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再次强调:宁可躺着,也别做这7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7:17 1

摘要:但你可能不知道,全球因艾滋死亡的人数仍在增长,尤其是在一些年轻人中,因无知或侥幸心理“栽了跟头”,甚至已发展成晚期才被发现。宁可在家躺着,也别做这7事,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医生的肺腑之言。

在很多人印象中,艾滋病似乎是“过去的事”了。药物进步、全民教育、社会关注,仿佛让这个词慢慢从大众视野中淡出。

但你可能不知道,全球因艾滋死亡的人数仍在增长,尤其是在一些年轻人中,因无知或侥幸心理“栽了跟头”,甚至已发展成晚期才被发现。宁可在家躺着,也别做这7事,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医生的肺腑之言。

这句话,来自我曾经接诊的一位病人,他才28岁,外表阳光健壮,来医院时却带着一脸疑惑和不耐烦。他说自己最近总是低烧、出虚汗,还掉了好几斤肉,以为是感冒拖着拖着就好。

可当他的检查报告出来那一刻——HIV抗体阳性,他整个人都僵住了。

“我又不是同性恋,怎么可能得艾滋?”他反复念叨这句话,自我否认、震惊、羞愧、恐惧,一起涌上来。这种场景,我作为一名医生,见得太多太多了。

根据《中国防治艾滋病性病报告(2024)》的数据,2023年我国新增艾滋病感染者超过5万人,其中18岁到35岁人群占比超过60%。

你没看错,年轻人正在成为艾滋高发群体。而且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感染后并不自知,直到出现严重症状才来医院,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说句大实话,现在感染HIV的途径并不只是“高危人群”特有,很多人只是做了几件“看起来不严重”的事,就可能把自己拖进深渊。以下这7件事,我作为医生,再次强调:宁可在家躺着,也别做!

一、“临时起意”的无保护性行为

很多年轻人觉得“只一次,应该没事吧”,但事实是,一次无保护性行为,感染HIV的概率在0.1%到1%之间,如果对方正处于急性期,风险更高。特别是在陌生人之间,根本无法判断对方的感染状态。

二、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

虽然这类传播概率极低,但在口腔、脸部有破损的情况下,共用带血液微量残留的物品也存在感染风险。别拿命赌概率,这不是买彩票。

三、美甲、纹身、穿耳洞去“路边摊”

我见过一位姑娘,就是在小巷子里做了个打耳洞,器械没消毒,后来查出HIV阳性。器具重复使用、无消毒措施,是潜在传染源,而且不仅是HIV,乙肝、丙肝照样能传染。

四、输液、拔牙、手术去“黑诊所”

有人图便宜,感冒输液几十块一瓶,结果连针头都没换。你以为省了钱,其实可能搭上了一辈子。正规医院严格执行一次性无菌操作,非法行医的地方,根本谈不上规范

五、网络“约药”或“替代治疗”

有些人听信网上所谓“艾滋转阴”的偏方、药物,甚至自己买药吃,结果导致耐药、病情加重。目前正规抗病毒治疗是国家免费提供的,切勿相信“神药”。

六、“不疼不痒”的拖延症

很多感染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像感冒、乏力、口腔溃疡,但他们却选择“扛一扛”。等到体重骤减、反复感染时,已经进入艾滋病期,免疫系统几乎崩溃

七、自以为“我不可能”,拒绝检测

我最怕听到一句话——“我没啥事,查那个干嘛?”正是这种侥幸心理,让很多人错过了早期发现的机会。HIV检测是自愿、保密、免费的,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现在的抗病毒治疗已经非常成熟,只要规范服药,HIV病毒可以被抑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不再具有传染性,日常生活、工作、结婚都不受影响。

但问题是,很多人连检测都不愿意做。他们怕被社会贴标签,怕亲友疏远,甚至怕自己面对现实。这种“鸵鸟心态”才是真正致命的。

有个朋友,是我大学同学,读书时风趣幽默,但毕业后却突然断了联系。直到去年,他托人找到我,说自己查出HIV阳性,已经是艾滋病期。他说自己早就有症状,可一直不敢面对,怕家里人知道。

现在开始治疗了,效果还不错,但他常说,“如果早三年,我也许根本不用走到这一步。”

这不是个例,而是很多感染者的共同经历。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通报,超30%的HIV感染者在首次确诊时已发展为艾滋病期。这意味着,他们错过了窗口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有人说,艾滋病是“现代人的梅毒”,是“高风险人群”的问题。但它早已不是你以为的“远离普通人”的疾病

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知艾防艾”,很多城市的疾控中心、大学、甚至便利店都设有匿名检测点。只需一滴血,15分钟就能知道初筛结果。

我常说一句话:“不怕有病,就怕你不查。”早查、早治,才是关键。

而对于已经感染的朋友,也千万别自暴自弃。国家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ART),只要坚持服药,你和健康人一样可以活到老、活得好

很多人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不怕这点小病,但我要告诉你,艾滋病不是靠体质能扛过去的,它专挑免疫系统下手

一旦病毒进入体内,它不会自己“消失”,它潜伏、复制、破坏,直到你倒下的那一天都不会停手。而你唯一能对抗它的武器,就是早发现、规范治疗、长期坚持

别再觉得“我不可能”,别再拿自己的命当赌注。宁可在家躺着打游戏,也别做那7件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次轻率的决定,会改变你的一生。

你是否也曾觉得“我不可能”?你会主动去做HIV检测吗?你怎么看待现在社会对艾滋病的认知?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中国艾滋病疫情通报[R].2024.

[2]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防治艾滋病性病报告(2024)》[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小助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