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长征文学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21:44 1

摘要:在花木簇拥的新蒲新区遵义四中新校园尚真楼内,有一所“石永言长征文学馆”。馆名是由著名作家、书法家戴明贤题写的。明亮宽敞的展馆内,一页页珍贵史料,一本夲微微泛黄的书籍,一沓沓字迹清晰的手稿,一幅幅或黑白或彩色的大幅照片,都在争相述说一位普通的作家,如何用毕生精力

在花木簇拥的新蒲新区遵义四中新校园尚真楼内,有一所“石永言长征文学馆”。馆名是由著名作家、书法家戴明贤题写的。明亮宽敞的展馆内,一页页珍贵史料,一本夲微微泛黄的书籍,一沓沓字迹清晰的手稿,一幅幅或黑白或彩色的大幅照片,都在争相述说一位普通的作家,如何用毕生精力一往情深地描述中国共产党率领工农红军长征并取得胜利的故事。这是开展长征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来,出现在我国小学、中学乃至大专院校校园内的一所独一无二的以作家姓名冠名的长征文学馆。 遵义四中是建于1915年的百年名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遵义老城,与彪炳史册的“遵义会议”纪念馆毗邻。该校因其一以贯之的良好校风和多年来高考成绩突出而享誉贵州教育界。

石永言夲名田兴詠,1938年生于遵义。1954至1957年,石永言在遵义四中读书期间,在浓郁且自由的文学氛围影响下,不时有诗歌、散文等刊登在校刋《青年生活》上。而且,高中尚未毕业,便有诗作在成都、重庆的刋物上发表。1957年就被吸收为贵州省文联会员。大学期间,石永言仍钟情于文学创作。

参加工作后,石永言在业余时间仍坚持文学创作,不时有文学作品见诸于西南地区报刋。1965年2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散文《风雪乌江》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不断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在全国各种刋物上出现。石永言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大多与故乡遵义和长征有关。

石永言曾任“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他用了近60年的时间研究长征文化,并通过文学创作这种特殊形式,讲述精彩的长征故事,传承不朽的长征精神。199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之际,石永言出版了《遵义会议纪实》一书。此书甫一面世,立即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时洛阳纸贵,该书首印七万册,四个月后便脱销,速加印一万册。以后重印、再版四次,总印数达十五万册。《遵义会议纪实》出版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二十多家报刋刋登评介文章。《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几十家报刋连载或选载有关章节。各地各种不同身份的读者纷纷给报刋去信,畅谈他们阅读《遵义会议纪实》一书后的心得和感受。作为该书的作者,石永言夲人亦收到了不少读者写来的或祝贺、或谈感想的信件。1991年7月,中共遵义市委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联合在遵义会议会址举行《遵义会议纪实》一书出版首发式。由党的地市级委员会联合出版单位为一夲书的出版举行首发式,在遵义、在贵州都是少见的。1992年,《遵义会议纪实》荣获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奖。 1996年,《遵义会议纪实》由石永言和另一作家共同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遵义会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97年该电视剧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遵义会议记实》出版后,石永言又接着创作了全景式展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文学作品《长征》三部曲——《命运》、《危亡》、《曙光》,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长征》三部曲出版不久便被红旗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合办的“党建有声数字图书馆”收入《中国共产党党建百科全书》。

除此之外,石永言还利用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工作之便,通过多年研究、挖掘史料,相继出版了《贺子珍与毛泽东》、《战争绝唱》、《转折之城》《遵义.1935》、等涉及长征的文学作品。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以四渡赤水为主要内容的《战争绝唱》,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全面描写四渡赤水战役的纪实文学作品。

几十年笔耕不輟,作品一部又一部出版,石永言的长征文学作品以及相关手稿和资料不断增多,累积已有一定数量。有关图书档案部门多次表示愿收藏他的长征文学作品及相关手稿资料。石永言也有捐出的意愿。不过,捐给谁家,他却有自己的考虑。最了解他心思的老伴和儿女们不约而同地道出了他的选择——捐赠给遵义四中。

是的,将几十年间创作的长征文学作品及相关手稿、资料捐给引导自己走上文学之路的遵义四中,是石永言深藏心底的愿望。隨着年岁增加,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

其实,这些年,遵义四中的老师们和历任校领导,一直在关注着石永言这位以长征文学作品闻名全国的作家校友。石永言文学作品中所讴歌的长征精神,正是学校校风所蕴含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当得知石永言欲将自己的全部长征文学作品连同手稿、资料捐给白已的母校——遵义四中时,校领导和老师们喜出望外。他们迅即派人与石永言联系,并很快就设置“石永言长征文学馆”达成了一致意见。在详细了解了石永言拟捐赠的作品、手稿及资料的类别和数量后,遵义四中作出决定:在尚真楼建永久性的“石永言长征文学馆”并请全国知名的设计师进行长征文学馆的整体设计。

长征文学馆设计稿几经修改,多方征求意见后,确定全馆分五个部分除列。第一部分的内容为:遵义四中——石永言文学创作的摇篮;第二部分为:《遵义会议记实》——全国畅销书;第三部分为:全国第一部反映遵义会试的电视剧——遵义会议;第四部分为:展示红军长征全景的文学作品——长征三部曲;第五部分为:石永言其它文学作品与长征研究。 石永言长征文学馆面积约为200平方米,除精到简约的介绍文字外,共陈列石永言捐赠的长征文学作品、书法作品、资料、照片、影视资料、信函及部分手稿200多件;石永言个人收藏的有关长征图书和期刊300余册。整个文学馆佈展思路既循传统手法,更有当代最新理念,两者结合彰显独特的视觉效果。展厅自然光源与电光源搭配,不但节省了成本,还增强了整个文学馆的透空感。展线流畅,疏密得当,内容详实,重点突出。既体现了长征史诗般的庄严,又氤氲着文学的沁入心灵的情愫。

“石永言长征文学馆”开馆之际,贵州省、遵义市的众多党史专家、地方史专家、作家以及长征文化和文学爱好者,纷纷从各地赶到新蒲新区遵义四中新校园。他们对石永言感恩母校、用实际行动在师生中传承长征精神的举措倍感钦佩。文史专家、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会长曾祥铣说:石永言长征文学馆必将成为彰显永恒的长征、推动红色传承的一座历史性平台。贵州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孔海蓉表示:石永言长征文学馆在贵州乃至全国都具有独创性。希望遵义四中充分发挥文学馆的作用,让师生们在浸润和熏陶中讲好长征故事。始终参与策划、设计“石永言长征文学馆”的遵义四中党委书记、校长张志奎异常激动,他说,我们一定利用和保管好石永言校友捐赠的长征文学珍品,将长征精神融入对师生的励志教育和红色传承中。

“石永言长征文学馆”在遵义四中新校园开馆后,参观者纷至沓来,除本校师生外,还有不少是慕名而至的。很多到四中来考察、联系事务的人员,尤其是教育界的朋友,听说这里有一所“长征文学馆”,都要专门挤出时间莅临参观。他们在“长征文学馆”流连、回味、沉思;他们在这里感受长征的艰难和信仰的力量。他们认为石永言和遵义四中为长征文化进校园、讲好“长征故事”、走好当代人的“长征”,提供了最为直观,最为有效的范例。

作者简介:

林茂前 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参加过自卫还击作战。转业地方工作后,先后任原遵义市检察院检察长、市招商局局长。退休后,致力于地方文化与长征文化研究。出版有小说、散文,诗集多部。在《中共中央历史网》《中共中央新闻网》《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贵州日报》及《春风》等报刋时有作品发表。现任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遵义历史文化》杂志主编。

来源:三只眼睛看生活

相关推荐