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民航人丈量西藏天路六十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6:31 1

摘要:6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对雪域高原的蓝天之路而言,是一部从无到有、由仰望苍穹到拥抱世界的壮阔史诗。60年时间,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天路,凝聚了几代民航人奉献的青春、挥洒的汗水乃至无畏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西藏民航人用坚守、奉献、创新与担当,一寸寸丈量、一锤锤

6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对雪域高原的蓝天之路而言,是一部从无到有、由仰望苍穹到拥抱世界的壮阔史诗。60年时间,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天路,凝聚了几代民航人奉献的青春、挥洒的汗水乃至无畏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西藏民航人用坚守、奉献、创新与担当,一寸寸丈量、一锤锤夯实、一次次突破,清晰勾勒出西藏民航精神,铸就了西藏民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民航的行业记者,在过去的10余载岁月里,记者有幸数十次踏上青藏高原,足迹遍布西藏区内所有机场和各个民航单位,真切感受到西藏民航从设施简陋到现代化运营、从航线稀疏到网络纵横、从艰难探索到技术引领的沧桑巨变。十几年的时间,记者前前后后采访过的西藏民航人已超过百位。与他们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段历史的拾遗。

值此西藏通航6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再次来到西藏,进行了大规模深入采访,与数十位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西藏民航人促膝长谈。他们之中,有筚路蓝缕的开拓者,有技术攻坚的中坚力量,也有矢志援藏的奉献者。他们如同闪亮的坐标,矗立在西藏民航60载波澜壮阔征程的不同阶段,以各自时代的奋斗故事,共同描绘出这条天路从艰难起步到世界领先的非凡轨迹,成为万千西藏民航人精神风貌的生动缩影。

拓荒者的时代印记

“那时候什么都没有。”76岁的伍金坐在拉萨家中温暖的藏式卡垫上,这句带着浓重乡音的话承载着历史的凝重,反复敲打着记者的心。

本报记者采访中,在伍金(左二)家里跟他和夫人(右一)的合影

当雄,这个如今在老民航人口中具有传奇色彩的地名,是西藏民航梦开始的地方。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建成之前,当雄机场是西藏通向天空唯一的选择。高寒、缺氧、狂风肆虐,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修建机场成为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气候恶劣得很,风吹得人站不稳,空气稀薄,干一会儿活儿就喘不上气。”伍金回忆起机场建设初期的场景,思绪万千,黝黑的脸上沟壑纵横,那是高原阳光和岁月共同雕刻的印记。

没有现代化机械,工具简陋到令人心酸。伍金说:“我们都用架架车往上拉土石方。”但一想到这是建设自己的家乡,一种朴素的信念支撑着所有人。“大家工作都勤勤恳恳,毫无怨言”。最终,4000余名解放军官兵和5000余名藏族百姓用最原始的肩挑背扛和手推车,硬是在这一高寒草原上“推”出了西藏历史上第一条飞机跑道。

伍金向记者展示民航老照片

通航初期的日子,艰苦而纯粹。作为场务工的伍金,职责远非今日这般清晰。机场就是家,哪里需要就去哪里。“那时候分工哪儿有现在这么细,我什么都干!”伍金掰着手指头数着,开车运送过物资,给机场垒过围墙,拉着板车一趟趟送过生活用水桶,甚至还要在机场周边的荒地开垦种菜、养猪,以保证后勤补给。

伍金向记者展示当年的老照片

伍金从家里翻出了一整箱旧照片、奖状、证书。翻开老人珍藏的泛黄相册,在那些记录早期拉萨航站的黑白照片上,航站楼、售票处、简陋的机场巴士,其规模甚至不如内地一个稍大的汽车站。照片上年轻力壮的伍金和同事们尽管身处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环境中,但脸上依旧洋溢着纯粹、明朗、充满希望的笑容。在记者眼里,那是拓荒者在贫瘠土地上播下未来之种时特有的光芒。后来,伍金成为民航西藏区局车队的一名司机,紧握方向盘,在高原公路上继续为天路服务,直至退休。他在职业生涯中亲历并参与了西藏民航的奠基。

600米天梯见证“高原韧性”

林芝地区风景如画,在林芝机场旁矗立着一座特殊的“山峰”——对空台。它的位置非同寻常,建在海拔3600米的山巅,从山脚到台站,垂直高度差达600米。这意味着每一次上下都相当于徒步攀爬近200层楼的高度。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通信导航领域专家张志国来说,这条陡峭的山路承载着他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挑战,也铭刻着对西藏民航人“高原韧性”最生动的诠释。

张志国和团队在林芝机场对空台测试Ku卫星接收站型号

谈及在西藏民航工作多年最难忘的经历,张志国没有犹豫:“在林芝航站区内通信导航升级改造的时候,新对空台建设的现场管理工作刻骨铭心。”

当年,为提升林芝机场的通信保障能力,需要在山顶建设新的对空台。那时候,所有建设材料——钢筋、水泥、砂石、设备,甚至施工和后期维护所需的每一桶水,都只能依靠人力一袋袋、一桶桶地背扛上山。山脚下,驻扎着近200人的施工和搬运队伍。作为现场管理负责人,张志国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施工质量关乎未来数十年的运行安全;人员集中居住在山脚下,防火、治安风险如影随形;高原施工,人员安全和健康更是重中之重。“压力非常大。”他回忆道。整个施工期间,他要与多位施工队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每天,张志国都要亲自踏上那条600米的“天梯”,往返于山脚与山顶之间,严格监管每一个施工环节,排查每一处安全隐患,确保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万无一失。整整3个月风雨无阻,他用脚步丈量着责任的高度。

张志国在导航台维修通信线缆

然而,对空台建成并投入使用,仅是漫长守护的开始。高海拔地区恶劣的气候给精密导航设备带来了严峻考验,故障率相对较高。设备的定期维护、突发故障的紧急抢修,都需要技术人员迅速抵达台站。“为了设备维护和技术改造,我们几乎每周都要爬一次对空台。有时设备发生故障,一天就要爬两次。”张志国平静地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故事,仿佛在说一件平常事。7年间,这条600米的垂直天路,他攀爬了无数次。长期、高频次的负重攀登,给他的身体留下了不可逆的印记——膝关节软骨严重磨损,时常疼痛难忍。对于身体的伤痛,张志国轻描淡写地说:“伤痛都是正常的。”这平淡话语的背后,是重若泰山的责任担当。

2011年9月8日,张志国参与奖状公务机验证RNP飞行程序

从张志国身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西藏民航人的“高原韧性”,绝非简单的“能吃苦”。它是在生理极限、技术瓶颈、环境孤独的多重考验下,对安全的极致坚守、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对团队的绝对信任、对使命的无限忠诚,最后熔铸成一套“生存与发展并重”的独特精神体系。这种韧性是守护高原航空安全不可逾越的底线,是驱动西藏民航从落后走向世界前沿的核心动能,更是西藏民航精神的光辉传承与时代创新。

三度援藏破云霄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时,西藏民航迎来了高速发展期。航班量激增,航线网络不断拓展,对空中交通管理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每一条新航线的开辟,每一个飞越世界屋脊的航班安全运行,都需要大量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空管人才保驾护航。专业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2018年,一个年轻的身影从东南沿海的厦门空管站主动请缨来到雪域高原。这名年轻的管制员叫任军,1986年出生。彼时拉萨空管站面临的困境让这名年轻的骨干也感到了压力。任军告诉记者:“在刚到拉萨的时候,现场只有7名管制员,一个人要承担内地管制岗位几个人分工的工作任务,大家都是‘全才’。”如此少的人力要覆盖复杂的空域和日益增长的航班量,加上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管制工作难度倍增。“既然选择来到这里,就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炼。”任军是这样描述他援藏初心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缓解人才短缺,更希望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经验用于高原。

任军在新进近管制大厅协调重要保障工作

援藏期满,许多人以为他会回到气候宜人、生活便利的厦门,但任军作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主动申请留藏继续工作。2022年,任军已经出色地完成了2期合计4年的援藏任务,此时回厦门与家人团聚顺理成章,可是任军再次留了下来。朋友不解地问:“已经援藏4年了,为什么还要再援藏2年?”任军几乎未加思索,平静而坚定地回答:“因为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重若千钧,饱含着他对西藏这片蓝天最深沉的热爱,对西藏民航事业发展最赤诚的责任感,以及一名空管人对职业价值孜孜不倦的追求。

任军在拉萨机场老塔台进行春运保障部署

在藏期间,任军牵头完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挑战——拉萨进近管制区划设及席位设置。自2019年项目启动以来,任军带领专项小组反复研究拉萨地区独特的气象规律,精确测绘地形障碍物,深入分析空域限制,模拟推演各种运行场景。3年后,凝聚着任军团队智慧和心血的方案终于获得上级批复,全球首个管制上限设定为8900米的进近管制区在拉萨正式诞生!这一创举不仅完美解决了高原机场进近管制的世界性难题,开全球进近管制区划设之先河,更以其科学性和前瞻性,为全球其他高原、高高原机场的管制区规划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和最佳实践典范。

在模拟机室开展拉萨进近实施ADS-B管制模拟机训练(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60年风云激荡,高原的风依旧凛冽,吹拂着拉萨贡嘎机场崭新的跑道,吹动着新一代民航人青春的脸庞。当一架架飞机划过跑道,昂首飞向湛蓝的苍穹时,他们眼前延伸的是前人用生命、智慧和信念铺就的云中通途。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天路早已超越物理意义,成为一面书写着“人民航空为人民”的旗帜,飘扬着永不降落的信念:西藏民航必将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中国民航报 记者郝蒙)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