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官媒接连曝光多批次"毒洗发水",其中不乏知名品牌的身影。那么究竟有哪些品牌被官媒曝光?那些看似无害的洗发水,究竟里面哪些成分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当人们洗漱台前挤出一团洗发水时,可能想不到这看似普通的日用品,竟可能暗藏着致癌风险。
最近,官媒接连曝光多批次"毒洗发水",其中不乏知名品牌的身影。那么究竟有哪些品牌被官媒曝光?那些看似无害的洗发水,究竟里面哪些成分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
今年315晚会的曝光内容,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国科优选"平台上销售的一款防脱固发洗发水,瓶身上竟然白纸黑字地印着"本品含有甲醛"。
甲醛这种国际公认的一类致癌物,闻多了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更别说直接涂抹在头皮上了。
这家平台的目标客户群体还主要是老年人,他们往往缺乏对产品成分的辨识能力。商家如此明目张胆,不知道是太过"诚实",还是在赌消费者不会仔细看成分表。
同样在315晚会上被点名的,还有"立美丝"生姜洗发露和"竹韵岚"生姜洗发水。
前者被检测出含有丙烯酰胺,这是国际公认的2A级致癌物,长期过量接触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后者的MIT防腐剂含量竟然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的3倍,对于头皮敏感的人来说,使用这种洗发水无异于给自己的头皮"下毒",极易引发接触性皮炎等皮肤问题。
2024年,药监局发布通告,点名了"佰束氨基酸去屑洗发乳"等10批次产品。这些产品的问题更加严重。
它们非法添加了新铃兰醛和特比萘芬两种物质,新铃兰醛早在2022年就被欧盟全面禁用,因为研究发现它具有生殖毒性和潜在的致癌风险。
特比萘芬原本是一种抗真菌药物,只能在药品中使用,根本不允许被添加在日化产品中。
一旦洗发水中非法添加了这种物质,不仅会导致头皮过敏、红肿,严重的话还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
这些被曝光的产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多数都没有在成分表中,如实标注这些有害物质。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每天都在使用这些"毒洗发水",长期下来对健康的危害可想而知。
这些小品牌、小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延长保质期,不惜添加各种有害物质,把消费者的健康当儿戏。
如果有人认为只有这些被点名的小品牌才有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些家喻户晓的大品牌,也似乎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
强生婴儿洗发水,这个名字几乎等同于"温和"与"安全"。多少父母在挑选宝宝洗发水时,看到强生的标志就会毫不犹豫地放进购物车。
可315晚会的曝光让人都意想不到,这款号称最安全的婴儿洗发水,竟然含有季铵盐-15。
这种防腐剂的"工作原理"相当特殊,它通过缓慢释放微量甲醛来抑制细菌生长,从而延长产品保质期。换句话说,每次给宝宝洗头,实际上都在让他们接触甲醛。
更让人愤怒的是强生的"双标"行为,有媒体调查发现,强生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婴儿洗发水,甲醛释放量竟然比欧美版本还要多。
同样的品牌,同样的产品线,却因为市场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配方标准。这种区别对待让中国消费者感到被深深地冒犯了。
强生后来虽然发表声明,称产品符合中国相关标准,但信誉还是受到了影响。
霸王洗发水的经历则更加戏剧化,这个品牌在2009年前后可谓风光无限,凭借"中药养发"的概念,加上多位明星的代言,几乎垄断了国内防脱发洗发水市场。
可好景不长,地方食药检验所的一次抽查发现,霸王洗发水含有甲基氯异噻唑啉酮。这是一种强刺激性防腐剂,在欧洲部分国家已经被禁止使用。
紧接着,2010年香港媒体又曝光霸王洗发水含有二恶烷。二恶烷作为洗发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当表面活性剂经过乙氧基化反应时就可能生成。
虽然霸王立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二恶烷含量仅为27ppm,远低于当时国家规定的100ppm安全标准,从科学角度来说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但"致癌"这两个字,已经像烙印一样刻在了消费者心里。霸王虽然拿出了各种检测报告,试图证明产品的安全性,但消费者的信任还是受到了影响。
这两个案例中让人们最为担心的,便是像二恶烷这样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基本不会出现在产品成分表上。
消费者即使再仔细地查看成分表,也无法知道自己买的洗发水,是否含有这种潜在致癌物,这也就导致一些“不良商家”钻了空子。
如短视频平台上就经常能刷到这样的画面,博主拿着紫光灯对着洗发水照射,液体泛起蓝紫色的荧光。
镜头一转,博主义愤填膺地说这是含有致癌荧光剂的铁证。这般看似公正的“测评”,可实际情况,这也只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骗局。
央视早就对这种"测评"进行过辟谣,专业机构的检测人员解释说,很多天然成分在紫外线照射下都会产生荧光反应。
洋甘菊提取物会发光,绿茶提取物会发光,维生素B族也会发光,这些都是对头皮有益的营养成分。
国际化妆品监管机构也明确表示,合规的荧光增白剂在规定剂量内使用是安全的,根本不存在致癌风险。
那些博主利用消费者对化学知识的不了解,制造恐慌情绪,最后再推销自己代理的"无荧光剂"产品,套路可谓相当深。
市面上那些打着各种概念的洗发水,背后的真相同样让人大开眼界。一些标榜"100%纯植物"的产品,翻开成分表一看,排在前几位的还是各种表面活性剂和防腐剂。
所谓的植物成分不过是添加了一点植物香精,用来掩盖化学成分的刺鼻味道。这就像在可乐里加了一片柠檬,就敢说是柠檬汁一样荒唐。
"无硅油"洗发水的猫腻更大。硅油本身确实可能堵塞毛囊,但完全不添加硅油的话,洗完头发会像稻草一样干涩。
厂家的解决办法便是添加硅油的各种衍生物,或者用其他高分子聚合物来替代。
这些替代品的分子结构和硅油相似,堵塞毛囊的风险一点都不小。消费者花了更高的价格,买到的却是换汤不换药的产品。
最具迷惑性的要数"母婴级"这个概念了,听起来似乎特别安全,实际上这些产品只是添加了一些麻痹神经的成分,让头皮对刺激的感知变迟钝,给人一种"温和"的错觉。
防腐剂该加还是加,有的品牌甚至连配方都懒得改,就是换个包装,印上"母婴专用"四个字,价格立马翻一倍。
如今国家对化妆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视,2021年实施的新版《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大幅提高了违法成本,对添加禁用物质的企业最高可处货值金额30倍的罚款。
国家药监局还建立了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消费者可以随时举报问题产品。
2024年,药监局又发布了《儿童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对儿童洗发水的成分做出了更严格的限制,通过动态清单和严格评估实现风险控制。
而如何正确选择安全的洗发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关键在于学会看成分表。
成分表就像产品的身份证,按照国家规定,所有成分都必须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列。排在前五位的成分占了产品的主要部分,这些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那些真正需要避开的成分,其实就那么几种。甲基异噻唑啉酮(MIT)和甲基氯异噻唑啉酮(CMIT),这两种防腐剂对头皮的刺激性极强,敏感肌肤沾上就可能红肿发痒。
月桂醇硫酸钠(SLS)和月桂醇聚醚硫酸钠(SLES),虽然清洁力强,但也会过度清洁头皮的天然油脂,导致头皮干燥、头屑增多。
二乙醇胺(DEA)和三乙醇胺(TEA),这类成分在高温下可能产生亚硝胺,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
选择洗发水,除了看成分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发质和头皮状况。油性头皮适合含有水杨酸或茶树精油的产品,这些成分能有效控油但不会过度刺激。
干性头皮需要含有甘油、透明质酸等保湿成分的洗发水。如果有头屑问题,可以选择含有吡啶硫酮锌的产品,这是目前公认最有效且相对安全的去屑成分。
敏感头皮最好选择成分简单的产品,成分表越短越好,香精、色素能不要就不要。
购买渠道同样重要,正规商超和品牌官方旗舰店是最靠谱的选择,至少产品来源也可以追溯。那些在线上平台、直播间售卖的"独家配方"洗发水,就需要谨慎且克制的购买了。
使用方法也有讲究,洗发水不是用得越多越好,硬币大小的量就足够了。先在手心揉出泡沫再涂到头发上,直接把洗发水倒在头上容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高,刺激头皮。
冲洗时间要充分,残留的洗发水比不洗头危害更大。洗头频率因人而异,油性头皮可以天天洗,干性头皮两三天洗一次就够了,过度清洁反而不好。
相信在国家与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消费者的健康将得到保障,“毒洗发水”也终会被剔除出市场,让市场售卖的产品更加透明且安全。
信源:中国新闻网 专家称含毒洗发水不只强生一家 呼吁提高标准
信源:中国长安网 洗发水有毒?!福建厦门警方破获特大运输毒品案
来源:江畔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