的山杏资源,发展山杏产业,建设“211”工程原料基地。即在十二连城乡免费提供杏树苗打造2000亩育苗基地,沙圪堵镇福路村建设1万亩杏林示范园,带动全旗100万亩杏林基地建设。截至目前,育苗基地已经免费提供了1100万株杏树苗,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
从2004年开始,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开始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经纪人” 的原料基地发展模式,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为农户免费提供树苗、修剪嫁接工具,进行种植、除草、修剪、病虫害防治等育苗技术的指导。农户们按照公司的标准和要求,精心种植和管理山杏树,待山杏成熟后,公司以市场价格进行收购。这样一来,山杏示范基地就成了公司的 “第一车间”,合同农户则成为了公司的 “产业工人”。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与公司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联结的共同体,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通过这种模式,高原杏仁露带动10000多户农户,实现每年户均增收3000多元;全旗百万亩山杏基地建成后,更是带动1700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超千元, “大地杏花烂漫、企业蓬勃发展、农民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正在照进实现。 在十二连城乡西不拉村的育苗基地,村民张老汉抚摸着碗口粗的杏树说:“当年刘总免费送我们树苗,手把手教嫁接。现在我家15亩杏林年收入8万多元!”
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厂区
技术难题被攻克,生产原料有保证,产品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欢,市场销量越来越好,原有的生产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销量。2009年,公司选了新址,准格尔经济开发区为其提供了“三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管网和平整土地等服务,2011年11月份,高原杏仁露公司搬到了新厂区开启了新征程。9年的时间里,内蒙古高原杏仁露见证着传统饮品向现代健康食品的华丽转身,也见证着一颗山杏的“逆袭之路”。
杏林基地一角
在沙圪堵镇福路村的万亩杏林博览园里,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国介绍:“我们培育的‘准杏1号’抗寒耐旱,亩产量提高30%。”53岁的脱贫户王秀英在示范园务工,每月工资3200元,还学会了电商直播:“现在我在抖音卖杏脯,粉丝都破万了!”在沙圪堵镇的扶贫车间,48岁的聋哑人赵强熟练地包装杏仁露。“他每月能拿4500元工资,可以满足家人的日常生活开销”李建国笑着说。在准格尔旗第一中学,获得“高原露”奖学金的学生陈雨桐说:“我喜欢喝杏仁露,但不知道它背后有这么多动人的故事。我要报考农业大学,毕业后像刘爷爷一样建设家乡!”
一颗山杏的落地,激起了一层层产业发展的涟漪。如今的高仁露系列产品不仅销往全国,还走进上海世博园、北京鸟巢,成为“一带一路”展销会上的“明星”。2024年4月,高原杏仁露的产品更是参加了国际食品饮料展,并获得了日本方的认可,随后高原杏仁露公司便开始着手办理出口日本手续,预计今年5月份杏仁露产品将在日本上市。
站在海拔1100米的杏博园观景台,刘战先指着远处的防风林带说:“这些杏林不仅是‘绿色银行’,更是京津冀的生态屏障。”数据显示,准格尔旗森林覆盖率从2003年的18%提升至35%,水土流失减少40%。
每年春季,福路村的万亩杏林化作粉色海洋,吸引着八方游客。两年一届的杏花节,成为准格尔旗的生态名片。“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百姓的信任。”刘战先的话朴实无华。从手工作坊到行业标杆,从沙梁走向国际,高原杏仁露的故事,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中国民营企业的奋斗缩影。
暮色中,厂区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刘战先的办公桌上摆着新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的杏饮料研发中心,开发杏仁蛋白粉、杏皮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
来源:准格尔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