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 年疫情初期,有人慌不择路抛售资产,有人却砸下 10 亿布局社区团购;2023 年 AI 热潮中,有人跟风成立 AI 公司却半年倒闭,有人却深耕 AI 算力租赁年赚 5 亿。同样的经济环境,为何有人折戟沉沙,有人却乘风破浪?答案藏在 “经济规律” 这四
2020 年疫情初期,有人慌不择路抛售资产,有人却砸下 10 亿布局社区团购;2023 年 AI 热潮中,有人跟风成立 AI 公司却半年倒闭,有人却深耕 AI 算力租赁年赚 5 亿。同样的经济环境,为何有人折戟沉沙,有人却乘风破浪?答案藏在 “经济规律” 这四个字里 —— 它像无形的浪潮,看不清的人被拍在沙滩上,看得透的人却能借浪前行,抵达新的彼岸。
经济规律从不是晦涩的理论,而是藏在 GDP 曲线、产业数据、用户行为里的 “财富密码”。无论是企业巨头还是普通个体,只要能读懂周期起伏、供需变化、技术迭代这三类核心规律,就能在变局中找到破局点,借势实现跨越。今天就用 6 个真实案例,拆解如何看穿规律、借势启航,从理论到实操全流程解析。
经济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 “繁荣 - 衰退 - 萧条 - 复苏” 的循环波动,这就是最经典的经济周期规律。能看穿周期节点的人,往往能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清醒,实现 “低买高卖” 的借势操作。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美股暴跌 50%,银行破产、企业倒闭,市场一片恐慌。但巴菲特却在此时动用伯克希尔・哈撒韦近 30% 的现金,先后抄底高盛、可口可乐等公司。当时外界质疑他 “接下跌的刀子”,但他却坚定认为:“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这正是看穿了 “危机后必有复苏” 的周期规律。
果不其然,2009 年美国经济进入复苏期,美股反弹,巴菲特的投资在 5 年内收益翻倍,赚得超 200 亿美元。无独有偶,中国的段永平在 2022 年腾讯股价跌破 200 港元时,多次加仓买入,理由是 “腾讯的基本面没坏,只是暂时受宏观经济影响”,后来腾讯股价回升至 300 港元以上,他再次验证了周期规律的力量。
2020 年疫情初期,线下消费停滞,很多企业缩减投资,美团却看到了 “居家消费” 的周期机遇 —— 疫情导致 “线下买菜难”,而社区团购能解决 “最后 1 公里” 的供需匹配,这正是经济衰退期 “必需消费需求上升” 的周期特征。
美团迅速投入 10 亿资源,搭建社区团购平台 “美团优选”,从供应链到团长体系快速落地。数据显示,2020 年美团优选日订单量突破 3000 万单,不仅在疫情期间实现营收增长,更借此打通了下沉市场的生鲜供应链,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反观当时一些商超企业,因看不懂 “周期中的需求转移”,仍固守线下门店,最终客流量暴跌 30% 以上。
普通人踏准周期的 3 个方法:
看宏观数据:GDP 增速、PMI(采购经理指数)低于荣枯线(50)时,警惕衰退风险,减少高风险投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时,关注必需消费(食品、日用品)机会。盯政策信号:央行降息降准往往是经济刺激的开始,此时可关注基建、地产相关机会;国家提出 “新质生产力”“AI+” 时,预示技术驱动的复苏周期来临。做 “逆周期准备”:经济繁荣期积累现金,学习新技能;经济萧条期寻找被低估的机会(如 2024 年的 AI 算力租赁、2020 年的社区团购)。“供过于求则价跌,供不应求则价涨”,这是最基础的供需规律,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财富机遇。无论是商品、服务还是人才,只要能提前发现供需缺口,就能在市场爆发前布局;而在供过于求前及时转身,就能避免被淘汰。
1. 商品供需:从 “口罩短缺” 到 “AI 算力缺口” 的财富机遇2020 年初,口罩成为 “硬通货”,价格从 1 元 / 个飙升到 10 元 / 个,很多人却因 “没看懂缺口” 错失机会。而浙江商人陈明,在 2019 年底看到 “流感季口罩需求上升 + 春节返乡流动” 的信号,提前囤了 500 万只口罩,疫情爆发后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顺势成立了口罩生产厂,抓住了长达半年的供需缺口期。
如今,类似的故事正在 AI 领域上演。2023 年以来,AI 大模型训练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英伟达 A100 芯片从 1 万美元 / 块涨到 4 万美元 / 块仍 “一芯难求”。此时,有人盲目跟风买 AI 芯片,有人却看到 “算力租赁” 的供需缺口 —— 很多中小企业买不起高价芯片,却需要短期算力支持。
深圳的张磊正是如此,他 2023 年下半年成立算力租赁公司,从英伟达批量采购芯片,搭建算力集群,按小时出租给 AI 创业公司。数据显示,他的公司 2024 年营收突破 5 亿,毛利率高达 60%,正是精准抓住了 “算力需求激增而供给不足” 的供需规律。
2021 年 “双减” 政策落地,教培行业迎来寒冬,超 100 万教培人员失业。但有人却看到 “职业教育” 的人才缺口 —— 随着制造业升级、AI 发展,技能型人才需求激增,而教培人员具备 “教学能力”,只需转型就能填补缺口。
原新东方老师李敏就是其中之一,她在 “双减” 后迅速转型,加入一家职业教育机构,教授 “AI 应用操作” 课程。由于她擅长将复杂知识通俗化,课程报名人数持续爆满,不仅薪资比之前高 30%,还成为机构的金牌讲师。反观一些教培人员,因看不懂 “人才供需的转移”,死守教培行业,最终陷入长期失业。
发现供需缺口的 3 个实操技巧:
逛电商平台:看 “预售量高 + 缺货登记多” 的商品(如 2024 年的 AI 学习机、2020 年的口罩),背后往往是供需缺口。查招聘数据:某类岗位薪资涨幅超 20%、招聘量翻倍(如 2024 年的 AI 训练师、2021 年的职业教育老师),说明人才供给不足。听用户抱怨:“买不到”“太贵了”“找不到人做” 的声音,都是供需缺口的信号(如疫情期间 “买菜难” 催生社区团购)。每一次技术迭代,都会颠覆旧产业、催生新机遇,这就是技术迭代规律。从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如今的 AI,能看穿技术迭代方向的人,往往能在新赛道上实现 “换道超车”,而固守旧技术的人,终将被时代淘汰。
2016 年前后,PC 互联网红利见顶,百度、搜狐等传统互联网公司增长乏力,而字节跳动却看到 “移动互联网 + 短视频” 的技术迭代机遇 —— 随着 4G 普及,用户时间从图文转向视频,短视频能满足 “碎片化娱乐” 的需求。
字节跳动先后推出抖音、火山小视频,凭借 “算法推荐” 技术,快速抢占用户时间。数据显示,2018 年抖音日活跃用户突破 2 亿,2024 年更是超过 7 亿,字节跳动的市值也从 2016 年的百亿级别,飙升至万亿级别,远超同期的百度、搜狐,实现了对传统互联网公司的 “换道超车”。
反观诺基亚,在 2007 年智能手机技术迭代时,固守 “功能机” 优势,认为 “用户不需要触屏手机”,最终从手机行业龙头跌落,2013 年被微软收购,成为技术迭代规律下的 “失败者”。
广州外贸商人王强,2019 年前一直做传统外贸,靠参加展会、发邮件接单,但随着跨境电商、直播技术的发展,传统外贸订单量逐年下降。2020 年疫情后,他看到 “跨境直播带货” 的技术机遇 —— 海外用户开始习惯线上购物,直播能直观展示产品,比邮件更有说服力。
王强迅速学习跨境直播技巧,在亚马逊 Live、TikTok 上开设直播间,主打 “中国供应链优势” 的家居产品。由于他能结合海外用户需求调整产品,直播单场销售额从最初的 1 万美元,增长到后来的 50 万美元,2024 年公司营收突破 2 亿,比传统外贸时期翻了 3 倍。
把握技术迭代的 3 个关键动作:
关注技术趋势报告:Gartner、IDC 等机构发布的 “技术成熟度曲线”,能提前 2-3 年预判技术落地时间(如 2022 年 AI 大模型进入 “爆发期”)。尝试新工具:率先使用新技术工具(如 2018 年的抖音、2023 年的 ChatGPT),感受其对工作、生活的改变,寻找应用场景。链接技术圈:加入技术社群、参加行业展会,与技术从业者交流,了解技术迭代的真实进展(避免被 “概念炒作” 误导)。有人说 “看穿经济规律靠运气”,但从巴菲特、字节跳动到普通创业者的案例来看,真正的规律洞察,是 “数据分析 + 用户洞察 + 快速行动” 的结合,缺一不可。
巴菲特每天花 6 小时阅读财报、宏观数据,从 GDP 增速、企业营收变化中判断周期;张磊做算力租赁前,分析了 100 家 AI 公司的算力需求数据,才确定缺口规模。普通人不必像专家一样深度分析,但至少要关注 3 类数据:
宏观数据:国家统计局的 GDP、PMI,央行的利率政策;美团做社区团购,是看到 “用户买菜难” 的需求;王强做跨境直播,是看到 “海外用户想直观了解产品” 的需求。培养用户洞察的方法很简单:多听、多问、多体验 —— 听用户抱怨,问用户需要什么,体验新的产品和服务,就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需求。
看穿规律后,最怕 “犹豫观望”。陈明囤口罩时,没有等疫情爆发才行动;李敏转型职业教育时,没有等 “双减” 政策落地后才准备。记住:经济规律的窗口期往往只有 3-6 个月,快速试错、小步快跑,才能抓住机遇。
从周期波动到供需变化,从技术迭代到用户需求,经济规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只有少数人能感知、利用。它从不偏爱富人、名人,而是青睐那些愿意花时间分析数据、观察用户、敢于行动的 “清醒者”—— 无论是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巨头,还是陈明这样的普通商人,都是因为读懂了规律,才借势实现了跨越。
现在,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关注过最近的宏观数据吗?能从 PMI 变化中看到行业机会吗?你身边的人有哪些 “抱怨”?这些抱怨背后是否藏着供需缺口?新的技术工具(如 AI、跨境直播),你是否尝试过用它们解决问题?经济浪潮永远向前,看不清规律的人会被浪潮裹挟,而看穿规律的人,却能站在浪尖,借势启航。从今天开始,培养 “规律思维”,你的下一次跨越,或许就在下一个规律窗口中。评论区不妨分享:你最近从数据或生活中,看到了哪些经济规律的信号?
来源:空间达人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