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跟不少制造业老板、生产厂长聊天,发现大家一提到 “库存问题”,就说是仓库没处理好,采购又买多了或者是买少了,销售没有提前说需求;总之总是盯着某一个环节的表面问题,很少有人往库存分析上想。
最近跟不少制造业老板、生产厂长聊天,发现大家一提到 “库存问题”,就说是仓库没处理好,采购又买多了或者是买少了,销售没有提前说需求;总之总是盯着某一个环节的表面问题,很少有人往库存分析上想。
但说句实在的,库存里的那些麻烦事,真不是某个部门没做好那么简单。
其实说白了,原因是没把库存分析处理好,没搞懂库存分析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今天我就把这件事从三个角度去跟大家讲清楚要怎么去做库存分析。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在这里我就用库存分析这份例图来解释,我建议大家还是跟着上手操作会对库存分析方面更加熟悉,给大家推荐我用到的这份库存分析模板,可以修改参数就能体验:(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先来结合这两张库存分析看版图来看:
不同库区的物料情况:小货架库区的周转率已经达到49.98%,流转次数有 1601 次;但大货架库区、收货暂存区的周转率非常低,流转次数也不高。出入库和生产的匹配情况:小货架、平堆库区是出库次数比入库次数多,说明这些地方的物料正在被生产或者销售用掉;而分拣库区反过来,入库次数更多。从明细上看出,入库是整托(pt)进的,出库是用一部分(rep)领的。所以就是采购为了省钱,大批量、少次数地进货;生产为了灵活,小批量、多次数地领料。听着是不是很熟?哪种流转类型最影响生产:rep这种类型的流转次数占比最高,达到41.49%,而 rep 就是“从库里拿货去生产”的出库类型。这说明生产领用是消耗库存的主要场景,我们得保证这类物料有得用,但又不能堆积太多。大家总觉得 “库存不就是进进出出吗,有啥好分析的”。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用好库存分析真能帮企业省下不少钱,咱一条一条说:
小货架作为流转快的库区,就应该放生产或销售经常要用的物料,这样在工人拣货、出库时都快,不耽误进程;
像大货架、收货暂存区这类流转慢的库区,得赶紧查原因:是这物料本身需求少?还是放太久变成“呆滞库存”了?早发现早处理,不要让物料占着仓库还压着流动资金。
你想啊,仓库租金、资金利息这些都是成本,如果货不动,这些成本不就白扔了吗?
从“整托入库、小批量出库”可以看出来,采购能大批量、低频次进货:批量大了,在跟供应商砍价也有底气,还能省采购成本;
仓储这边如果提前把整托的物料处理好,生产就能小批量、高频次领料:这样生产就不会因为等料停工,也不会因为积太多货物占地方。
其实说白了,就是把花钱买料和生产赚钱的节奏处理好,这样两头都不耽误。
如果不分析,分拣库区那些“只进不出”的物料,很容易导致呆滞库存,最后只能打折卖甚至报废,这不就亏本了吗?
小货架这类消耗快的物料,通过分析能提前知道该备多少库存:既不让客户下单了没货发(比如丢订单),又不让资金死压在货上。
你算笔账,库存周转快了,释放出来的资金能投入到研发、能扩大产能,这不就挣到钱了吗?
采购通过看库存数据,就知道什么时候该补货、补多少;生产看数据,就知道领料节奏咋安排;销售看数据,就敢接订单,心里有底。
其实说白了,库存分析就是把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拆了,大家一起合作,整体效率就能提高不少。
在知道了库存分析能够帮企业省钱,接下来讲讲具体怎么帮企业省钱。
不少企业做库存分析时,只考虑在库存明细表查看物料数量,但这种情况就没法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库存分析要看以下六个关键步骤:
不同企业的库存问题不一样,分析时要“对症下药”:
货存不够,就要看需求预测准不准,安全库存设多少才够;呆滞库存多,就看那些物料没卖出去,为什么卖不动;采购和生产老脱节,就跟踪采购货物进程;整体周转慢,就看库存周转率和库存周转天数公式就是:
库存周转率 = 销售成本 ÷ 平均库存余额;
库存周转天数 = 365÷ 库存周转率,(天数越短说明资金回笼越快)。
还可以根据这个表格,对关键指标定义与参考有个标准:
制造业的库存数据都分散在 ERP、MES、WMS和CRM里。要是这些数据不通,分析出来的结果就只靠猜,你懂我意思吗?
比如一家做五金配件的小厂,之前用 Excel 记库存,采购说“进了 800 个螺母”,仓库说“只收到600 个”,生产说“领了500 个”,三个数都对不上,这就导致后续工作流程进行得不顺利。
这其实很好解决:
一是每天把 ERP、MES 里的数据输入到一个共享表格;
二是每天开个短会,各个部门报出当天的数据。
就这样,库存数据准确率达到95%,这就是连接各部门数据的好办法。
实操建议:
让系统自动采集数据最好,“采购 - 入库 - 领用 - 出库 - 销售” 这条线,数据每天更新,不用人工填;还可以定个每日对账机制,每天下午 5 点,采购、仓库、生产、销售碰个头,把当天数据对清楚,别拖到月底。快流件(月周转≥3 次)保持合理安全库存,优先保障供应慢流件(月周转≤1 次)严格控制采购量,优先促销或替代按库龄
0-30 天(新鲜库存)正常流转,无需额外干预31-90 天(预警库存)分析滞销原因(需求变化 / 采购过量)91 天以上(呆滞库存)启动清仓(折价销售、改制复用、报废)按用途
安全库存(应对需求波动)根据历史波动率动态调整在途库存(采购未到货)监控物流时效,避免重复下单在制库存(车间半成品)优化生产节拍,减少积压
有家做家电的工厂,用这方法分库存,发现占总库存 25% 的 “31 - 90 天库存” 里,40% 是因为销售部临时改型号:比如客户本来要 A 款空调,改成 B 款了,但销售没告诉采购,采购还在买 A 款零件,结果堆了一堆没用的。
后来他们定了规矩:销售改型号,当天就得告诉采购和仓库,采购马上停订。就这一个小改动,这类没用的库存减了 60%。
看到 “某零件库存多了”,别光想着 “赶紧卖掉”,得搞清楚 “为啥会多”,不然下次还犯。我教你三个工厂常用的方法:
鱼骨图分析法,从五方面找原因:人:是不是有人录错数据了?比如仓库收货时,数量填多了;系统:是不是系统有漏洞?比如 ERP 里的库存数没及时更新;供应商:是不是供应商要求必须买够多少?比如某化工原料,供应商说最少买 10 吨,但如果每月只用 2 吨,只能堆着;流程:是不是流程有问题?比如采购没跟生产确认需求,就瞎下单;市场:是不是市场需求变了?比如客户突然取消订单,零件就没用了。关联分析法,看指标之间的关系。比如你想提高订单满足率,就想多备货,但备多了库存周转率又会降,这时候得找平衡点。
我帮一家做食品包装的工厂算过,当安全库存设为“过去 3 个月平均需求的 1.2 倍”时,既能保证 98% 的订单能满足,库存周转率也能保持在行业中上水平。
趋势分析图法,看指标的变化。比如图表里的“帕累托分析”,能看出少数物料占了大部分流转量(前几名物料贡献了超 50% 的流转),这些就是重点关注的;
再比如某款轴承,1 月库龄 60 天,2 月 75 天,3 月 90 天,这时候就得查:是不是客户需求少了?比如主机厂这个月只要 600 个,之前每月要 1000 个,但采购没收到通知,还按 1000 个买,这不就堆起来了吗?
其实说白了,最终得落到“做什么” 上。我给你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该做啥,都说明白:
需求端:别让销售 “拍脑袋” 报需求。每月月底,销售和生产一起开会,用“移动平均法” 算未来 3 个月需:比如过去 3 个月分别卖 100、120、110 台设备,下月需求就按(100 + 120 + 110)÷3≈110 台算,别随口说 “可能要 150 台”,你懂我意思吗?采购端:按 “ABC 分类” 买料。A 类料是贵的、占金额 70% 但数量只有 10% 的(比如核心零件),严格按需求买,别多囤;C 类料是便宜的、占金额 10% 但数量 70% 的(比如螺丝、螺母),可以适当多备点,省得老下单。生产端:别“按计划生产”,要“按订单生产”,不然库存多了就浪费,少了就慌忙。呆滞处理:建一个“预警清单”,超过 90 天的呆滞库存,马上列出来处理。库存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需求会变,供应商交期会变,生产良率也会变,所以分析不能只做一次,得一直跟进。我建议按“PDCA 循环”来:
每周:看一眼库存周转率、呆滞率有没有大变化,如果有就赶紧去查原因;每月:复盘需求预测准不准、采购有没有买多买少,下次预测就调整;每季度:根据淡旺季调安全库存,比如旺季前多备点,淡季就少备点,别旺季缺货、淡季堆货;每年:升级一下工具,比如之前用 Excel,现在可以试试简单的分析软件,甚至引入 AI 预测需求,别总用老方法。但其实了解了库存分析怎么做还不够,还得去解决库存分析存在的坑。
三、库存分析的 3 个坑很多工厂不是不想做库存分析,是做的时候踩了坑,最后不了了之。我总结了三个最常见的坑,每个坑都给你说怎么绕过去,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别再走弯路:
这是最致命的坑。
有个做木门的厂家,去年花 15 万买了个库存分析软件,结果用了两月就扔那儿了。为啥?
因为数据全是错的:仓库收门的时候,入库时间填的是下单时间,不是实际到货时间,差了快半个月;生产领门的时候,物料编码有时候写“实木门 A”,有时候写“A 款实木门”,系统根本识别不了;客户退回来的门,也没人及时录进系统。
最后软件算出来的库存周转率才 3 次,实际人家明明能到 5 次,这钱不就白花了?
解决方法:
统一物料编码:比如 “实木门 A” 就固定叫 “实木门 A”,别随便改名字;规范录入流程:比如入库时必须填 “物料编码、数量、实际到货时间、库位”,少一个都不行;清理历史数据:比如之前挂了半年的 “虚库存”(系统里有,实际没有),赶紧核销掉。等数据准确率到 95% 以上,再用软件分析,不然就是浪费钱。库存涉及采购、生产、销售、仓库四个部门,但很多工厂都是 “各干各的”:
采购说 “我多备点货,免得缺货,有错吗?”;销售抱怨 “缺货都是你们库存不足”;生产坚持 “我按计划排产,不管库存够不够”。你想想,要是各部门不配合,分析出来的结论谁会执行?等于白做,你懂我意思吗?
解决方法:
成立“库存管理联合小组”:由财务牵头,采购、生产、销售的负责人都加入,每月开一次会,一起看库存数据、一起想解决方案;把库存指标纳入部门 KPI:比如采购部考核“呆滞库存占比”(超过 5% 就扣绩效),销售部考核“需求预测准确率”(低于 80% 就扣分),生产部考核 “在制品周转天数”(超过 30 天就整改),这个效果可就提上来了。3:只分析不行动有些工厂做库存分析,就是写份厚厚的报告,给领导看一眼就存档了。比如报告里写 “某款轴承库存过高,得处理”,但没说 “谁来处理、什么时候处理完、怎么处理、处理到啥程度”,最后问题还是在那儿。
解决方法:
把分析结论变成 “可执行的行动计划表”,表里必须写清楚四样东西:
责任人:比如“采购部王经理负责退货,生产部李主任负责改制”;完成时间:比如“9 月 30 日前退完货,10 月 15 日前改完制”;具体措施:比如“跟供应商协商退 200 个轴承,把 100 个改造成备用配件”;验收标准:比如“11 月 30 日前,这款轴承库存从 500 个降到 0”。库存分析不是搞“面子工程”,是真能帮工厂省钱的。要是你现在也被这些痛点卡住了,就从解决这 3 个问题开始,一步一步来,肯定能把库存分析做扎实。
最后再放个福利,分享一个《供应链库存分析解决方案》,里面拆解了库存相关指标体系,还给到具体可实行的建议,我把链接放在这里,建议大家上手操作试试:https://s.fanruan.com/ebx2u(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做制造业的朋友,库存分析真不能再忽视了,要把每一分钱都得花在刀刃上。清楚哪些物料是“赚钱的帮手”,哪些是“占钱的包袱”,还能让采购、生产、销售部门拧成一股绳。说白了,库存分析真不是啥高深的技术,就是帮你把钱用到最该用的地方,让企业能活得更稳、更久。
来源:数据分析不是个事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