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30万新增,这不是彩票中奖的数字,而是去年的全球艾滋病新增感染者数量。是的,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艾滋病这个“老熟人”不仅没有“退休”,反而在不少地方卷土重来,悄无声息地进入更多人的生活。
130万新增,这不是彩票中奖的数字,而是去年的全球艾滋病新增感染者数量。是的,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艾滋病这个“老熟人”不仅没有“退休”,反而在不少地方卷土重来,悄无声息地进入更多人的生活。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是“离我很远”的事,其实它离我们近得很,近得比你想象得还要贴身。更令人唏嘘的是,大多数感染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毫无察觉,等察觉时,病毒已潜伏体内数月甚至数年,悄悄攻击免疫系统,等你反应过来,它已经“安营扎寨”。
说到底,艾滋病不是“查不出”,而是“没当回事”。其实它有6个相对典型的症状,但总被误会成“感冒”“上火”“太累了”,结果拖成了大问题。
我们先说点简单的。艾滋病毒(HIV)并不是立刻就把人搞垮,它聪明得很,一上来不声不响,等你放松警惕了,它才慢慢“翻脸”。
第一个常见症状是持续低烧。不是那种高烧到38.5℃以上,而是37.5℃左右的“温吞水”状态。你以为是最近睡少了,其实是病毒在体内“排练”。
第二个是淋巴结肿大。特别是在颈部、腋下、腹股沟这些地方,摸起来像黄豆一样的小疙瘩,有时还会有点压痛。很多人以为是“上火”,其实是免疫系统在和病毒“打仗”。
第三种表现是反复口腔溃疡。不是偶尔一颗,是没完没了地来,刚好就复发,涂点西地碘也没用,你吃的不是辣条,是“病毒的火”。
还有人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皮疹,像过敏似的,小红点、斑块、瘙痒,涂了激素药膏也不见好。
第五个要说的是体重迅速下降。不是那种健康减脂,是你没节食也没健身,体重却像股票一样连续下跌。身体在消耗免疫系统资源,病毒却在“暗中偷粮”。
第六个表现是慢性腹泻。不是吃坏肚子那种短暂的,而是持续一两周以上,排便次数增多,水样便,有些人甚至出现营养不良的表现。
这些症状单独看都不算罕见,但如果你中了两三个,尤其是有高危行为史的,又没有做过检测,那就得提高警觉了。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印象还停留在“染上就完了”。现代医学早已经不是80年代的水平了。HIV的“套路”是慢性潜伏而非突袭,关键是它不直接杀人,它是破坏免疫系统,让你对其他病“无能为力”。
说得更直白点,艾滋病真正致命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你连感冒都打不过了。《中国艾滋病防治指南》里明确指出,病毒潜伏期平均长达8~10年,有的人甚至超过十年才出现明显症状,这段时间里,如果不检测,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是携带者。
病毒最爱“装死”,但体内的CD4+T细胞却在悄悄减少。这个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指挥官”,一旦它倒下,其他免疫细胞就像群龙无首的士兵,打仗都不知道往哪冲。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艾滋病患者到晚期,死因往往不是艾滋病,而是肺结核、真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这些“平时不怕”的病。
别看它潜伏期长、传播力强,其实它也有“死穴”。HIV病毒在体外环境中极不稳定,一离开人体,尤其是遇到干燥、空气、紫外线,它的“战斗力”几乎瞬间归零。
这意味着什么?你坐过的马桶、公园的长椅、地铁扶手,这些地方几乎不会传播艾滋病毒。它不像流感一样靠空气飞舞,它要靠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这些“体液”传染。
别再拿“握手、共用餐具、共处一室”当成传染源了,那都是过时的误解。真正的高风险行为,是无保护的性行为、共用注射器、输血过程不规范这些。
有个很棘手的问题是,很多人不敢检测。不是因为怕痛,而是怕“知道了就完了”。但医学早就翻篇了,艾滋病已经从“绝症”变成了可控的慢性病。
目前主流治疗是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这不是随便吃几片药,而是一整套长期服药方案。《中国艾滋病治疗指南》2021年版中提到,早期诊断并规范使用ART的患者,寿命可接近正常人群。
更妙的是,经过规范治疗后,体内病毒载量可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这种状态被称为“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也就是说病毒检测不到,就不具备传染性。
检测不是“宣判”,反而是开启治疗的起点。越早发现,越能控制。别把头埋进沙子里,不看不等于不存在。
很多人一听艾滋病,脑子里就浮现某种“固定形象”,仿佛这病只属于特定人群。这种偏见,本身就是对防控工作的最大阻力。
艾滋病早已“打破圈层”,出现在异性恋群体、青少年、老年人、普通工人、大学生中都有不少病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新发病例中,5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比例显著上升,这可不是段子,而是实打实的上升趋势。
别以为退休了就“安全”,中老年群体由于防护意识薄弱、知识匮乏,加之某些“灰色社交”活动频繁,反而成了“隐形高发地带”。
预防艾滋病,当然要“洁身自好”,但这只是基础。要有真实的防护意识,而不是靠“自我感觉良好”。
使用安全套的正确率,远比你想象的重要。不是用与不用的问题,而是怎么用、用得对不对。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么正确使用,甚至“用错方向”都不知道。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定期检测。这不是“怀疑自己”才去做,而应当成为常规体检的一部分。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建议在行为后4~6周、3个月、6个月分别检测一次,确保窗口期被覆盖。
我们必须承认一句话:目前艾滋病尚无法彻底治愈,但可以很好地控制。ART治疗并不能“杀死所有病毒”,它的作用是抑制病毒复制,让它“躺平”在体内,不再捣乱。
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治愈性疫苗”,但目前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的一篇综述提到,研究者正在探索“免疫清除+病毒激活”的策略,用来清除潜伏病毒库,但距实际应用还有距离。
眼下最现实的策略,就是:早发现、早治疗、长期坚持。这不是“饮鸩止渴”,而是“以毒攻毒”。
HIV病毒有个奇怪的“偏好”:它更容易攻击免疫系统活跃的人。换句话说,你身体越健康,病毒越喜欢你。这是因为CD4+T细胞活跃时更容易被病毒识别和入侵。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免疫功能本就低下”的人,其实感染后病情进展反倒没那么快。是不是有点像“身体越壮,越容易被盯上”?当然这不是鼓励大家身体差,而是提醒:病毒喜欢“热闹”的细胞环境,这也让我们更理解它的“狡猾”。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防治指南》[S].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1.
[2]李红,王进,李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4,38(4):327-332.
[3]周明浩,陈文博.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和防控策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9):1205-1210.
来源:木子李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