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凌晨,俄罗斯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发动了自7月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袭。近600架无人机、30余枚弹道与巡航导弹贯穿整夜,空袭警报持续9小时。虽然乌克兰空军声称拦截了大部分目标,但依然有数枚导弹命中人口密集区。死亡、伤者、倒塌的住宅、焦黑的车辆,欧盟代表团和英国
据参考消息报道,8月28日凌晨,俄罗斯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发动了自7月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袭。近600架无人机、30余枚弹道与巡航导弹贯穿整夜,空袭警报持续9小时。虽然乌克兰空军声称拦截了大部分目标,但依然有数枚导弹命中人口密集区。死亡、伤者、倒塌的住宅、焦黑的车辆,欧盟代表团和英国文化协会的办公楼也未能幸免。
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地缘政治的考题。每一枚导弹落下,背后都是一连串的权力、利益和话语权的较量。泽连斯基的表态令人玩味——他除了例行谴责俄罗斯“选择导弹而非谈判桌”,这一次还罕见地“点名”中国,公开期待中方对局势作出回应。就在几天前,他还拒绝普京提出的“中方共同担保乌克兰安全”建议,强调“乌克兰不需要中国担保”。如今风向突变,泽连斯基主动向北京喊话,这一幕成了全球舆论的新焦点。
这种外交态度的急转弯并不难理解。三年消耗战,乌克兰反攻受阻,西方援助明显“力不从心”。美国特朗普政府削减军援预算,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因自身能源与经济压力,不得不收紧对乌支持。靠山将倒,泽连斯基不得不寻找新的支点。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还是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自然成了他不得不考虑的变量。可惜的是,乌克兰政府刚刚以“支持俄国防工业”为由,对53家中国企业和个人实施制裁,甚至推动欧美跟进。前脚下脚,后脚求援,乌克兰的外交摇摆暴露无遗。
面对泽连斯基的喊话,中国的回应简洁而意味深长。外交部发言人在28日记者会上只说了一句话:“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我们呼吁有关各方遵守‘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三原则。”这句看似“老生常谈”的表态,实际上是中方对当前国际格局、俄乌局势、乌克兰外交策略的精准回应。
中国的“三原则”,一是防止冲突波及更广,二是避免全面升级,三是反对任何外部势力“拱火”。这不仅是对西方长期向乌克兰输送武器、情报、舆论的间接批评,也是在“隔空提醒”泽连斯基:不要把中国当成可以随时拉入战局的工具人,更不要指望中国会为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地缘冲突“选边站队”。中方再次强调“不向交战方提供武器”,这其实就是在划清红线。
西方的舆论和政界反应则是另一番景象。冯德莱恩高调谴责俄罗斯,称这场空袭是“事态危急”的警钟,欧盟将出台第19轮制裁,并动用冻结俄资产重建乌克兰。法德领导人轮番上阵,发声明、召见俄驻使节,舆论声势极大。但细看制裁清单和实际操作,不难发现欧洲自身其实很难再撑下去。乌克兰的巨大重建资金缺口,靠欧盟的“冻结资产”杯水车薪。德国总理默茨一句“普京和泽连斯基的会晤显然无法实现”,更是把西方阵营内部的分歧暴露无遗。有人押宝美国调停,有人只想激化对抗,欧洲的“团结”已是明面文章。
乌克兰的外交困局就这样赤裸裸地摆在世界面前。一面要西方继续军援、金融输血,一面又想拉中国“合纵连横”,希望北京能出面对莫斯科施压。可惜,泽连斯基低估了中俄关系的稳定性。中俄近年在能源、金融、科技等领域加速合作,双边贸易额2024年已经突破2400亿美元。乌克兰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反而促使俄罗斯更坚定“向东看”。泽连斯基的投机式外交此刻捉襟见肘,既得罪了老朋友,又难以在新朋友面前讨到便宜。
中国的态度其实非常清楚。既不站队俄罗斯,也不迎合乌克兰,更不会顺从西方的“舆论绑架”。从不对冲突方提供武器,到积极推动和谈,中方一直走的是“中立调解人”路线。中方提出的“三原则”,既是对冲突升级的警告,也是对各方拱火行为的不点名批评。用一句话说,就是“谁想把中国推上牌桌,谁就得先做好自己局势失控的准备”。
外界对中国是否会在未来俄乌谈判中发挥更大作用充满想象。有人希望中国能直接调解俄乌,有人幻想中国能“倒向乌克兰”,也有人担忧中俄关系会导致中国彻底“选边”。但事实是,中国的外交策略从来都是“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在各方真正愿意坐下来谈判,只有在战争不再升级、局势不再外溢的基础上,中国才会投入更多的调解资源。而不是被动地被任何一方裹挟、绑架。
从战场层面看,乌克兰的反攻早已陷入僵局。西方军援减弱,情报支持缩水,乌军在顿巴斯、哈尔科夫等方向步履维艰。俄军一边打击乌克兰的基础设施,一边拖慢乌军节奏,战场主动权逐渐转向莫斯科。乌克兰经济滑坡,世界银行估算GDP大幅缩水,战后重建缺口高达千亿美元。继续单靠西方,不但得不到持久安全,反而可能陷入债务泥潭、外交孤岛。如果能顺势而为,接受多方调停,利用中国的基建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或许战后重建还有一线生机。
但泽连斯基的外交反转也让外界警惕。前脚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后脚又喊话北京“作出回应”,这种“用完就扔”的策略不可能真正赢得信任。国际社会看得很清楚,一国元首的稳定性和政策一致性,是国际合作的基础。乌克兰想要在多极世界中争取更多支持,得先学会尊重规则、尊重合作伙伴,而不是用大国博弈的思路把所有棋子都当成“工具人”。
俄军空袭基辅、泽连斯基喊话中国、欧盟高调制裁,这一切把俄乌战场的复杂性和国际社会的无力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西方阵营分歧加剧,乌克兰外交反复横跳,俄罗斯稳扎稳打,中国静观其变。谁都知道,没人能靠一场空袭就改变战局,也没人能靠一句外交喊话就扭转乾坤。真正的转折点,只能出现在所有当事方都愿意迈出谈判那一步的时候。
战争的本质、外交的博弈、舆论的泡沫,在基辅夜空的爆炸声中被看得更清楚。中国“提醒他一句话”,其实也是在提醒每一个还在观望的力量:世界已经进入多极时代,任何想靠“拱火”、搞代理冲突的思路,终究是死路一条。谁能率先走出这种困局,谁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赢得真正的话语权。
来源:锐览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