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场里的潮玩店日益增多,名创优品推出一系列著名IP联名款玩具,就连北京的潘家园,也从卖古玩的地方,变成了卖潮玩的二道贩子聚集地。我们不得不承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价值付费。当“为快乐买单”成为趋势,它又将如何改变消费市场?
继LABUBU掀起抢购热潮后,一款全新的潮玩系列──星星人(Twinkle Twinkle)近日在多国窜红,成为了盲盒圈玩家的新宠。
商场里的潮玩店日益增多,名创优品推出一系列著名IP联名款玩具,就连北京的潘家园,也从卖古玩的地方,变成了卖潮玩的二道贩子聚集地。我们不得不承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价值付费。当“为快乐买单”成为趋势,它又将如何改变消费市场?
情感共鸣
Z世代更愿意为情绪买单
从初代网红积木熊到“一墩难求”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再到拍出108万元天价的LABUBU,一代又一代的潮玩成为了Z世代(1995年—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工具。他们可以通过收藏和展示潮玩,传递自己的审美以及生活态度。
情绪价值在社群互动中实现倍增。通过LABUBU找到和自己审美一致的人,通过漫展寻求同好,通过为游戏氪金成为“高级玩家”……当没有了年龄、地域的限制,共同的爱好让人迅速筛选出了最适合自己的社交圈子。
在线上,年轻人通过购买潮玩、谷子,可以拥有更多的社交话题,在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收获点赞和羡慕的评论;在线下,年轻人参加沉浸式的剧本杀、密室逃脱,聚在一起,通过角色扮演、解谜等环节,不仅能享受游戏的乐趣,还能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当消费商品和兴趣爱好搭建起群体坐标系,拆开盲盒、解开谜题的瞬间,个体便与千万同好共振,从中收获极具黏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甜蜜陷阱
情绪消费的阴暗面
消费者在追求情绪满足的过程中,也可能受到各种诱惑,步步深陷其中。有的人为了获得盲盒中的“隐藏款”,不惜一掷千金;也有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精打细算,只为购买自己心仪的周边;还有玩家为网游角色花费上千元购买“皮肤”;一些情绪消费者甚至挪用生活费,增加了个人或家庭的经济负担。从本质上看,这类消费能够短时间满足情感需求,若过度沉迷可能导致个体更深层次的情感缺失,让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更加疏远。
一方面,许多商家利用稀缺性制造焦虑,诱导过度消费,让许多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形成了“爱他就得多花钱”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情绪消费,可能会让人形成“用消费填补情感空白”的习惯。当情绪价值成为商业核心,消费者的“情感阙值”不断拉高,情绪消费也从心灵治愈沦为了精神内耗。
理性之光
不被情绪裹挟的消费观
情绪消费的崛起,既是消费升级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心理变迁的微观镜像。它既展现了Z世代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暴露了资本逐利下的异化风险。
情绪消费不应是一时冲动的狂欢,而应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平衡,用理性规划让每一笔消费都真正滋养内心。就像喝一杯咖啡,享受的是此刻的放松,而不是为杯子的溢价买单——找到对自己而言“既值得、又不亏”的平衡点,才是聪明的消费方式。
我们应理性看待“情绪消费”,明白它仅仅是短期内缓解情绪的途径之一,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要积极地培养自我调节和抗压能力。要警惕过度营销,允许“快乐小额支出”,拒绝“冲动大额透支”;注重个人信息保护,防止隐私泄露;尝试升级“快乐配方”,从购买解压玩具的即时满足,转向参与公益市集、线下读书会等更具内涵的精神消费,让快乐更持久、更有价值。
情绪消费,是经济脉动与心灵需求的共振。希望大家每一次的情绪消费都能成为一缕照见生活的光,折射出触手可及的小确幸。(毕玲瑜/文 仲鹤/图)
来源:Hi威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