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状元的二十一史弹词,预测了美国灭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7 21:35 1

摘要:38. 匏系鸡肋:“匏系”比喻人无所作为,屈居下位;“鸡肋”比喻无多大意味、但又不忍舍弃之事物,这里形容自己的任职状态。

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注释及翻译成白话的内容:

注释:

1. 甲寅:干支纪年法中的一年,具体年份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这里推测为康熙十三年(1674 年)。

2. 侍:侍奉,伺候。

3. 先大夫:对已故父亲的尊称。

4. 武林:旧时杭州的别称。

5. 剞劂(jī jué):雕版,刻书。

6. 箧(qiè)藏:藏在箱子里。

7. 授之梓:把书稿交付刊印,“梓”指雕版印刷的木板。

8. 解组:解下印绶,指辞去官职。

9. 会稽:古地名,在今浙江绍兴一带。

10. 旅寓:寄居,旅居。

11. 放废:被放逐罢黜。

12. 滇南:云南的南部,泛指云南。

13. 俾(bǐ):使。

14. 檃括(yǐn kuò):概括,就原有的文章剪裁改写。

15. 训诂:指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16.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17. 注疏: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注的注解。

18. 三传: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

19. 马融: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

20. 异同之疑:对三传观点的不同看法和疑惑。

21. 合注:这里可能指对《左传》的某种集注本。

22. 杜预:西晋时期著名经学家,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23. 一人之癖:杜预自认为对《左传》的研究是自己的癖好。

24. 升庵: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代文学家。

25. 遽(jù):匆忙,立刻。

26. 登梨枣:指刊印书籍,古代多用梨木、枣木刻书。

27. 通儒:指博学多识、通晓古今的儒者。

28. 唯唯:恭敬地应答声,表示顺从。

29. 篝灯:置灯于笼中,借指灯光。

30. 羣书:即群书,各种书籍。

31. 悉:知晓,了解。

32. 嗣是:从此以后。

33. 归里:回到家乡。

34. 数易稿:多次修改稿子。

35. 正:请人指正。

36. 制举萟:指为参加科举考试而学习的学业,“萟”同“艺”。

37. 及于役梧江:等到到梧江去任职,“于役”指服役,任职。

38. 匏系鸡肋:“匏系”比喻人无所作为,屈居下位;“鸡肋”比喻无多大意味、但又不忍舍弃之事物,这里形容自己的任职状态。

39. 校雠(chóu):指校对文字,勘正错误。

40. 辛未:干支纪年法中的一年,推测为康熙三十年(1691 年)。

41. 见背:婉辞,指长辈去世。

42. 徒跣(xiǎn):赤足步行,形容因有丧事而急于奔丧的样子。

43. 鸡骨支床:形容因亲丧而消瘦憔悴,衰弱不堪。

44. 桑榆影逼:桑榆指日落时余晖所在处,比喻人的晚年,“桑榆影逼”表示已到晚年。

45. 龙门马迁:即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自称“迁生龙门”。

46. 扶风班固:班固,东汉史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47. 思廉:姚思廉,唐朝史学家,继承父亲姚察遗志,完成《梁书》和《陈书》。

48. 延寿:李延寿,唐朝史学家,继承父亲李大师遗志,撰成《南史》和《北史》。

49. 堂构相承:堂,立堂基;构,盖屋。堂构相承指父子相继完成事业。

50. 嘉平月: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白话译文:

《弹词注》这本书,我在甲寅年秋天的时候,在杭州侍奉我的父亲,接受了他让我为弹词作注的命令。如今把它交付刊印,有人说我把它藏在箱子里三十七年,现在忽然要交付刊印,这是为什么呢?我说:不想刊印,这是我自己的想法;而不能不刊印,是因为我要向上体会父亲的心意。

我的父亲在癸丑年冬天从会稽辞去官职,旅居在西湖,每天手里拿着一编弹词,不停地咏唱,又因为觉得弹词中关于明朝的部分有所缺失,于是综合明朝三百年的历史,续写了弹词。他回头对我说:“杨先生被放逐罢黜在云南的时候,当时他胸中的抑郁之情,以及他那一片忠君爱国的心意,没有地方可以寄托,就把这些情感寄托在歌词之中,一遍又一遍地弹奏演唱,其中隐隐蕴含着劝诫和惩罚后人、匡正人心的主旨。我续写了关于明朝的弹词,使它没有缺漏。只是这些词的意思概括性很强,恐怕读者只关注词句而忘记了所对应的事情,这样对于劝诫和惩罚的主旨,终究会觉得翻开书后一片茫然。你应该综合这两本书,详细地注释并且赶紧刊印出来,以便和有共同爱好的人分享,这样就可以了。”

我听了父亲的命令,跪着请求说:“父亲不认为我不成材,让我注释弹词,我怎敢不奉行您的严厉命令呢?然而我私下里想,古代圣人创作,后人阐述,有经典就一定有传注,有一本书就一定有对这本书的笺注。但是后来的学者崇尚对字词的训诂解释,虽然六经都有注疏,但往往大多失去了经书的本来主旨。就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对《春秋》有解释之功,然而马融也不能不对它们的观点有不同的疑惑;有些对《左传》的合注本有解释之功,然而杜预却把对《左传》的研究引为自己的癖好(可见注书之难)。古人著述的困难大多如此,何况杨升庵的弹词,把整部历史揉合概括成十段,采用的资料宏大广博;父亲您续写补充的关于明朝的弹词,也必定与杨升庵的弹词一样流传不朽。倘若我搜罗的资料不够广泛,考核得不够详细,就匆忙地刊印成书,会被博学的儒者嘲笑,这不是父亲您让我做这件事的本意啊。我斗胆请求延缓刊印。”父亲说:“是这样。古人十年才写成一篇赋,注书难道会嫌过于详细谨慎吗?你努力去做吧!”我恭敬地答应着退了下来。

从这以后,我在灯光下开始写注释的稿子,翻阅各种书籍,探究事迹的根源,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经过了寒来暑往注释几乎完成了,按说可以刊印了。但没有立刻刊印,是因为我不敢说自己已经领会了古人的主旨,所以说不想刊印是我自己的想法。从此以后我回到家乡,闲暇的时候还多次修改稿子,请父亲指正。父亲让工匠计算刊印的工钱,急切地想要把它交付刊印,只是因为辛酉年以前我忙于科举考试的学业,没有能够全力去搜罗资料进行研究;等到我到梧江去任职,自己的职位既无多大作为又不忍舍弃,而且身边没有帮忙校对文字的人,刊印的事情最终没有实现,而父亲就在辛未年去世了。我赤着脚急忙奔丧回家,因为父亲的去世而消瘦憔悴、衰弱不堪,又潦倒生病,很多事情都荒废了。又拖延了十九年。

如今我看自己头发胡须都已经像霜一样白了,已经到了晚年,如果过了现在还不能把它刊印成书,我害怕没有办法到地下见我的先人。这样的情况下,还能说我可以不把它刊印出来吗?从前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愿著书,没有忘记父亲拉着他的手哭泣时的嘱托;班固继承父亲班彪的事业,能够完成详细的《汉书》;姚思廉遵奉父亲姚察的遗言续写了《梁书》和《陈书》,李延寿完成了父亲李大师的遗志撰写了《南史》和《北史》。古人著书,父子相继完成事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没有才能,和古人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但是我不忍心忘记先人的心意,和先人对我的期望,这一点是一样的。如今过了三十七年,才开始谋划刊印这本书,我正因为拖延了这么长时间而感到愧疚,又怎么敢再犹豫不前呢?所以说不能不刊印,是因为我要向上体会父亲的心意。

只是前后两本书的注释完成了,刊印也有了日期,至于在阐发劝诫和惩罚的主旨方面,不知道是否真的能够报答先人的遗愿?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父亲没有能够亲眼看到并校正这本书,那么我抚摸着书稿,心中又增添了许多悲伤啊!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年农历十二月,汉阳张仲璜别麓题写 。

来源:茶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