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造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17:25 1

摘要:“谣言止于智者”,可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见证谣言的野火燎原——在朋友圈疯传、在短视频平台爆火、在茶余饭后被悄悄复述。人类究竟为什么会造谣?

“谣言止于智者”,可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见证谣言的野火燎原——在朋友圈疯传、在短视频平台爆火、在茶余饭后被悄悄复述。人类究竟为什么会造谣?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关于人性、权力与欲望的社会命题。

01|谣言是一种“低成本的控制欲”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指出:

“权力无处不在,并非因为它压迫了一切,而是因为它从来不是外来的力量。”

造谣者,往往并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力。他们不是官员、不是企业家,也不是被关注的公众人物。但通过一个“听说”、一个截图、一段未证实的录音,他们可以调动他人的情绪,控制信息走向,制造一种“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真相”的幻觉。

电影《社交网络》中,当扎克伯格在宿舍敲出Facebook的原型时,他说:

“People want to go online and check out their friends. That's what the site is for.”

人们想上网看看别人怎样,而不是告诉别人自己怎样。

这就是信息的微妙逻辑。人不是为了分享真相,而是为了占有情绪资源。而谣言,就是最容易占据人们注意力和情绪的“病毒”。

02|谣言,是恐惧的倒影

1947年出版的经典小说《蝇王》(William Golding)中,一群小孩被困荒岛后逐渐陷入野蛮,他们开始编造“野兽”的故事,最终导致杀戮和崩坏。

“也许,野兽只是我们自己。”

造谣,并不总是出于恶意。很多时候,是人对未知的恐惧使然。

疫情期间,“吃大蒜能防病毒”“快递会传染”“政府要封城了”的谣言层出不穷。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认知填空”**(Cognitive Closure):人们宁可相信一个错误的解释,也不愿忍受信息的空白与不确定。

我们无法接受“我不知道”。于是我们制造一个“我听说”。

03|谣言,是认同的通行证

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描写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前夕,有人已经发现市场正在崩塌,但他们的话没人相信,因为大多数人沉浸在房价永远上涨的谎言中。

“Truth is like poetry. And most people fucking hate poetry.”

在人群中,讲“真话”反而显得格格不入。造谣者在另一个层面上,其实是在寻求群体认同

心理学家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类并不渴望真理,而是渴望一致性。”

谣言是社交货币。人们通过转发它、谈论它、评论它,确认“我和你是一伙的”。这在社交媒体时代尤为明显:造谣不为伤人,而为刷存在。

04|每个人,都是谣言的温床

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一件事:

不是“坏人”才会造谣。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刻成为谣言的传播者甚至创造者。

作家张爱玲曾说: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我们总喜欢漂亮的表象,不愿深究真相的褶皱。而谣言,正是这件袍子上的跳蚤——小、跳跃、难以根除,却真实存在。

05|如何让谣言止于我们?

别急于相信第一个版本的故事。第一版总是充满情绪,而非事实。在转发之前,先问自己两个问题:①我确定是真的吗?②即便是真的,传播它有益吗?意识到沉默也是力量。你不转发、不评论,就是对谣言最有力的反击。教育比指责更重要。面对长辈或朋友转发不实信息时,请多一点耐心,少一点嘲笑。

尾声|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这个问题?

因为,在一个人人都可能成为“麦田守望者”的时代,我们不能再用“不是我造的”来逃避责任。

电影《十二怒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Facts may be colored by the people who present them.”

事实可能会被讲述它的人所染色。

我们无法控制每一条信息,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做造谣的“色彩师”。

让我们从自己开始,不做造谣者,也不做传声筒。

来源:小诺言的Vlo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