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日,快手公告称,今年以来,快手已经回购3993.43万股,累计回购金额约20亿港元。这是2024年5月22日宣布的未来三年总额不超过160亿港元股票回购计划的一部分。在回购的助力以及港股市场整体反弹推动下,期间股价上涨了29%,成交表现活跃。
当AI技术难以转化为实际收入,快手的“技术信仰”正遭遇市场的严峻质疑。
文/每日财报 李佳蔓
9月1日,快手公告称,今年以来,快手已经回购3993.43万股,累计回购金额约20亿港元。这是2024年5月22日宣布的未来三年总额不超过160亿港元股票回购计划的一部分。在回购的助力以及港股市场整体反弹推动下,期间股价上涨了29%,成交表现活跃。
近期快手刚举办完投资者日和光合大会,市场关注焦点转向其2025年发展前景。市场普遍追问:在流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快手是否能够应对技术高管流失及AI商业化进程等关键挑战?
2025快手财报“虚胖”?
自2024年起,快手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技术高管离职潮,原数据平台技术负责人董西成、磁力引擎副总裁袁帅、多模态负责人王仲远等十余位副总裁级技术骨干纷纷出走,甚至大模型负责人张迪和国际电商算法负责人王犇也未能幸免。
而,这一系列变动,绝非偶然。
CEO程一笑推行的“降本增效”策略,成为这场离职潮的直接导火索。从数据上看,员工总数从2021年的2.81万缩减至2024年的2.46万,研发投入占比从19.31%下滑至9.56%。这一降一缩之间,技术投入被大幅压缩,资源天平明显向商业化倾斜。技术人才,作为企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流失似乎成了必然。
AI领域,本是快手寄予厚望的“新蓝海”,如今却陷入商业化困局。尽管快手投入467亿元研发资金,可灵AI的商业化进展却远低于预期。2025年第二季度,可灵AI收入仅2.5亿元,占总营收的4.8%,付费会员规模有限。
深入探究,可灵AI面临三大瓶颈。
其一,生成质量不稳定,导致用户留存率低。
其二,用户习惯尚未培养,多数创作者仍依赖传统剪辑工具。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可灵AI在市场推广和用户教育方面,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三,竞品追赶激烈,抖音Sora、腾讯混元等平台技术迭代速度不遑多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稍有不慎,便会被对手超越。
当AI技术难以转化为实际收入,快手的“技术信仰”正遭遇市场的严峻质疑。
再看财报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快手销售费用占比达30%,远高于研发费用的9.7%。这一鲜明的对比,凸显出研发与商业化的严重失衡。
这种失衡,让技术团队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以可灵AI的图生视频功能为例,虽被程一笑称为“全球领先”,但缺乏足够的算力支持优化模型,导致生成效率低于竞品。
技术高管的离职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收缩。人才流失,研发进度放缓,商业化进程受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个循环,如同一个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快手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快手未来,怎么办?
流量命脉的“双刃剑”:
版权纠纷与内容生态危机
同时,快手却因1.57亿元版权罚单,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其内容生态的深层矛盾也随之浮出水面。
影视二创,本是快手内容生态中一块诱人的“蛋糕”,是用户粘性的核心来源。而繁荣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版权隐患。版权方对短视频平台的侵权行为,态度已从曾经的“容忍”转变为如今的“零容忍”。
2025年,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联合发起“清朗行动”,快手不幸成为首要打击目标。这一行动,如同给快手的二创生意敲响了警钟,让其不得不直面版权问题带来的严峻挑战。
版权风暴之下,快手的创作者生态呈现出一种“畸形繁荣”的景象。在快手搜索“解说”“收徒”等关键词,会发现大量传授“无版权剪辑技巧”的博主。他们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灰色商人”,通过售卖“搬运教程”、提供“盗版资源渠道”来牟取利益,甚至公然宣称“不需要版权,通过剪辑规避审核”。
这种“灰色经济”的盛行,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中小创作者群体。他们如同寄生在平台上的“藤蔓”,依赖着盗版的养分生长。
可这却让快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若严格打击侵权,平台流量将如决堤的洪水般大幅下滑;若放任不管,版权官司就会像无休止的噩梦,持续消耗着平台的利润。
而头部主播近年的流失,更是给快手电商生态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快手曾依赖辛巴、散打哥等头部主播构建“家族生态”,这种模式在一段时间内确实为平台带来了可观的流量和收益。
2025年8月,辛巴因健康问题宣布退网。
根据海豚投研数据,2019 年,辛巴个人带货 GMV就接近快手整体 GMV 的 1/3;2020 年 11 月辛巴家族的直播电商 GMV 占快手前 10 名主播带货总量的 65%。海通证券报告亦显示,2020 年 10 月,辛巴家族贡献 GMV 占快手 TOP 30 主播合计 GMV 高达约 50%,足见辛巴对快手电商的影响力。
但时间转到2024年一季度,辛巴在高调举办了演唱会,中间演讲环节,他透露,2023年,辛选销售额突破500亿。对于个体而言,500亿是一个奇迹。不过这对于快手而言,占比只有4%。前三个季度,快手电商GMV逼近万亿,同比增长19%,今年全年有望冲击1.3万亿。这么大的规模下,快手就不怕得罪辛巴了。
与此同时,抖音通过“造星计划”持续孵化新顶流,不断为平台注入新鲜血液。而快手还是慢慢陷入了“头部流失、中部乏力、尾部混乱”的困境。
1.57亿元版权罚单,又是快手内容生态问题的集中爆发;创作者生态的“畸形繁荣”,是平台发展过程中的隐患;头部主播的慢慢流失,则是快手电商模式的致命一击。
快手若想在未来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之道。
AI与生态双轮驱动
—破局者的“重生”
好在,当行业都在追逐“流量至上”,快手主动地踩下刹车。
技术高管离职、头部主播退网、版权纠纷缠身—这些负面标签下,却藏着另一组数据:据第三方数据显示,快手已成为巴西用户使用时长排名第六的互联网平台,月活跃用户6000万,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75分钟。
当同行还在“流量收割”的旧赛道内卷,快手已悄然转向“技术+生态”的新战场。
可灵AI的2.1版本模型,被程一笑称为“全球图生视频第一”。这不是自夸,而是源于一场“场景革命”:服装商家用“主播+模特”双人数字人直播,营销消耗暴涨近2倍;创作者通过“灵动画布”功能,3分钟就能生成一条带货短视频。
快手的聪明之处在于,不堆砌技术参数,而是把AI变成创作者的“手脚延伸”—当别人还在卖算法,它已把技术缝进平台的生态血管里。
当创作者成为平台的“股东”,造就生态共生。
2025年第二季度,快手月入过千的创作者同比增长12%,总数突破2600万。这组数据背后,藏着快手最狠的杀招——把广告收入的30%直接分给创作者。当创作者能从平台获得稳定收入,内容护城河自然形成。
巴西样本,则用“轻资产”打败“烧钱战”。在TikTok重金砸向欧美时,快手却把巴西市场做成“第二增长极”。不签国际巨星,而是和当地MCN孵化本土网红;不搞全球挑战赛,而是推出“桑巴舞模仿秀”等地域化内容;甚至把电商支付系统接入巴西版“支付宝”。
结果?巴西市场日活跃用户保持稳定,日均使用时长同比增长。
这印证了一个真理:在全球化时代,最危险的竞争不是对手太强,而是自己太傲慢。
2025年二季度,快手电商似在悄然“阶级跃迁”,GMV同比增17.6%至3589亿,月均买家达1.34亿且持续增长,活跃用户复购频次也提高。全域经营下,泛货架成新增长引擎,二季度其GMV占比超32%,618期间相关GMV大增。这得益于“大牌补贴计划”,高端品牌入驻与“拼信任”策略。
不过,2025年快手也面临挑战,技术团队动荡、头部主播退网、版权纠纷等问题凸显。
但程一笑的话值得玩味:“快手的未来,不在于追求短期增长,而在于构建技术驱动、生态共生的长期价值。”
这或许解释了所有动作的底层逻辑: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比拼的不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活得久。
尾声
从AI工具到创作者生态,从巴西本土化到品质电商升级,快手的转型路径清晰得近乎残酷:它正在亲手拆掉自己过去的护城河—流量优势,然后重建一条更深的沟壑—技术+生态的复合壁垒。
这或许会牺牲短期数据,但当行业集体陷入“增长焦虑”时,这种“自我革命”的勇气,反而成了最稀缺的竞争力。
毕竟,最危险的从来不是变化,而是用昨天的逻辑应对明天的挑战。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