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生活的洪流裹挟前行。偶尔停下脚步,是否会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何在?当命运击穿日常的平静,当至爱的人濒临死亡,我们如何与疼痛相处,又从何处汲取继续前行的勇气?今天,我们郑重推荐一本触动心灵、引人深思的华语纪实力作——《任性的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生活的洪流裹挟前行。偶尔停下脚步,是否会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何在?当命运击穿日常的平静,当至爱的人濒临死亡,我们如何与疼痛相处,又从何处汲取继续前行的勇气?今天,我们郑重推荐一本触动心灵、引人深思的华语纪实力作——《任性的,向死而生(乙本)——上帝保佑有趣的灵魂》。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一个家庭与死神搏斗的极限经历,更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向读者呈现出生命、亲情与成长最本真的样貌。它是个人成长与生命探索的纪实文学,也是一次对灵魂深处勇敢而诚实的对话[1]。读完此书,你或许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今年你只读一本中文非虚构作品,那就请选择它。
【图1:《任性的,向死而生(乙本)》书封】
写作的独特之处:真实的痛感与体面的笑声
打开《任性的,向死而生》,首先震撼我们的是作者对“疼”的坦诚书写。在书中,作者求秋毫不粉饰自己的病痛与恐惧。他罹患重症,在ICU与死神数次擦肩而过,以第一人称记录下从成功商人到病痛缠身、与死神搏斗的全过程[。这些文字没有半分矫饰,直击病患身心所承受的极限之痛:他形容自己病危时“苟延残喘——像条半死的狗一样延续着生命”,甚至一度疼到怀疑手术决定。这样的描写令人心惊,却也因其真实而格外有力量。求秋没有选择回避或美化,而是以近乎赤裸的语言,将病榻上的痛苦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这种对创伤的真诚书写,在华语纪实作品中实现了少有的语言突破。
然而,正当读者以为全书将笼罩在绝望阴影中时,作者笔锋一转,用“笑”来为读者拭去冷汗。在无数难捱时刻,求秋展现出一种近乎任性的幽默感:他自嘲地将病房视作战场,把输液管和心电图当成武器,用黑色幽默与命运对线。他仿佛戏谑的和病痛说:“别叫我病人,叫我战士……叫爸爸也行!”在别人为他伤痕累累的身体叹息时,他则轻描淡写——痛苦只是特别的纹身,而温柔,是战士的盔甲。书中有些玩笑般的“宣言”读来令人鼻酸——在至暗之地,作者以玩世不恭的笑面对抗死亡的凝视,那笑容既有泪水打底,又带着面对人生无常时难能可贵的体面与尊严。
可以说,求秋在这部作品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叙事平衡:前半步深入伤口,后半步轻拂伤口。他从不滥情渲染,也不回避尖锐痛感,而是在关键处落笔理性,于最终处落笔体贴。这种克制成熟的笔调,让读者得以真正走进他的内心,感受那个脆弱却又倔强的灵魂。从震撼心魄的真实疼痛,到会心一笑的机智幽默,书中每一页都在提醒我们:承认脆弱并不妨碍拥抱生活,活着可以任性,但也要活出属于自己的荣光。
父子共同创作:双视角下的结构创新
【图2:米开朗基罗《圣母怜子像》雕塑——书中一个关于极限痛苦与母爱想象的片段,作者将自己的濒死体验与这座经典雕塑产生了奇妙的交汇】
《任性的,向死而生(乙本)》打破了传统纪实作品的单一视角,由父亲求秋和初中生儿子润朴共同完成。这种父子共创的写作结构在华语书坛极为少见,堪称一种创新尝试。书中主体是父亲求秋以第一人称写下的生命搏斗实录,然而在若干章节之间,巧妙嵌入了儿子润朴的“番外篇”。这些番外以少年的视角,对父亲的经历进行对谈和补充。父亲描写生死关头的挣扎,儿子则在番外篇里插入自己童年回忆、陪护细节乃至天马行空的想象,以青春的方式为沉重主题注入一丝清新和温暖。
这种“双视角”结构带来了丰富的化学反应。一方面,父亲的叙述深沉厚重,如同一幅写实的生命油画;另一方面,儿子的番外轻盈灵动,仿佛在油画一角点缀了童真的水彩。父亲在文字中多次记录了与儿子的温馨对话,从中展现出父子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也流露出他对生命传承与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而通过番外篇,我们看到少年润朴眼中的父亲形象:他会写父亲在病房里强忍疼痛仍故作坚强的模样,也会坦露自己内心的害怕与成长。在润朴的笔下,一碗递到父亲唇边的粥、一颗病房窗台上的樱桃、一次紧紧的握手,都被赋予了跨越生死的意义——“都能把人从边缘拉回”。少年用自己的语言为病房里的复杂情绪做了“翻译”,让成人世界的苦难在青春视角下变得可以理解和共情。
父子共创带来的结构创新不止于此。在全书行将结束时,还有一段意味深长的“父子跋”(润朴跋、后记)。父亲和儿子各写一篇跋文,回望这段共书一册的非常岁月。我们仿佛看见病床旁,两代人执笔伏案,彼此交换眼神——一个目光里有歉疚与感激,一个目光里有成熟与坚定。通过这样双声部的结构设计,书中蕴含的亲情力量被成倍放大:读者不仅能从成年人的视角思考生死,也能从少年的视角体悟成长。
在字里行间,两代人因磨难而彼此成就、共同成长的轨迹清晰可见。这种跨代际的对话与协作,为纪实文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父与子共同书写生命故事,本身就象征着一种生命的延续与传承,使作品在结构上焕发出独特的创造力和感染力。
个性角色 IP:JoJo、Rambo、二丫点亮故事温度
令人惊喜的是,这本深沉的纪实作品中还融入了颇具创意的角色IP形象。作者一家三口——父亲求秋、儿子润朴,以及在幕后默默支撑家庭的母亲(二丫)——被赋予了各自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在书里书外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传播力。
首先登场的是父亲求秋的化身“JoJo”。JoJo是一只戴着红头带、墨镜,浑身伤疤如勋章的拟人化柴犬战士(战斗肥柴、战斗废柴)。这个形象可谓作者坚韧灵魂的映射:他把病房当成战场,拖着插满管线的身体冲锋陷阵,用乐观叛逆的态度对抗病魔。他以戏谑的方式拒绝被疾病定义,渴望子女仍视他为顶天立地的爸爸。这只“战斗肥柴”既刚毅又幽默,偶尔展现的小任性中透着大爱——正如求秋本人,外表玩世不恭,内心却充满对家人和病友的深情。JoJo这一IP形象将作者对抗命运的不屈精神具象化,让读者在悲伤之余,眼前浮现出一个挥舞“生命之剑”的卡通柴犬,不禁莞尔又深受感动。
与JoJo相映成趣的,是儿子润朴的IP形象“Rambo”。Rambo并非好莱坞的孤胆英雄,而是一只胸前挂着“霸”字徽章的呆萌白色小猫。这个“学霸呆萌猫”聪明机灵,代表了青春的好奇与求知。更妙的是,Rambo还有两种特殊形态:当需要勇气时,小猫会披上象征父亲的橘色毛色,变身为“小柴猫” (第二十五章 “求秋著书图”);而在某些戏剧性瞬间,他干脆戴上墨镜“化身精明狗”,仿佛瞬间借用了父亲的机敏与果敢(第十四章 “学霸请神图”)。三种形态的自由切换,不仅赋予了润朴这个角色丰富的喜剧色彩,也象征着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融入父亲的力量与智慧。书中描写父子沟通时,常有Rambo的身影穿插其间: Rambo这个IP,既是润朴本人的投影,也承载了父亲对儿子的精神寄托。对于年轻读者来说,这只可可爱爱的学霸猫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的亲近感和趣味性。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作者的爱妻,被父亲和儿子昵称为“二丫”(Ms. Erra)的母亲形象。虽然二丫没有直接参与写作,但这个角色却散落在书中不经意的每个角落:她是病榻前那个坚定温柔的身影,也是维系一家人情感的灵魂人物。在IP设计中,二丫被塑造成一只优雅的萨摩耶母犬,头戴小皇冠、鼻梁上架着写有“$$”符号的眼镜,脖子上系着一条亮眼的红围巾。洁白的萨摩耶象征她天使般的亲和与善良,而皇冠和眼镜则凸显出她与生俱来的女王气质与专业智慧——毕竟在现实中,二丫既是贤妻良母,又是职场中干练的“女超人”。
书里书外,二丫始终扮演着支撑者和守护者的角色。当丈夫深陷病痛、儿子懵懂无助时,是“二丫”以她特有的执着幽默和坚毅撑起了这个家。作者在文字中多次流露出对妻子的感激与敬意:他描述妻子忙前忙后却从无怨言,偶尔也会以诙谐的口吻打趣妻子的“女王范儿”。这种打趣在IP形象上得到了体现——有时二丫会换上乡土气息的搞笑造型:穿一件艳丽的花棉袄,故意以夸张的角度突出大鼻头,露出憨态可掬又略带嫌弃的表情。这一形象源自现实生活中妻子偶尔的可爱一面,被艺术化地放大,成为故事中难得的轻松时刻。
可以说,二丫的角色为沉重的叙事增添了一抹温馨的亮色——她让我们看到坚强背后那颗善良柔软的心,以及在苦难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
【图3:作者父亲的IP形象“JoJo”(战斗肥柴、正经求秋)】
【图4:作者儿子的IP形象“学霸猫”Rambo,可爱中透着机灵】
【图5:“二丫”的IP形象,一只戴皇冠和眼镜的萨摩耶犬,优雅又不失亲切】
引入这些拟人化的角色形象,看似“任性”,实则匠心独具。它们让深刻凝重的生命叙事有了更通俗易懂的载体,也为读者构建了情感宣泄的出口。许多读者在反馈中提到,正是因为有了JoJo、Rambo、二丫的陪伴,才使得自己敢于直面书中那些撕心裂肺的章节——每当眼眶湿润,脑海中浮现小柴犬挥泪壮笑、小白猫歪头支招、萨摩耶张开双臂拥抱家人的画面,心中便涌起一阵暖流。可以预见,这些角色IP具有超越书本的传播力:它们完全可以走出文字,出现在漫画插画、动画短片甚至公益宣传中,将书中传递的勇气与爱传播给更多人。
事实上,作者团队已经为这些形象精心绘制了插图和设定手册,希望将JoJo一家塑造成激励人心的“IP明星”。从校园科普到医疗关怀领域,我们或许都能看到学霸猫和战斗柴犬的身影,为更多需要力量的人送去安慰和启迪。这正是这部作品在文学价值之外的附加礼物:真实的人物经历,因IP化而拥有了更广阔的生命力。
神秘符号的隐喻力量:塔罗、易经与圣母像
贯穿全书的另一大亮点,是作者巧妙安放于字里行间的神秘学符号体系。塔罗牌的箴言、易经的卦象、圣经与宗教艺术的意象,这些看似神秘的符号,被作者别有用心地嵌入章节结构与情节细节中,成为连接现实与心灵的隐喻之桥。
每当故事推进到重要章节,读者都会惊喜地发现章节标题旁往往悄然出现一串符号:可能是一张塔罗牌的名字或图像、一个易经卦象与爻辞,又或是一幅宗教名画的标题。这些符号并非故弄玄虚的装饰品,而是对应着章节内容的精神内核。例如,在描述心脏手术生死关头的第24章,作者以《圣母怜子像》为题,引入了米开朗基罗那座著名雕塑的意象。这一章里,求秋遭受开胸术后最剧烈的疼痛折磨。他在ICU病床上疼得撕心裂肺,几乎出现幻觉般地祈求:“上帝啊!耶稣啊!圣·彼得!圣·马可!圣·约翰!圣母玛利亚!……救救我吧,让我能安宁、平静!”随着意识游离,他仿佛看见了母亲的脸,又仿佛看见黑暗中浮现出圣母玛利亚抱着耶稣遗体的身影。那洁白的大理石雕像中,年轻的圣母低垂眼帘,怀抱死去的儿子,脸上却没有痛苦,只有圣洁的悲悯和超然。这一刻,作者将自己垂危时对母爱的渴求、对死亡的畏惧,都投射到“圣母怜子”的永恒画面中——读者仿佛亲眼所见一幅文学与艺术交融的“怜子图”:奄奄一息的儿子横卧老母的膝间,母亲俯视着他,泪水与祈祷凝固成雕像般的静穆。通过这个意象,作者超越了个人的痛苦,将之提升到普世的母爱与牺牲主题,让人动容不已。
如果说圣母像的引入给极端痛苦的章节增添了宗教悲剧性的底色,那么塔罗牌与易经则为全书提供了哲思的线索和结构的隐喻。在一些番外篇章的开头,作者往往引用塔罗大阿尔克那牌的一句箴言,或者点出某一卦的卦名与爻辞,让敏锐的读者猜想这象征着接下来故事的发展走向。
举例来说,有一篇番外标题中出现了“女祭司(正位)”的塔罗牌和“地火明夷”的易经卦象。“女祭司”象征智慧与潜意识,“明夷”卦讲述的是在黑暗中保全光明的哲理——而随后的正文正是润朴以少年的口吻,记录自己如何在父亲病情最危急的那段日子里强作镇定、暗自肩负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可以说,塔罗与易经在此不仅是点题,而且为读者提供了额外的解读视角:我们既能从剧情本身感受情感波澜,又能透过这些古老符号,窥见作者想要探讨的更深层命题。
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待这些神秘元素并非盲目崇拜或生搬硬套,而是抱持着一种理性而包容的态度来运用它们。求秋本人受过系统的工程与管理学训练,思想理性务实。他在书中坦陈,自己研读《易经》多年,但“很少用它占卜”,而是借其卦爻之义来体会变化规律,用于自省和自我成长。在和儿子的对话中,他更是反复强调:“看卦不应该算迷信吧……每一卦说的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值得学习的。很多事情不能简单用对错衡量,‘度’和‘分寸’很重要。”这样的观点,无疑体现出作者身为现代人对传统智慧的理性吸纳。他既尊重古人的智慧和信仰的力量,也坚守着现实的责任与良知,没有让书卷沦为宣扬宿命或神秘主义的说教文本。相反,这些符号元素的存在,使作品在写实层面之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和哲理:它提醒我们人生如戏、如局,更如一场需要不断顿悟的修行。塔罗牌的象征、易经的哲思、宗教的慈悲,这些跨越文化与信仰的元素,在书中汇聚成一套属于作者自己的“符号系统”。它安放在字里行间,如同一个个隐秘的路标,指引读者透过个人故事的表层,抵达关于命运、信仰、人与宇宙关系的更深思考。
教育与成长:家长、师者与青年写作者的共同收获
《任性的,向死而生(乙本)》的价值,并不仅止步于一本动人的抗病纪实,它同样是一部充满教育与成长意义的作品。无论是身为父母的读者、从事教育工作的师者,还是正在成长路上的年轻人,甚至渴望磨砺笔锋的青年写作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发和力量。
对于家长和亲子家庭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去共同阅读、共同思考。书中大量篇幅描述了父母与孩子在重大变故前的互动:父亲如何在病中依然关心孩子的学业与成长,孩子如何在恐惧中学会勇敢和担当。这些真实的细节与对话,胜过任何说教,让我们看到家庭教育最本质的力量——爱与陪伴,以及在逆境中共同成长的勇气。
有重病家属的读者读到这里,会感同身受地发现书中情景与自己何其相似:深夜病房里,一家人相互握紧的手所传递的温度;手术室外,孩子强忍眼泪给父母讲笑话的场景……这些都让人潸然泪下又倍感温暖。有年轻父母表示,读完全书,更加明白要如何在平凡生活中教会孩子直面人生的不易——就像求秋在书中做的那样,坦诚沟通,不隐瞒也不过度渲染,用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关于生命无常的真相,同时给予他们信心和爱。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堂亲子共修的生命教育课,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对人生的大考。
对于老师和教育工作者而言,书中许多关于教育的反思值得深思。求秋不仅是一位父亲,还是一位长期深耕教育科技领域的实践者,他在字里行间对中国当下的教育现状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与期许。他一边与疾病抗争,一边关注着儿子的学习与心理状态,这种“双线作战”的经历让他对教育有了更深的体悟。他质疑应试教育中过度竞争对身心健康的侵蚀,也反思家庭和学校应如何配合培养孩子的韧性与同理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书中通过父子对话的形式,将这些教育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出来,丝毫没有说教的生硬。很多老师读后反馈,书里那些讨论生命意义和学业压力的章节,正是课堂上难以启齿却急需讨论的话题。有教师计划将其中部分内容节选出来,与高中生一起阅读讨论,借此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意义”。显然,本书在生命教育和德育方面的价值已经超出了个人回忆录的范畴,成为可以被课堂和家庭引用的宝贵案例。
对于医疗人文从业者——包括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这本书更是提供了一个来自病患及家属视角的生动文本。求秋在书中坦率地记录了自己作为患者对医疗体系的观察与思考:他感激那些富有同情心的医护,也委婉地批评了一些流程上的冷漠与不足。他描写ICU里病友们“幸福死去”的荒诞场景,拷问在过度医疗与维生机器维系下尊严何在;他回忆透析室角落里的对话,感叹病患群体的心理需求常被忽视……这些发自肺腑的文字令无数读者深受触动。对医者而言,从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病人的内心世界,反思医学的温度与边界。一位从事肿瘤科护理的读者留言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陪伴‘的意义。有时我们治愈不了疾病,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对待病人,让他们感觉被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可见,本书对于推进医疗领域的人文关怀具有积极意义——它架起了一座医患沟通的桥梁,呼吁着一种更有温度、更有尊严的生命关照方式。
最后,对于胸怀写作梦想的青年写作者来说,《任性的,向死而生(乙本)——上帝保佑有趣的灵魂》无疑也是一本教科书式的范本。它证明了纪实写作并不等同于朴素平淡,完全可以写出文学的美感与新意;它也启示我们,哪怕是个人经历的记录,也可以融入跨学科的知识和奇思妙想,使之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求秋勇于突破常规、大胆尝试多种表达手法的创作态度本身,就是对年轻写作者的激励:写作者应当有一点“任性”与“野心”,既敢于直面沉重的人生议题,又善于寻找新的叙事突破口。这部作品的成功恰恰在于此——作者将宏观的制度思考和微观的生活处境同框呈现,把冰冷的技术细节翻译成人话,把冰冷的统计曲线写成可共情的故事。他没有炫技式的说教,而是用真诚与巧思搭建起一座文学桥梁,使纪实与随笔、现实与幻想在桥上交汇。对于怀抱写作志向的年轻人来说,这是最好的鼓舞:好的非虚构作品,同样能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性;个人的故事,只要写得足够真挚巧妙,也能折射出时代的光芒。
综上所述,本书适合多种不同背景的读者阅读,并将给予每一类读者独特的启发和力量。
【图6:书中父亲鼓励孩子在番外插入自己的作品,堪称家庭鼓励式教育的典范】
★★★★★ 重症陪护中的家庭:正在与疾病作斗争或照护病患的家庭,从书中汲取共情与支撑的力量,学会与疼痛相处的方法。
★★★★★ 亲子家庭:父母与孩子可共同阅读,在真实故事中开启关于生命教育的对话,增进理解与陪伴。
★★★★★ 医疗人文从业者:医生、护士、社工等可从本书了解病患及家属的心路历程,反思医疗的人文关怀,提高职业共情。
★★★★★ 教育工作者(师者):教师及教育研究者可借鉴书中对教育与成长的探讨,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启发学生思考人生。
★★★★★ 青年写作者:渴望提升写作的年轻人,可从本书大胆创新的体例和真诚动人的笔法中得到启迪,思考纪实文学的更多可能性。
结语:如果只读一本纪实,就选它
《任性的,向死而生(乙本)——上帝保佑有趣的灵魂》难得是当代华语文学章章精品,篇篇独立可读的佳作,乃至称之为神作也不为过分——书中的黑色幽默,总会不经意的击中你,让你猝不及防的愣一会儿傻笑。这是一部关于生命与死亡的纪实文学,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触动。作者求秋以真诚而富有洞见的文字,分享了自己与死神博弈的传奇经历;他和儿子润朴以父子同心的创意,共同谱写了一曲笑中带泪的生命赞歌。
全书真实感人,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真挚情感,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思想深刻,对于生死、疾病、家庭、教育等重大命题的探讨发人深省;结构新颖,多元元素的融汇让人耳目一新;更难得的是,它在刺痛读者的同时也温柔地抚慰了读者。在这个无以轻言“伟大”的时代,求秋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平凡如你我,也能选择以有趣的灵魂对抗人生的不幸,以任性的尊严活出生命的厚度。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能够触动心灵、引发深思的好书,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正如我们开篇所言——如果今年只打算读/买一本中文纪实作品,那就请选择它。让我们一起走进求秋的世界,见证那份向死而生的勇气,在至暗中燃起的微光;一起感受润朴少年的善良与机敏,在传承中孕育的希望。阅读这本书,你将收获泪水,亦收获欢笑;感受刺痛,亦感受治愈。当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也许你会更加热爱生活本身,更加珍视身边所爱之人。愿这本以生命写就的真诚之书,能够照亮每一位读者的心。上帝保佑有趣的灵魂,也愿有趣的灵魂彼此保佑。
【图7:书中番外篇页面示例——塔罗牌“女祭司”与易经“明夷”卦象点明主题】
【图8:JoJo求秋的战斗肥柴与少年Rambo并肩的插图,寓意父子携手向前,生命薪火相传】
来源:每日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