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美协副主席吴洪亮以“艺术·场域·共情·传播”为题,深入探讨了当代艺术创作及展览形态的新趋势。他指出,在综合场域时代,作品本身、场馆空间和展陈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传播生态。吴洪亮结合多个展
花开时节,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如约而至。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
“Hi Talk”文化科技融合沙龙
AI + 艺术专场
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举办。
沙龙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文促中心、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
旨在探讨 AI 在艺术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技术突破,
展示海淀区 AI 产业生态活力,
推动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人工智能正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
AI 与艺术的融合
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和灵感来源,
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本次 AI + 艺术专场活动
聚焦于 AI 技术在艺术创作、
展览策划、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应用,
旨在探索科技与艺术
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为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次活动邀请到多位在艺术与科技领域
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
从不同角度分享了
AI 在艺术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前沿思考。
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美协副主席吴洪亮以“艺术·场域·共情·传播”为题,深入探讨了当代艺术创作及展览形态的新趋势。他指出,在综合场域时代,作品本身、场馆空间和展陈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传播生态。吴洪亮结合多个展览策划实例,分享了如何从观众体验出发,建构唤起情绪共鸣的整体氛围,以及如何运用跨学科的方式整合科技等领域共创艺术的未来。他强调,艺术创作不仅要关注作品本身,更要关注作品与观众、与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通过科技手段增强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全球首个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AI 艺术家宋婷分享了她在 AI 艺术领域的多方面探索与创作。她介绍了自己推出的算力珠宝系列,以及以自身科幻小说为数据集训练出的 AI 虚拟人 Nüwa 女娲。宋婷还分享了多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 AI 实验短片,如《牡丹幻梦》《蝶》《蜕》《悉达多》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 AI 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强大潜力,也引发了对 AI 生成内容的人性与机器性区别的思考。此外,她还介绍了与国画大师崔如琢合作创作的数字艺术作品《算力·梦梅荷》,以及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开展的帮助发展中地区女童进行 AI 艺术教育的公益项目。宋婷认为,科技向善,只有在技术之上融入教育、伦理与文化等人文思考,才能创造出更有温度和深度的艺术作品。
亚洲数字艺术展出品人王鹏以“从创业路6号到公园路6号”为主题,回顾了亚洲数字艺术展自2019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从最初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活动之一,到如今每年举办并面向全球征集作品,展览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不仅是技术的赋能,更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王鹏分享了展览在世界大会、北京文旅创新应用场景等方面获得的荣誉,强调数字艺术在拉近公众与艺术距离、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艺术展览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本次活动还设置了互动交流环节,现场观众与嘉宾积极互动,围绕AI在艺术创作中的版权问题、AI艺术教育的推广、如何进一步促进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嘉宾们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为观众答疑解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此次“Hi Talk”文化科技融合沙龙AI + 艺术专场的成功举办,为艺术与科技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深度交流的平台,促进了行业内的信息共享与合作;丰富了大众对AI艺术的认知,提升了公众对文化科技融合的关注度和接受度;展示了AI技术在艺术创作、展览、传播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为AI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范例和理论支撑。
展望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实现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创造出更多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场景,进一步打破艺术与公众之间的隔阂。
作为文化科技融合高地,海淀区将以本次活动为枢纽,持续聚合产学研资源,探索AI 艺术的商业化路径与公共服务创新,培育兼具技术前瞻性与人文温度的标杆项目,助力构建 “科技赋能艺术、艺术反哺科技” 的良性生态闭环,为文化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助力打造更加繁荣的文化科技生态。
明天,直播继续!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